贵州脱贫攻坚战插画(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的天堂)

贵州脱贫攻坚战插画(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的天堂)(1)

沅陵县航拍图。

红网时刻记者 郭千千 沅陵报道

这里,位于全世界最神秘的北纬28度,土家人的母亲河酉水串起了无数无法解读的历史遗存和神秘独特的自然风景。万山叠耸,千水交合,形成了一条美丽的山水与民俗文化齐美的景区带。怀化市沅陵县——它是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的天堂,也是湖南省版图面积最大的贫困县。

全县328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53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2.86%降至目前的4.22%。2019年拟退出33个贫困村,脱贫17673人。脱贫摘帽的号角早已吹响,扶贫的触角遍及沅陵各个角落。

产业发展“路子广” 脱贫攻坚“动力足”

6月的清晨,天刚蒙蒙亮,位于沅陵县官庄镇的辰龙关碣滩茶庄园里早已驻足了数十名采茶女,她们戴着斗笠,背着茶篓,正仔细采摘着茶鲜叶。群山环绕间,茶田如阶梯般错落而下,入眼皆是苍翠绿意,清秀景象。

贵州脱贫攻坚战插画(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的天堂)(2)

湖南辰龙关碣滩茶庄园里,姑娘们正在采茶。

“采茶的话,一个月平均有1500元,多的时候有3000多元。”家住官庄镇界亭驿村的蔡桂兰有着娴熟的采茶手艺,手起手落间,一片片嫩绿的鲜叶就落入了茶篓中。蔡桂兰今年62岁了,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来庄园采茶之前,她和儿媳、孙子在家种着几亩田地,收入微薄,生活十分拮据。“年纪大了,不好找事做。”蔡桂兰说,庄园的建成改善了蔡桂兰的生活,她将家里的5亩田地流转给茶业公司,每年每亩能有300元的租金。2018年,蔡桂兰一家成功脱贫。

“很多村民家里有茶田,他们自己种植茶树,以村为单位将茶鲜叶以市场价卖给我们,我们再加工、包装和销售。”湖南辰投碣滩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全珍霞告诉记者,公司每年自产自销的鲜叶仅5万吨,从村民手中收购的鲜叶为15万吨,提供鲜叶的村民每户每年可获利5000元左右,其中贫困户有3000多人。全珍霞表示,每到采茶季,公司会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茶园培管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茶田。

2016年,沅陵县委、县政府开辟产业扶贫新路径,依托官庄镇交通区位优势、茶叶产业基础和生态旅游资源,启动“辰龙关庄园”项目建设,包括建万亩高标准生态示范茶园基地,开发界亭驿茶马古道、辰龙关古战场遗址及高华山禅茶文化,打造一个集茶文化旅游、养生、休闲、体验为一体的观光带。项目实行资源合股、农民合作、社会合力、产村一体的“三合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完善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固定受益,长期受益,助力精准扶贫见实效。

在沅陵县太常便民服务中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向华电子太常“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组装电子零部件。沾胶、拆角……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们这个‘扶贫车间’共安排200多人就业,绝大多数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的贫困劳动力。”该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乡村开设‘扶贫车间’,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和场地问题。“前来务工的贫困户每月保底收入为1500元,根据做工的多少还有‘提成’。”开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也让贫困户看到了脱贫新希望。

近年来,沅陵县委着力实施“五 五”产业体系助力脱贫攻坚。即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水利水电、电子信息、碣滩茶业、生态文旅“五大百亿产业”,积极推进粮油作物、林药果蔬、畜禽水产、特产加工、电商物流“五大配套产业”。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项目、一户一产业工人”,兴办“扶贫车间”和特色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贫困人口29894户101640人通过产业帮扶助力脱贫。

升级特色乡村旅游 拿起脱贫攻坚“金钥匙”

贵州脱贫攻坚战插画(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的天堂)(3)

沅陵县借母溪乡借母溪村航拍图。

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鳞次栉比的古朴吊脚楼旁,许多游客正在尽情地休闲娱乐……6月5日,记者一行抵达沅陵县借母溪乡借母溪村,眼前一片热闹景象。

借母溪村地处沅陵大山深处,以前,因交通不便,没什么产业,村民十分贫穷,在进出村里的路没有修好之前,村民们要出去,只能跋山涉水,来回要八九个小时。现在,水泥路通到了村门口,进出十分方便,村容村貌也大为改观,许多村民在家乡做起了生态产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在沅陵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借母溪乡坚持“生态立乡、旅游兴乡”的总体发展思路,立足借母溪独特的资源优势,把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群众增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来打造。如探索“公司 村集体 农户”旅游扶贫新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创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产品等,同时,大力拓展电商、微商等新型营销手段,让更多村民在服务旅游中增加实际收入;鼓励村民以资源、资本、劳力等多种形式入股,直接参与旅游公司经营,做到“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来势喜人。

“在外打工一个月也就3-4千元,还不能照顾家里,不如在村里做点生意。”村民符元生说。45岁的符元生原本在广东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漂泊在外,没能陪伴父母一直是他心中的痛。2015年,符元生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毅然决定留了下来,把家里的四合吊脚小院修葺一新,开起了“溪水边”农家乐。游客来到他家,既可以吃农家菜,还能烧烤、露营。

“每年暑假生意最好,2018年赚了快10万元。”谈到去年的收入,符元生笑得合不拢嘴。也是在去年,他们一家成功脱贫。“以后希望能盖起两层楼的房子,打造民宿供客人居住。”现在,符元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他说,“来借母溪的游客越来越多了,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游客很满意。”

据统计,2018年借母溪景区共接待游客3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875万元,乡村旅游直接联结贫困人口308人,惠及贫困人口653人。

辰龙关、二酉山等景区发展如火如荼,充满土家族风味的胡家溪景区营业在即……2018年,沅陵县接待游客55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2亿元,分别增长18.3%和21.6%,带动贫困人口17560人脱贫,人均年增收3800元。目前,沅陵县正积极融入张家界旅游圈,已与张家界市、怀化、长株潭、河北省邯郸市等地签订了6条旅游专线,辐射了重庆、贵州、江西、湖北等周边省市。全县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8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有旅游企业17家,从业人员6588人,其中贫困人口1256人。

“四跟四走”走出脱贫致富路

贵州脱贫攻坚战插画(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的天堂)(4)

近两年来,沅陵县脱贫攻坚成果颇丰,共实现25430户91470人脱贫,120个贫困村退出。

近两年来,沅陵县脱贫攻坚成果颇丰,完成了阶段性减贫任务、完善了一批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贫困群众生活、兴办了一批农村特色产业,探索了如创办扶贫车间、“三合一体”产业扶贫模式、“流动党建 劳务扶贫”和旅游扶贫等本地脱贫路径,共实现25430户91470人脱贫,120个贫困村退出。

“我们将按照‘四跟四走’的模式,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沅陵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易中华表示,下阶段,沅陵县将继续完善和落实已出台的农业、旅游、茶叶、扶贫车间等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完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同时,实施四大增收举措,发展生产增收,如碣滩茶业、粮油作物、林药果蔬、特产加工、畜禽水产、电商物流六大农村特色产业;突出就业增收,继续创办扶贫车间,同时促进县工业园区、乡村产业园就业和扶贫特岗就业;激励创业就业,大力实施激励政策,鼓励有为人士进行创业就业;兴办旅游增收及生态补偿增收等,全力实现年底贫困县摘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