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炼字题技巧(诗词中如何炼字)
和尚有话说
各位诗友好:关于律诗写法的基础知识已经发布完毕,想系统学习的朋友,请查看历史消息“王和尚讲诗”。从今天开始,将陆续发布实用性更强的一些技法,希望学诗的朋友留意。
关于诗词写法,和尚有个观点:有的是规则,有的是技巧。规则是需要遵守,不可违背的;而技巧是可以学习,锻炼和提升的。遵守规则,你可以出四平八稳的诗,但未必出彩;学习技巧则可以让您的作品更加耐品,有味。
请继续关注王和尚,一起玩转诗词。
诗词中如何炼字凝句?
写诗词讲求表现技巧以体现立意。即通过首尾照应、一线贯穿、明暗结合等结构方式,描写、叙事与抒情的选用和安排,以及语言、修辞等表现手段来突出主旨。
举例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是咏歌庐山瀑布之神奇壮美。为了突出这个主题,李白在表现技巧上进行了精巧的设计:据《太平寰宇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也就是说香炉峰形状像香炉,聚散的烟云又像点燃的香烟。
诗人抓住这一特征,让它和飞溅而下的瀑布形成强烈的比衬:一个是冉冉上升的香烟,一个是飞流直下的瀑布,一上一下,互相映衬,而且都有强烈的动态感,并显得十分神奇。
只因为由此两句,下面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才有着落和依据:香炉峰上冉冉升腾的香烟,就像是天地间正在祭祀的一只大香炉,这才会“疑是银河落九天”;有了眼前飞悬的挂前川的瀑布,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动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类叙述性句子也经过精心锤炼,为主题服务。
到过庐山看过瀑布的人都知道,站在李璟读书处的观瀑亭前看到的庐山瀑布实际有两条,一条叫马尾瀑,一条叫人字瀑,但无论那条瀑布都与香炉峰无关:马尾瀑在鸣皋峰上,人字瀑在鹤鸣峰上,两峰均在香炉峰后。诗人描绘叹赏的就是鹤鸣峰上的人字瀑。
但是,如据实来写,马尾无论如何也无法和飞溅而下的瀑布形成强烈的比衬,也缺乏香炉上冉冉升腾的香烟那种神奇,因此必须和香炉峰挂钩。于是,诗人想出个妙招:“遥看”而且是“前川”。这样,既不会犯地理常识的错误,又很好表达了主题。同时表现技巧来体现立意。
那么,什么是炼句与炼字?又该怎样正确处理炼字、炼句与炼意关系?
炼句:在写作时斟酌语句,使简洁优美:同时要写好诗文,还须炼字。
炼字:写作时推敲用字。
一、力求“语意两工”。
一首好的诗歌,“意”要好,“语”也要好。写诗当然先要强调“立意”,但同时也要有好的语言:“有意无词,锦袄子上披蓑衣矣”(吴乔《围炉诗话》)。有人认为只要诗歌的立意好,语言上可以不加修饰,就像古代齐国的女子无盐一样。无盐虽然丑陋但德行高尚,仍受到人们的尊敬。
唐代的皎然在《诗式》中反驳了这种说法。“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这里说的好的语言,并非一定是刻意修饰、精美华丽的语言,而是要与“意”相协调。
一首诗,既有好的立意,又有精准的语言将此好的立意表达出来,这才是“语意两工”。
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无题”诗,立意上深情绵邈,语言上富艳精工,诸如:
“身无采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这些句子都成为情浓意真、字雕句琢的名句范例甚至座右铭。但像李绅的《悯农二首》、孟浩然的《春晓》,语言朴实、明白如话,也是家喻户晓,乃至成为童子的必诵诗篇。
二、炼字、炼句要服从炼意
我们追求“语意两工”,这是说炼字、炼句和炼意都很重要,但并非平行关系,炼句、炼字要服从炼意,即诗歌的形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文章的字词锤炼而言,是很重要的。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云:“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此语道出了炼字之本质。
杜甫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坼”“浮”两字别具神采,历来为人称道。洞庭湖作为吴楚分野,将方圆千里之地分裂为二。这两句诗是形容洞庭湖水浩淼无际,波涛汹涌,日夜不停地把天地日月浮动在水面上。简短的十个字,融进诗人丰富的想象,写出洞庭湖开阔的视野,雄浑的气象,壮阔的气势。
诗人写这首诗时,正羁旅他乡,穷困潦倒,既老且病,寄身孤舟,为什么要把洞庭湖写得如此雄阔?又为什么能把洞庭湖写得如此壮观?结合全诗可以看出,个人的落寞凄凉没有影响诗人对湖光水色美景的欣赏,更没有阻隔诗人对万里关山烽火硝烟的关注。
忧国伤时是杜甫执着一生的情怀,正是这种伟大的襟怀,才成就了如此雄伟的意境;如此意境必须要如此精当贴切的语言方可担当。与此相反,如果只讲求炼字、炼句,而忽视立意,是不可能写出一流诗篇的。
再如贾岛的《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举例
