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坚作文课堂实录(李白坚谈谈用学案)

习作课是个老大难问题教师没法教,学生没法学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教师和学生近些年来,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坚持深入教学一线,亲自执教儿童习作,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快乐作文教法和学法特别是他摸索总结出的“作文学案”,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如何写的问题,非常值得向广大师生推荐,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李白坚作文课堂实录?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李白坚作文课堂实录(李白坚谈谈用学案)

李白坚作文课堂实录

习作课是个老大难问题。教师没法教,学生没法学。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教师和学生。近些年来,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坚持深入教学一线,亲自执教儿童习作,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快乐作文教法和学法。特别是他摸索总结出的“作文学案”,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如何写的问题,非常值得向广大师生推荐。

谈谈用“学案”教学

李白坚

当拿到一篇课文,或者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我们总是想:“这个东西,我怎么教啊?”

为了把“这个东西”教好,我们就得开始备课——看参考书,上网查资料,研究课文和题目,开动脑筋写“教案”。

有了“教案”,就像有了工作计划、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课时,只要根据“教案”去讲、去练,就大体不会发生错误并能出现一定的效果了。

当我们拿到课文或者作文题目时,一般不去想:“这个东西,孩子们怎么学啊?”似乎学生怎样学,不是我们老师的事,怎样讲授,才是我们老师的事。然而只注重教,不注学,实际上只完成了教学的一半,“教学”二字,各占二分之一啊!

如果说,准备怎么教时,我们要写“教案”,那么为学生准备怎么学时,是否可以写点“学案”给他们看呢?答案是肯定的。

写“学案”和写“教案”有所不同,写“教案”是站在教师讲授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写“学案”,则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问题。

如果说“教案”是老师上课前制定的具体教学计划,那么“学案”,就是老师根据“教案”设定的目标、要求、程序、内容、方法、重点、注释、背景以及本来准备口头讲授的内容,转而用学生便于接受的口吻重新排列组合后写给学生上课时阅读的综合文字指引,是学生自学的案头文字。

由于“学案”已将课堂教学的技术内涵写了进去,因此,学生的学习也就从原本运用耳朵感性地听取老师口语讲授,转化为针对文字本身的理性的“阅读理解”。而“学案”的文字表达性质,也从比较单纯的记叙性文字(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拓展到了以介绍、解说、诠释等为主要功能的说明性文字了。

说明性文字是更趋向于介绍新事物、说明新问题、诠释新观点、导向新知识的文字表达形式,它具有更多的知识性和学科拓展性,就像世界上任何词典运用的都是说明性文字一样。让小学生多多阅读说明性文字,将是引领孩子们“学会自学”、走向独立的重要途径。

而每堂课千字甚至千字以上“学案”的“阅读理解”,也成倍地加大了文字的摄入量,丰厚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迄今为止,文字是信息传播之最精准、最细微、最清晰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于事物的概念、判断和分析,文字将比单一的言语和图画具有精确得多的品质。

所以,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概念性、关键性、背景性、注释性问题,采用“学案”的文字直接提供学生阅读,也许会比老师的讲述更为清晰而精准。

此外,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老师在课堂上都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支架”——就像给学路的孩子以“圈椅”或者给腿脚受伤的人员以“拐棍”——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支撑。正如提供“圈椅”和“拐棍”是为了孩子和伤者自己行走,提供作文和阅读的“支架”,也是为了他们能够自学提高。

但是由于作文和阅读的“支架”多多,学生需求不一,老师很难通过口头讲述让学生记取。因此,有必要把“支架”以固定的文字形式提交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水平“各取所需”,就像看着说明书选择需要的节目似的,而“学案”,正是最恰当不过的“支架”提供和存在方式。在“学案”中陈列“支架”,成就了“支架”理论之可操作性的现实(以下学案中的“二、观察与记录”,就是提供学生写作参考的“结构支架”)。

既然老师的主要讲授内容大多数已经化为文字“学案”,交给学生自行阅读了,于是,老师原则上就不用进行繁复的口头讲解或者“照本宣科”了,老师要做的只是带领学生阅读“学案”并且设定一定的“答疑”程序——学生看不懂或者虽然看懂了却产生疑问的地方,由老师“答疑”、“解惑”。

如果学生全看懂了,则“惑”也不用解,老师可以“不着一字”,立刻进入练习巩固阶段或者其他学习程序。这就减轻了老师的课堂教学负担,可以把由此而俭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身“一桶水”的储蓄了。

