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三巨头的作用(巴黎和会三巨头齐聚)
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烈无比,整个欧洲的国家扭打成一团,最后连身处北美的美国都参加了战争,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迫使德国投降。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所以人们当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但实际上,巴黎和会上反而挖了一个叫做《凡尔赛和约》的大坑出来,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那么为什么结束战争的巴黎和会,反而挖了一个二次大战的坑呢?
一、恐怖的世界大战
要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吓人不吓人,那是真吓人。有个一战笑话可以形容这场战争对人们的震撼:一个南极探险家,在一战刚爆发时去了南极,四个月后他回来后询问,谁赢得了战争,结果别人告诉他,战争还在继续,然后这个冒险家就疯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之前,人们可没想过,战争要持续这么久。毕竟在这之前,战争从不超过四个月。以前不是几次战役就完事了吗?怎么这次打的这么惨烈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谁也没想过技术的变化,会对战争起了这么大的影响,而且竟然让战争的死伤变的如此巨大。咱想想索姆河战役就知道了,英军一天倒下去六万人,这人都怎么死的?某个角度上是活活作死的,士兵排成方阵,军官头戴假发,举着指挥刀,军旗手举着军旗,军乐队演奏着音乐,士兵们在军官一声令下,踩着节奏走向了德军阵地。对,走向的,因为要冲锋,也是要等到距离德军阵地一百米之内再冲锋。
于是现在看来很搞笑的一件事发生了,数个方阵的士兵,排列的整整齐齐,然后走向了德军阵地。作为进攻方的英军和拿破仑时代没区别,端着自己的步枪,挺着胸膛。而对面的德国人呢?对不起,德国人平均每四十米一挺马克沁机枪,而且在阵地前还有地雷和铁丝网。于是英国人就惨了,一天就在德国人的枪口下倒下去六万多人。
这样的战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数不胜数,或者说,在一战的每一场战斗,都是这样的模式。今天我方阵亡三万,前进五米。明天敌方阵亡四万,前进三米。大家不是在打死对方,而是在耗死对方。等于说这战争没有胜利者,因为大家都是损失惨重。现在好不容易耗死德国了,于是大家开始准备给自己找点补贴了。
二、巴黎和会
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了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于是召开巴黎和会。但是说是和平大会,可实际上啊,只有战胜国自己参加了,战败国和中立国都没来。那么这不能叫做和平大会,基本上我们应该叫它分赃大会。而会议的议题也简单,讨论怎么处置德国和瓜分战后的世界利益。
不过战胜国啊,有大有小,一个是根据国力来,一个是根据功劳来,这还是个双重标准。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是新兴列强,但是因为他对欧洲不感兴趣,因此他是沉默的小伙伴。再比如意大利,也一样不受人待见。怎么说呢?首先来说他是横跳到协约国来的,背叛了原来的盟友德国。然后意大利在战争里实在太没分量了,因为战争里意大利军队一直在被击败,差不多就是没有协约国的帮衬,它就亡国的那种。所以意大利也就没有什么发言权了。
而这次巴黎和会上,说话最有份量的就仨,英国、法国和美国。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英国和法国是和德国打的最久,而且付出伤亡最大的,那当然是最有说话份量的。而美国就比较特殊,首先来说,美国是在英法和德国都筋疲力尽时参战的,给了德国致命一击。另一点呢,就是英法都欠他的钱。战争期间英法也是靠美国提供粮食和武器才撑下来的,但是英法都在打仗,哪有钱给美国呢?那就只能赊账了。所以美国在一战后,就成了最大的债权国。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三国派来开会的人。英国来的是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来的是总理乔治·克列孟梭,美国来的是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这仨人直接分成了两派,劳合·乔治和乔治·克列孟梭是欧洲传统观念主义者,闯荡政坛多年,熟悉国际事务。而伍德罗·威尔逊则不然,他是大学教授出身,是个理想主义者,虽然外交经验不多,但是头脑灵活而迅速。而这也代表的是战后的世界两种观念的冲突——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简单说就是,我们是要为旧日的仇恨进行报复呢,还是要永久建立世界和平呢?
这一点,当时没有答案,开会的人也没有得出答案。但是在这两种观念的相互冲突下,巴黎和会还得接着开。大家一方面想要和平,想要以后不打仗了。另一方面又想要捞一笔,补贴补贴国内。而且呢,还有人希望能永远把德国置于死地。那么在这么一个扭曲的思路下来开这个会,这会要开成什么样?又要拿出一个什么方案来?这可就真没人说得准了。
三、三国合力挖大坑
法国的克列孟梭是个老牌的传统观念者,他很清楚欧洲战争的一个特点——一场战争从来不是只决定了当下,它也会决定下一次战争。而出于对这个特点的了解,他坚定地要处决德国,他一定要把德国彻底肢解。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这样,德国早晚有一天会起来继续攻打法国,而法国是抵挡不住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把德国肢解掉。而且如果不能肢解德国,法国就没有足够的利润,自然也就弥补国内因为战争而出现的人口减少和工业受损。
而与之相对的,那就是威尔逊了,威尔逊是不主张过分惩罚战败国的,尤其不能过分惩罚德国。在他眼里克列孟梭那是胡闹,因为你要是又要把德国肢解,又要巨额的赔款。那么德国受到此等羞辱,那不是早晚要报复你吗?如果按照他的看法,那不如按着他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对德国进行优待算了。不仅让德国免于受辱,这样还能有利于世界和平。
而这样的结果显然就是,威尔逊和克列孟梭吵个不可开交。威尔逊指责克列孟梭是个战争狂人,迂腐而过时的老东西。而克列孟梭也嘲讽威尔逊是一个不懂政治和国家利益的白痴,根本就不知道德国的危险,也不知道他们欧洲的传统与规则。如果不是有在场的其它参会成员拦着,估计克莱蒙梭能和威尔逊当场来个决斗,看看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反正克列孟梭以前确实有和人举着枪决斗的习惯,不差多一个威尔逊了。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是十分头疼的,他认为双方其实都没错。比如说法国的想法,如果从国防角度来考虑,那还真是这样。因为德国是欧洲问题儿童,有名的愣头青。今天不能按死德国,德国明天就起来了。但反过来,如果支持了克列孟梭的做法,那么后果是什么?劳合·乔治很清楚,结果无非就是以后大家再打一次世界大战。何况如果过分压制德国,那么法国就会成为下一个心头之患。因此劳合·乔治自己也是十分别扭的,对于到底怎么处置德国,他也不知道该怎么搞。
于是劳合·乔治最后决定放弃思考,发挥大英帝国千百年来的光荣传统,充当搅屎棍,开始和稀泥了。他一面支持克列孟梭,在条约里对德国百般刁难。但另一方面,又支持起了威尔逊,给德国留下各种后门,算是对德国的一个宽慰。于是乎在这劳合·乔治的主导下,一份新鲜出炉的《凡尔赛条约》,就被推了出来。当时没人知道,他们其实是挖了一个大坑,而这个坑,英美法三巨头亲手给挖出来的。
结语
这份《凡尔赛条约》,在当时看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条约。但实际上,它既不能威慑德国,也不能安抚德国。反倒是让德国对英法恨的咬牙切齿,发誓迟早要报一箭之仇。因为这份条约,对于德国实在是太苛刻了。而局外的聪明人,也看出来,这份条约,纯粹是一份休战协定。那么到底这份条约,是多坑人,以至于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那就是下一个故事,再见分晓了。
参考文献:《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凡尔赛条约》
《一战秘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