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才有的拼音教学(为何拼音不早几千年发明)

这几天有家长感慨,原以为自己教1、2年级的语文没问题,反正就是听说读写,还能难到哪里去?结果当教到诗歌的时候才傻眼,自己学了几十年的读音跟现在都不一样了。

记得以前在古诗《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个“斜”字读的是为“xiá”,到孩子口里变成了为“xié”,纠正孩子,孩子还一脸不服气,掏出课本一看,还真是“xié”。难道自己记忆有错?一问正在当老师的同学,才发现现在的课本跟以前的课本在读音上变动了很多,拿20年前的知识教孩子,恐怕还真不对。

什么时候才有的拼音教学(为何拼音不早几千年发明)(1)

同学还举例,“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读音现在也由“cuī”改为“shuāi”。高中课本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读音也从“jì”改为“qí”……

让这个家长发出了,为何拼音不早发明几千年的感慨。如果诗歌作者能把自己的诗歌都注上音就不会发生现在的尴尬了。

其实注音的方式古时候早就有了,只是写诗歌的诗人们哪里会想着写完诗歌再给注上音呢?就像现在我们写完文章一样也不会一个字一个字的加拼音一个道理。

什么时候才有的拼音教学(为何拼音不早几千年发明)(2)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注音方式之一就是——反切法:使用两个字来标注另一个字的音。不仅能进行注音,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就是,用两个字来为一个字注音,前面的字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字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如《广韵》中举例敖,五劳切。”字的读音,就是取“五”字的声(w),取“劳”的韵和调(ao),然后拼合成(wao=w ao)。在使用现代的拼音之前,从东汉起就开始使用了。起码七言的诗歌兴盛起来绝对可以每个字都注音,但是没人进行这类操作。

于是诗歌在流传中,经历时代变迁,各个朝代官话的不同,就造成了误传或者遗失,所以现在也没定论了。打个比方,唐诗肯定发音都是陕西西安的官话,而到了北宋又变成河南官话,然后南宋南迁临安,官话又变化,所以很多流传下来的东西都变了,于是读什么音就要听专家的了,专家依靠自己的权威性,通过考据,怎么定就怎么读。

什么时候才有的拼音教学(为何拼音不早几千年发明)(3)

而现在不仅仅在诗歌中,很多字读音发生了变化,口语中的一些词也发生了变化,在书面上。原先的拼音“o”读“喔”,现在却变成了书面的“喔”;“说服”从“shuìfú”改读为“shuō fú”、“确凿”从“quèzuò”改读为“què záo”……随着小学语文新版教材推广和使用,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学了几十年的东西都学错了,一阵挠头,生怕自己教错。

更有趣的是“嗯”的读音在基本上所有成年人的认知中都应该是拼音en,但是在部编语文教材和字典中读音却是ng。让人大跌眼镜。你怎么看待这些语文教学中的读音变化呢?

图源网络,侵删。和你一起看教育趣闻,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学科知识

期待您的关注、分享和点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