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兰阅读 原创首发雅兰读经系列

今天我们学习《诗经·小雅·谷风之什·蓼莪》——请人人准备一块手帕或毛巾(坏笑)

在读这首著名的诗之前,我们先回放《论语·阳货》中的一段师徒对话——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完这首诗,同学们也许能更深刻的体会夫子为何如此说并何以如此重视“诗”了。

回到《诗经·蓼莪》

【诗旨有二】

一:抒写孝子不得终养父母的感伤痛楚之情。

二:刺幽王。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父母。

无论是否有刺幽王之意,本诗抒写“孝子不得终养父母之感伤痛处”是毋庸置疑的。

【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读经】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毛诗注疏》:兴也。蓼蓼,长大之貌。

康熙字典:《尔雅翼》莪卽古之蘩(诗经·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始生为莪,长大为蒿。蘩,皤(白)蒿,又,蘩之丑。秋为蒿。——《尔雅·释草》

《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匪,同“非”。(同学们要留心,出现于先秦经典中之“匪”皆非今日语境之“土匪”,其意同“非”。)

伊,是。

笺云:莪已蓼蓼长大,视之已非莪,谓之蒿。

兴者,喻诗人忧思在役中,心思恍惚不能辨别莪与蒿。这是传统解读。

思考:

通读整篇诗意——莪幼苗时为古、今时人所常食用之菜蔬,蓼蓼然长大后却不可再食。此“兴”言诗主人公痛恨自己幼时尚可承欢父母膝下,长大因常年服役在外却不能尽孝,而让父母有子却不能用。正如这蓼蓼然长大之无用蒿。

下章“匪莪伊蔚”句之兴,意亦同此。

——养子为防老,今有子如无子。故诗人接着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劬(qú)劳:与下章“劳瘁”意同。皆劳累之意。

笺云:哀哀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生养己之辛苦。

养子为防老,今有子如无子。此是为人父母之哀。也是为人子之哀。故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句大意

蓼蓼兮莪已蒿,莪堪食兮蒿为草。爹娘耄耋兮盼子归,育我成年兮多辛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蔚,牡菣mǔ qìn也。即齐头蒿。 (山东聊城俗名之“米蒿”)

正义曰:舍人曰:“蔚,一名牡菣。”某氏曰:“江河间曰菣qìn。”

陆机《疏》云:“牡蒿也,三月始生。七月华,华似胡麻华而紫赤。八月为角,角似小豆角,锐而长,一名马薪蒿。”

李时珍:《尔雅》∶蔚,牡 ,蒿之无子者(开细黄花,结实大如车前之实。内子微细如米不可见,故人以为无子)。则牡之名以此也。诸蒿(长大之莪)皆尖,此蒿叶独 而秃,故有齐头之名。 「集解」《别录》曰∶牡蒿,生田野。五月、八月采。 生苗,其叶扁而本狭,末 有秃歧。嫩时可茹。鹿食九草, 其一也。

笺云:瘁,病也。

莪与蔚皆幼苗可食,长大却成无用之草。诗主人公睹此两草,思己之遭遇不仅触物伤情——于是随口吟出了《蓼莪》这不朽诗篇。

喜欢诗歌的同学要细品此表现手法。

诗句大意

蓼蓼兮蔚渐蒿,蔚堪食兮蒿为草。爹娘垂危兮盼子归,育我成年兮多劳累!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瓶,汲水器具。

罍lěi,盛水器具。

瓶小而罍大。

罄qìng,尽。

笺云: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为罍耻者,刺王不使富分贫、众恤寡。(此说可存)

《诗经通轮》:“瓶小,罍大,皆盛水器,瓶所以注水于罍也。瓶喻子,罍喻父母。瓶既罄竭则罍无所资,为罍之耻,犹子不得养父母而贻亲之辱也。(此说同“哀哀父母”诗之情呼应)集传以瓶喻父母,罍喻子,正是反见。”(集传之说倒是蛮符合当代社会状况的。父母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能力、掌控财产能力——瓶之罄。而部分子女却因各种原因不能履行奉养老人义务,岂非为人子女之耻辱?)