运用“学案”教学,课堂形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信息由老师口头讲授学生被动接收,化作为学生主动认知老师答疑解惑;课堂教学内容由原先的老师做主(想多讲点就多讲点,想少讲点就少讲点),变成了由学生做主(信息已经由文字相对固定,由学生想看快点就快点,想看慢点就慢点);信息接收方式从听觉言语的全盘吸收(懂了也得听,不懂也来不及想一想),变成为视觉文字的有效摄取(懂了看快点,不懂放慢节奏)。

用“学案”教学后,从学习时间的长短掌控,到学习内容的思考判断,都把学生推到了主人翁的高度——就像原先靠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儿童,成长为一个靠自己阅读故事的孩子一样。其前后水平的高低优劣,是不难判断的。

采用“学案”教学,也要注意一些操作问题:

1.你的学生最好具有平时阅读其他读物的习惯,而不是除非课本“心不旁骛”。如果学生属于后者,则在运用“学案”教学时,由于孩子们不习惯于阅读说明性文字,会“慢热”一些。但只要坚持一二次,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过去。

其实孩子们对说明性表达并不陌生,因为他们询问大人或者老师的任何问题,得到的几乎都是说明性言语的回答。只是因为突然要他们“阅读”说明性文字而不是“听取”说明性言语,一时不大习惯而已。

如果有的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后,非老师口头解答不能理解,则正好说明他们只习惯于由听觉领悟的言语导向,不习惯于视觉文字的“阅读理解”,而这,则正好证明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欠缺。

2.有些老师运用学案时,还是习惯先“备备课”,把学案中的内容“备”清楚了,讲授给学生听,然后再让他们阅读学案,这肯定是一种教学的浪费!

学案就是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阅读文字,掌握知识迁移的能力,如果先讲给他们听再让他们读,还有什么意义呢?

3.根据我们的经验,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训练孩子们阅读学案中的说明文字了。不要怕孩子们读不懂,不要怕孩子们不会将说明性文字变成为操作实践,也许第一次不成功,但第二次准行!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提供系列作文学案,供老师们和同学们参考使用。

以“学校游览”为例,简说作文学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的要求是:

本组的每一篇课文,都像瑰丽壮美的图画,使我们感到大自然是那样的奇妙。有人曾说,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啊,峭壁深渊、怪兽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要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听的同学可以提问,可以补充,还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些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希望通过你的习作,读者能够想象出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著名的旅游景点”或“身边的景物”。

如果要写“著名旅游景点”,则学生必须有过游览“著名旅游景点”的经历,没有这种经历,是不可能写出“著名旅游景点”来的。

但是,对于国内大多数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点要求也许较难做到。即使个别学生游览过“著名旅游景点”,也是过去的事情。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不会有意识地为写文章而在“著名旅游景点”旅游时有准备地进行观察。而单靠学生的回忆来完成“著名旅游景点”的习作,则由于记忆的忘却机制,也是比较困难的。

看来课堂作文训练只有写“身边的景物”较为合适。

为了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观察身边可视、可闻、可摸、可觉、可感的景物,我们将为学生选取一些现实的、来自他们身边的景物如校园、上学路上、超市商场、居民小区等作为写作对象。

由于以上“景点”都是孩子们最熟悉地方,而且都可以采取进一步的采访、观察和了解,因此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孩子的五官,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即可获得感性资料,写出相应的记叙文章。相对说来,运用这样的题材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我将这次习作课的教学内容设定为——带领学生在学校“游览”,写一篇学校游记,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教育学生运用自身的感觉器官观察、收集和记录学校的景物,运用收集到的素材即时完成一篇以景物为对象的记叙文。然后精心设计了课堂的操作程序:

①学生阅读学案;②如有问题,教师进行答疑、解释;③根据学案,带领到学校各个“景点”进行有序的“参观游览”,记录下自己看到、听到和一切感官体验到的内容,“游览”顺序:校门——教室——操场——校园——办公室;④回到教室,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的“题目与提纲”,也可以直接作文;⑤学生作文;⑥教师请一、二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并进行“朗读批改”;⑦让学生互换作文,互相批改。下面是我根据学生情况而设计的学案,使用之后效果非常好。

学案内容如下:

老师对你说

同学们,根据语文课本的要求,我们要写一篇在有关游览的记叙文。两节作文课的时间,不可能上黄山黄河、去长江长城,那就游览一番我们自己的学校吧!