其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锻炼得确实十分精妙。他将同道者送别后的孤独和思念描述得真切感人。贾岛自己对这两句也很自负,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不赏,归隐故山丘”。
但如细酌,就会感到读起来很吃力,不够圆融自然流走,是费劲心机雕琢而成。特别是与诗中的其它诗句相比,两者的水准差距很大。
没有能够围绕诗旨挽合在一起,做到浑通圆融,显得诗味不浓,给人的感觉是为锻句而锻句。这种只讲求炼字、炼句,而忽视立意的毛病在贾岛其它诗作中也有表现,即使所炼之字为浅显常见,仍然会给人一种雕琢之感,如“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全句无一生僻之字,然整体看来却又显得雕琢过度,拼凑之痕明显,给人生涩硬僻之感。因此,他虽曾得到韩愈的指点,但终于无法成为韩愈那样的一流诗人。
三、在炼字和炼句的过程中注意含蕴炼意
刘熙载云:“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夫活,亦在乎认取诗眼而已”。所谓“诗眼”,就是炼字中表达出的诗歌主旨所在。
如古典诗歌中,许多名篇中都有个“空”字,
如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
孟浩然: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晚泊浔阳望庐山》),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倦夜》);
韩愈:
“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湘中》);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
陆游: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等。
这些诗里,“空”表现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但都为了突出主题。王维是位山水田园诗名家,又是个佛教徒,他诗中的“空”不仅是为了表现田园风光的空明秀雅,还带有佛教徒的空寂和空灭,上面列举的《山居秋暝》、《鸟鸣涧》、《鹿砦》中诸句,都是两种意蕴皆有,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晚年空无寂灭的隐居生活。
至于《酬张少府》更是直接表达了他的佛教徒空灭情怀,可以说在突显“空”字的同时就在突出佛教徒的空无寂灭这一主旨。孟浩然也是位山水田园诗人,“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中的“空”字,写出了夕阳斜照时分,诗人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处东林寺传来的阵阵钟声。
只闻钟声不见精舍,可见林木之葱茏,东林精舍的清幽静深可想而知,诗人所极力要体现的高远雅兴也从“空”字中表达了出来,炼字的本身也就在炼意。
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是如此:一个“自”写尽了祠堂里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一个“空”写出物在人亡,表达了对诸葛武侯的无尽追思。韩愈的《湘中》“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中的“空”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深刻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含蓄抒发了无端遭贬的悲愤与牢骚。
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空”字,通过潮打空城城墙特定之景,突现出故国的没落与荒凉,诗人所要表达的江山易帜、人事代谢的历史沧桑感也就突显了出来。
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中的“空”字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只是更多了一点批判和伤感: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君主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但眼前一切荒凉破败,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欢快地啼唱。一个“空”字道出了多少凄清与冷落,多少无奈与感伤。
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字,是概叹韶华已逝壮志成“空”。诗中上句的“空”字与下句的“已”相对,更增添了无限的伤痛,也有极大悲愤。
正是这些炼字精妙的使用,使诗歌有了神韵。这些都是炼句、炼意之中同时也是诗旨的提炼和突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