所以此句“瓶罄,罍耻”之可以看作“一物三秉”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鲜xiǎn,指寡、孤。

民,人。

己虽生,不如死之已久。此为诗主人公深恨之言。

笺云:此言供养日寡矣,而我尚不得终养。

正义曰:罍器大,瓶器小。罍、瓶并列,酌酒者,则当多酌罍,少酌瓶,不使小瓶先竭。以至于俱尽,此为酌酒者之均。

以罍兴(比喻)民有富而多丁,以瓶兴(比喻)民贫而寡弱,治民者当多役富,少役贫,不使贫者先困。今贫者既困,而富者尚饶裕,是王之耻也

言“耻者,刺王不使富分贫、众恤寡”也。谓不使富者分贫者之役、众者忧寡者之劳而共之也。罍既无情之物,终不以自盈为耻;故知是为罍者耻,以喻王耻也。

今王不以为耻,偏困贫民,我不得供养,故因此以恨言寡矣。

——正义此均贫富之说好开放、好先进、好民主啊!(大拇指表情)此说乃深责在位者之意。这倒和了“刺周幽王”之旨意。

正义曰:作诗之日,主人公已反于家,故下言“出入”。诗之主人公出出入入再也不能见父母之面,泪水模糊了诗人的双眼,于是过往的一切历然浮现于眼前——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怙hù,依靠。

《韩诗》云:“怙,赖也。”

恃,恃负也。

恤,忧。衔恤,即含忧。

笺云:靡,无也。孝子之心,怙恃父母,依依然以为不可斯须无也。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笺云:出门则思之而忧,旋入门又不见,如入无所至。

思考

郑玄所说乃大孝子之情。

根据常情,子女外出,子女之思亲终不如父母舔犊之爱。子女“出入衔恤”父母者少,“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记挂子女之慈父母多。

诗句大意

汲水之瓶兮水已竭,装水之罍兮实羞耻。寡然哀哀兮不如死。失父之子兮何以傍?无母之子兮何以依?出则戚戚兮怀悲,入则茫茫兮无依止。

因为诗主人公想到父母之深爱“无父何所依怙?无母何所倚恃?出则衔恤,”现在回家了,入门室内空荡荡,再也不得见父母之容,如行于空旷之田野,心无所有皈依。所以深深悲恨自责之情至真至朴至深,此深情浑然天际不知其所由来,而是来于天下所有孝子孝女之真实回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到此,天下有良知之子女无不涕泣滂沱……(让我也再哭一会)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鞠,养。

拊,通“抚”。

畜,畜,起也。

育,覆育也。

顾,顾念,旋视。

复,反覆,指不忍离去。

腹,指怀抱。

笺云:父兮生我者,本其气也。

此章出于天下子女之心,此情人人尽有,所以此处宜无声……

到此处任何自认为高明的注解注定都是画蛇添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昊hào春为昊天,比喻明亮而浩大的天空。

罔,无。

笺云:之,犹是也。欲报父母是德,昊天乎我心无极。

父母生养了我,又含辛茹苦的护卫者我,拊育了我,时时刻刻、出出入入心心念念记挂着我。我现在欲回报父母生养大恩的心情,就像这明亮而浩大的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诗句大意

父兮赐我以元气,母兮十月怀任我。含辛茹苦的护卫者我,抚育我,时时刻刻、出出入入心里记挂着我,我现在欲回报父母生养厚恩的心情,就像这明亮而浩大的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诗主人公因思报父母大恩的感情视线从地上之“莪、蒿、蔚”转到无边无际的苍穹,那连接苍穹和大地之处的正是那高俊雄伟的南山。南山之下忽然刮起了激烈的旋风,就像诗主人公此时起伏不平跌宕难抑的哀哀不平之情——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飘风”,兴也。

烈烈,山高峻,雄伟貌。

飘风,回风为飘。日出而风为暴。

发发读本音fāfā,风疾貌。

谷,养也;善也;生也。

笺云:民人自苦见役,视南山则烈烈然,飘风发发然言民皆得养其父母,我独何故,睹此寒苦之害。

存疑:不知此寒何来?

正义曰:孝子言己在役之苦,我本从役,苦于南山,值时寒甚,视南山则烈烈然,怆其至役之劳苦,而情以为至难也。又遇飘风发发然,寒而且暴疾也。于时天下之民岂不皆得养其父母者?我独何故睹此寒苦之甚害,而不得养父母乎?(孝子服役之说可存)

思考

根据心理学,诗人到此处,抒发的不会仅仅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楚,而会基于此痛楚自然引发出对自身遭遇以及生活状况的不平不满之怨气。即俗语说的“怨天尤人”。

因此,这一章翻译成白话——

诗句大意

高俊峨峨南山下,旋风忽起令人怯,众人皆能安平泰,独我苦难何其多?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律律,“律律”犹烈烈。形容南山高俊雄伟貌。

律,法也。——《尔雅·释诂》

弗弗fú fú ,犹发发。

笺云:卒,终也。我独不得终养父母,重自哀伤也。

诗句大意

雄伟高俊南山下,旋风忽起令人怯,大家皆能安平泰,独我苦难无终结?