虽然你几乎每天都来学校,但是我猜想你并没有仔细观察过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舍,包括正在上课或者活动着的同学们。

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们要带领大家到学校各处去参观访问一番。让你们在学校里做一次特殊的“游览”。

请仔细观察学校里高低错落的房屋、花草生长的校园、宽广的操场、熟悉的教室,老师的办公室以及学校的大门……这一切,都是你们眼中的景物,也都是你作文的好材料啊!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素材,作家也写不出好的文章。那么生活素材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旁边!

请带好我们身上的眼、耳、鼻、舌、手指这“五员大将”,好好观察和收集这次作文的生活素材,并把它们快速记录下来。

注意,这是素材,不是正式作文,因此,收集材料的文字可以简短、格式可以任意,字迹也可以潦草一点,因为这只是在收集做作文“大菜”时的原材料。

观察和记录

1.学校大门。

首先我们来参观学校的大门,请你重新从校门外面走进学校。

你是否看到了大门的样子呢?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木头做的?是铁做的?还是其他材料做的呢?校门有多高?多宽?有几扇门组成的?是一般的大门、还是电动的栅栏呢?

请你再仔细看看,你们学校的门口是否有校牌?校牌大概有多宽,多长?上面是用什么字体书写的校名呢?这些字大约有多大?

学校是否有门房?门房有多大?窗户和门都是什么样的?

看守学校安全的门房老师是什么样的?是男的?还是女的?年纪有多大了?你是可以否采访一下这位老师?询问一下关于门房的工作?

这些,都可以写进你的文章!

2.学校教室。

接着请你走进教室看看。

学校共有几幢教学大楼、或者是教学平房?或者纯粹就是教室?它们分别坐落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如果是楼房,请看看每幢楼有几层楼?每层楼大约有多少间教室?如果是平房,看看这栋平房有多宽?有多长?一栋平房有几间教室?

请你随意走进一间教室,估计一下教室有多少大小?宽有几步?长有几步?能容纳多少学生在一起学习?

看看教室里有没有学生,是几年级的学生,你是否可以采访一下这些学生?询问一下关于他们的学习生活?

这些,也都可以写进你的文章!

3.学校操场。

现在,请你到学校操场看看。

学校的操场是什么形状的?操场上有没有一些体育设施呢?你能说出这些体育设施的名称吗?它们的分别放在操场的哪些部位?

同学们平时最喜欢的是什么体育设施呢?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略微介绍一下吗?

你是否愿意围着操场跑一圈呢?跑的时候,能否勾起你什么美好的回忆或者联想?

这些,都是你写文章的好材料!

4.学校校园。

现在我们去校园参观。

请注意,你们的校园是什么形状的?校园里都有些什么样的植物?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它们分别长得什么模样呢?看看是什么植物在这个季节中长得最茂盛?什么花儿开得最灿烂?

请你用手去摸摸花儿的花瓣和草儿的叶子,是什么感受呢?你再低下头闻闻看,那些花都香吗?校园有大树吗?哪棵树最吸引你呢?它长得什么模样呢?

站在绿化当中,伸开双臂,用劲呼吸呼吸,你闻到了什么气味吗?校园里是否有特殊的植物呢?比如紫藤、葡萄棚等等?有的话,可别忘记具体介绍啊!

以上这些,也都是写进文章的好材料。

5.办公室。

最后,请你到老师的办公室看一看。老师的办公室是怎么样的?有几个?有多大呢?办公室是和教室是在一幢楼里呢,还是和教室分开的?

一般每个办公室有几位老师一起办公?办公室里的桌子、椅子和同学们用的课桌椅有什么不一样?

此时此刻,有没有老师在办公室里?有的话,是否采访一下,询问一下老师们工作的感受?

这些素材,可别随意丢弃了啊!

对了!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操场、在校门口还是在办公室,请应该注意到活动中的人物,写记叙文的时候,也可以把看到的人物带上一两笔啊!

题目与提纲

文章完成后,请每个学生都为自己的记叙文出一个题目,题目可以先写到黑板上来,让大家逐一评判,看看哪个同学的题目出得最好?提纲也可以写到黑板上来,大家比较比较看,哪个同学的提纲列得最好?

