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歌舞与戏曲(我国戏曲艺术的萌芽)

唐朝不仅在军事上武力强大,在舞蹈方面更是“舞力”独领风骚。

在当时,舞蹈已发展成为一种完整而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既有抒情性强,舞姿轻盈柔婉的“软舞”,如“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的《绿腰舞》;也有舞姿矫捷雄健,富于阳刚之美的“健舞”,如“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的《胡旋舞》,杨贵妃与安禄山便是个中高手。

古代歌舞与戏曲(我国戏曲艺术的萌芽)(1)

南唐《韩熙载夜宴图》王屋山舞《绿腰》部分

古代歌舞与戏曲(我国戏曲艺术的萌芽)(2)

胡旋舞

除了这种风格比较单一的情绪舞蹈,唐代更有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能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歌舞戏。根据《旧唐书·音乐志二》,以《大面》、《拨头》、《踏谣娘》、《窟〔石垒〕子》四种歌舞戏最为著名。

大面

《大面》,又称《代面》,原称《兰陵王入阵曲》,是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是个容貌俊美如好女,却勇武善战,他嫌自己的外貌难以威慑敌人,于是常戴上相貌狰狞的木制假面具作战。军士们为了歌颂他,编制了《兰陵王入阵曲》。

表演《大面》时,由一人戴上面具,扮演兰陵王,主要表演指挥击刺的作战动作。这个《大面》,以今人目之,顶多算个有简单情节的独舞,但是《旧唐书》将其归入“歌舞戏”。

《兰陵王》后来传入日本,日本《舞乐图》绘有《兰陵王》舞姿图,题记云:“兰陵王,唐朝准大曲,一人舞。”现今日本雅乐舞蹈中依然有《兰陵王》这个节目,虽已被融合吸收本土化,但仍然保存了一些我国古代舞蹈《兰陵王》的影子。

古代歌舞与戏曲(我国戏曲艺术的萌芽)(3)

日本《舞乐图》绘《兰陵王》舞图(摹本)

拨头

《拨头》,又叫《拔头》和《钵头》。故事原出西域,讲一个西域人被老虎所食,其子上山寻找父尸,并捕杀老虎的故事。“山有八折,故曲八叠。”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穿素衣,披头散发,持短棍作人兽搏斗之状。唐人张祜曾为弄《钵头》的容儿写过一首诗:

争走金车叱鞅牛,笑声唯是说千秋。

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

据传《拨头》曾传入日本,日本《舞乐图》绘有《拨头》舞姿图,并注明是天竺乐舞,一人表演。表演者身穿红袍,一腿跪地,一手执棍状物杵地,披发,头戴咧嘴假面,作悲痛状。

古代歌舞与戏曲(我国戏曲艺术的萌芽)(4)

日本《舞乐图》绘《拨头》舞图(摹本)

踏谣娘

《踏谣娘》也叫《踏摇娘》。相传北齐年间,有个姓苏的男子,长着个酒糟鼻子,面貌奇丑无比,本来没有一官半职,却自称“郎中”(官名)。这人嗜酒如命,每次喝醉酒回家,就把妻子拖来打上一顿。其妻姿容秀美,又擅长唱歌,被发酒疯的丈夫殴打以后,悲愤不已,向左邻右舍的人哭诉时,不免比手划脚,描摹当时的场景。后来人们模仿她哭诉的音调和受屈挨打的动作,渐渐地,便演变成了一种民间歌舞戏。

表演之时,起初由一个男子扮成妇女,一边徐步入场,一边歌唱。他唱一段,旁边的人就和上两句:“踏谣娘和来,踏谣娘苦何来!”因为是且步且歌,所以叫“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这两句和歌,似乎是人们对无故挨打的妻子表示同情的叹息。接着丈夫入场,表演殴打妻子的动作。大抵这段表演有些滑稽,丈夫又是“丑角”形象,所以观众看了很是好笑。

可能是男性演员难以表演出女性的特有魅力,所以妻子这个角色后来直接由女子扮演,也不称丈夫“郎中”了,而改叫“阿叔子”。节目名也从《踏谣娘》改为《谈容娘》。

《踏谣娘》本产生于民间,后来传入宫廷。景龙年间(707~710),某日中宗赐宴近臣及修文学士,席间中宗令每人即兴表演一个节目。工部尚书张锡竟换上女装,一步一摇,哭哭唱唱地表演起《谈容娘》来。按工部尚书乃四品高官,竟当着皇帝的面,搞反串表演,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歌舞戏在唐代之盛行。

古代歌舞与戏曲(我国戏曲艺术的萌芽)(5)

踏谣娘舞俑

窟〔石垒〕子

《窟〔石垒〕子》(〔石垒〕音lěi),也叫魁〔石垒〕子。其法以绳索在幕下牵动木制傀儡人表演歌舞,并有音乐伴奏,类似今之木偶戏。窟〔石垒〕子本属丧乐,“汉末始用之于嘉会”。由于窟〔石垒〕子表演相当精彩,故非常受百姓欢迎,中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说:“今闾市盛行焉。”甚至连一些高官也不免醉心于此。唐末侍郎崔安潜便经常令人在堂前演此戏,秉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宗旨,所以每次表演时,“军人百姓,穿宅观看,一无禁止”。其魔力之大,令人咋舌。

唐玄宗有一首《傀儡吟》,其词云: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舞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此诗作于他从成都回长安之后,比时任何权利皆无,一鳏寡老翁尔,诗即借窟〔石垒〕子以浇心中块垒。

古代歌舞与戏曲(我国戏曲艺术的萌芽)(6)

木偶戏

一点看法

不可否认,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这得益于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滋养,以及在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下,广采国内各民族传统舞蹈之长,博收世界各国尤其是西域乐舞文化之精华,加以大胆创新的结果。但于歌舞戏而言,还不成熟,如《大面》及《窟〔石垒〕子》其实称不上歌舞戏,《踏谣娘》和《拨头》故事情节也较简单。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都过程。

有论者认为,唐代的歌舞戏已具备了后世戏曲艺术的雏形,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参考文献:

《教坊记》《旧唐书》

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