回味一下

诗到此处,全诗结束了。诗人由看见高高大大不再能食用之蒿、蔚,想到自己之遭遇不仅触物伤情——想到父母那生养深恩,本该“欲报以昊天罔极之德”却未能报答时已经痛楚到极点。这种感情之强烈就像高俊雄伟南山下忽然而起的发发旋风,搅动者诗人哀哀不平的心海跌宕难抑……于是发出了这份来自于千年前的生命个体对命运的拷问——民莫不谷,我独何害?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大家都生活的如此安康,为何唯独我有这似乎永无终结的苦难?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不妨也思考一下。

【白话诗译】

蓼蓼兮莪已蒿,莪堪食兮蒿为草。爹娘耄耋兮盼子归,育我成年兮多辛劳!

蓼蓼兮蔚渐蒿,蔚堪食兮蒿为草。爹娘垂危兮盼子归,育我成年兮多劳累!

汲水之瓶兮水已竭,装水之罍兮实羞耻。寡然哀哀兮不如死。失父之子兮何以傍?无母之子兮何以依?出则戚戚兮怀悲,入则茫茫兮无依止。

父兮赐我以元气,母兮十月怀任我。含辛茹苦的护卫者我,抚育我,时时刻刻、出出入入心里记挂着我,我现在欲回报父母生养厚恩的心情,就像这明亮而浩大的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高俊峨峨南山下,旋风忽起令人怯,众人皆能安平泰,独我苦难何其多?

雄伟高俊南山下,旋风忽起令人怯,大家皆能安平泰,独我苦难无终结?

【附录】

一、【历代诗注争论区】《诗经通论》:

蓼莪

小序谓「刺幽王」,亦混。大序谓「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以「民人劳苦」合「刺王」之意。不知诗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则止系一人之事,岂得泛言「民」乎!集传从之,非。(赞同)

郑氏谓「二亲病亡之时,时在役所,不得见」,据末二章「南山」、「飘风」而云也。不知「南山」二句是兴,非赋也。若行役则当远,何为只在南山地耶?且亦未有适在役所而二亲齐病亡者。咏诗之事不可考,而孝子之情感伤痛极,则千古为昭也。(此评同)

[三章]瓶小,罍大,皆盛水器,瓶所以注水于罍也。瓶喻子,罍喻父母。瓶既罄竭则罍无所资,为罍之耻,犹子不得养父母而贻亲之辱也。集传以瓶喻父母,罍喻子,正是反见。(观当代社会现象,集传所说也可)

二、【辨物】——关于莪、蔚。蓬蒿类植物有200多种,极易混淆。下仅列三种


雅兰阅读 原创首发雅兰读经系列(1)

幼苗“莪”——白蒿(这个可确认无误)

山东素来有“二月茵陈,三月蒿”说法。至于“三月茵陈 ,四月蒿”之说是因为地域和气候的区别,其实都是说嫩茵陈可吃有药用价值。茵陈老了就变成了蒿草。


雅兰阅读 原创首发雅兰读经系列(2)

这就是“蔚”幼苗(此时可食用)——又名“米蒿”(和荠菜并为早春麦田杂草之一)。米蒿长大后形状同黄蒿。但米蒿是青绿色,黄蒿则为黄绿色


雅兰阅读 原创首发雅兰读经系列(3)

另一种蒿——艾蒿幼苗


三、【飘风“发发”是读“fā fā”还是“bō bō”?】

“发发”在《诗经》里一共出现两次。

  1. 《卫风·硕人》:“施罛(gū。网)濊濊(huò huò。撒网入水之声),鳣鲔(zhān wěi。两种大鱼)发发。” “鳣鲔发发”之“发发”,陆德明释文:“发,补末反。
  2. 马(融)云:鱼着罔(网),尾发发然。(bō bō即鱼着网尾巴发出的象声词)《韩诗》作鱍。”《毛诗》的“发发”,就是《韩诗》的“鱍鱍”。补末反,是入声,普通话念阴平bō——“鳣鲔发发”“发发”念bōbō

2.《小雅·蓼莪(lù é)》:“南山烈烈(高大貌),飘风(旋风)发发。”

《小雅·蓼莪》“飘风发发”的“发”念什么呢?

《毛诗正义》,毛传:“发发,疾貌。”郑笺:“飘风发发然,寒且疾也。”陆德明释文没有给“发”注音。不注音,就表明此处读本音,即“方伐反”。

查朱熹《诗集传》,亦于《硕人》的“发发”后注“补末反”,而《蓼莪》的“发发”后不注音。

“飘风发发”的“发”,就念“发射”的“发”,方伐反,入声,普通话念阴平f——“发发”念fāf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