我手写我口

大家开始作文。

同学写评语

作文完成后,教师可以将同学的作文互相交换评议,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对同学的文章进行评议:

1.你认为文章的开头是否有新意?如果你认为不够完美,应该如何修改?

2.你认为文章的结尾如何?如果你认为不够优秀,应该如何修改?

3.本文是否有引起你注意的好词好句?是否有使用得不够妥贴的词句?请你选出来,加以评论或者改正。

4.习作是否有错别字,请你一一指出。并将正确的字写告诉你的同学。

写批语的同学签名:_________

老师的意见

全体同学作文完成后,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请同学朗读,同时进行朗读评改。

(略)

特别说明如下:

第一,学案部分,是直接供学生阅读的文字材料、是写作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关本次写作游戏活动的大致程序和要求。老师可以打印或者复印后发给学生自行阅读,也可放在屏幕上让学生阅读。这个过程,同样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是更为实用的阅读措施。

学生自行阅读后,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提交老师解释说明,如果学生已经看懂没有问题,教师立即带领学生进行学案已经说明的活动,这样,就免除了教师一切不必要的言语负担。

学案中的“观察和记录”,是对学生的观察路径、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的指导,是学生作文的“支架”,在此非常重要。“观察和记录”是学生观察获取生活素材、收集材料,并进行速记之处。此处并非习作,所以可以告知学生在此可以随意速写、速记,文字不必苛求清楚条理,只要自己能看懂、作文时能帮助记忆即可。

学案的第三部分“题目与提纲”主要训练学生出题和写提纲的能力,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出题,如5分钟。出题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板书。因不同题目,其概括性和目的性都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题目的优劣进行讨论和评议。

有时间的话,写提纲也可采取这样的方式,这样一来,作文课就不是单纯写一篇文章的过程,而是全面提高写作素养的课程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学案的第五部分“同学写评语”,就是将习作交给同学去阅读和评改的具体方法,即,每个同学都要评改同学的文章,而自己的文章也将被同学所评改,评改以后,可以不服,可以讨论,可以交给老师做最高评判。

对于同学的评语内容可以作如下建议,但也允许学生不按照教师的建议撰写:

①文章开头如何?是否老一套?是否有新意?如果是老一套、没有新意,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头更好?请举例说明;②文章结尾如何?是否老一套?是否有新意?如果是老一套、没有新意,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头更好?请举例说明;③整篇文章是否有些“好词好句”,请在“好词好句”下面加圈;④文章有错别字吗?如果有错别字的话,请你写出来,并且订正,如果可以的话,请分析出现错别字的原因;⑤卷面是否干净、自己是否清楚?⑥最后,请给同学的文章打一个分数。

这个部分教师可以放在作文完成后进行,也可以放在作文讲评的时候让学生交换进行。此为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评论能力和自我批评能力的必要之举。学生写评语后,教师可以举一反三、高屋建瓴再行总评。

第二,即使是熟悉的“景点”,只要有条件,写作前也有必要进行观察和采访。比较熟悉学校,也就可能熟视无睹。如果以为学生已经对学校很熟悉了,不进行“参观游览”就让学生写作,由于观察深度有别,记忆深浅不一,还是难以获得写作效果的。

因此,写作前的重要教学工作就是必须引领学生带上纸笔,到校园进行一次真正的“游览”和“采访”,让学生对观察的顺序、内容和角度都有一个即时的认识,然后再进入写作程序;

本次设计,最重要之处在于寻找采访和观察的“景点”,一旦这个“景点”确定,写作设计的大方向便确定了。而进行“校园游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生活素材,解决写作内容。让孩子们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放松心情,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减少对传统课堂作文的心理负担,也颇有裨益。

第三,实质上,“著名旅游景点”的旅游和“学校旅游”是没有本质性区别的。只是前者范围大、内容多,不好掌握,而后者范围小,内容少,更适合于孩子们观察和掌握罢了。

“学校旅游”是“著名旅游景点”旅游的“缩微”、“迷你”或“袖珍”形式。“校园旅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著名旅游景点”的旅游见闻,在“校园旅游”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点:如,前者有大门,后者也有;前者有人物,后者也有;前者有山有水,后者有房有洼……唯一区别,范围而已。只要带领小学生学会了写“学校游览”,以后写任何景点,都没有问题。

由于经济和时间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到名山大川旅游,但是我们却可以带领孩子们旅游学校和超市、参观马路和街道,只要认识到了这一点,作文就有了广阔的源泉!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3年1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