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正确答案(两小儿辩日等)

《两小儿辩日》主题归纳,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正确答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两小儿辩日的正确答案(两小儿辩日等)

两小儿辩日的正确答案

《两小儿辩日》

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孔子无法判定两个小孩儿对太阳离人远近的争论的故事,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知识无穷尽,即使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写作特色

巧用对比手法。

对比就是讲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作比较。使用对比手法能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使所要表达的事物内容更加鲜明、突出、丰满。比如文中将两个小孩儿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行对比,使矛盾突出,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穿井得一人》

主题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写作特色

幽默风趣。

姓丁的人说的话因有一个多义词“人”(既可以理解为“人”,也可以理解为“劳力”)而被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闻。

《杞人忧天》

主题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写杞人担忧天崩地陷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写作特色

对话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则寓言对人物对话中的语气把握得非常准确,较好地传达出了人物当时的心理。如杞人的问话“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写出了杞人的怀疑。而“晓之者”的话“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则消除了杞人的怀疑。杞人由“忧”到“喜”的心理变化过程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七年级上册

《春》

主题归纳

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天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

(1)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本文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蕴藏于对春天的各种美丽景色的描写中。作者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描绘了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皆“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野花仿佛变成了富有感情的活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也因此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共描绘了五幅春天的图画。图画之间衔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图作为第五幅图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而又富有变化。

(3)景物描绘生动形象。

①调动多种感官。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模着你。”从触觉写着青草味儿人,用人的嗅觉写风的芳香。"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咖,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写风的悦耳。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大片满是的。”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①句从正面描写春草的充满生机、嫩绿的特点。②句用人的活动从侧面烘托上述特点。

③虚实结合。如: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②"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①句是写眼前实景。②句是写联想、想象到的景色,借以突出花的香味浓郁。

(4)语言风格

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

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

②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散步》

主题归纳

这篇散文选取了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写作特色

(1)选取平凡小事,以小见大立意。

选取目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表现具有保制社会意义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里大文售法。本文作者选取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几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的互敏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赞了那种对人类社会的繁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情感,用的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文章不长,但是写得情趣盎然,很有波澜。儿子“叫起来”是一波,一波初早,行路分歧又起,走小路遇鱼塘阻挡是余波,矛盾的产生和邻决进一步突出了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使敢步过程饶有趣味。

(2)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文中多处表现了互敬互爱的细节。如母亲和她的孙子发生分歧时,“我” 经过考虑,为了方便老人,决定“走大路”,这就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后来,母亲又改变了主意,反映了她对孙子的疼爱。这两处细节,具体真切地表现了一个幸福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情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3)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

①除了两处景物描写,本文没有多少形容词和细致描摹,多用短句,仿佛拉家常;但若干语句简约而耐人咀嚼。例如第2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展现出来,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顺,跃然纸上。

②本文语言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多用回环句上。例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个句子把母子关系回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纪念白求恩》

主题归纳

这篇纪念性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中国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国际主义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并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写作特色

(1)夹叙夹议的写法。

第一段首先以叙述的方式交待了白求恩的国籍、年龄、来华目的肩负的使命以及牺牲状况。根据这些展开议论,概括出他的精神实质,号召人们学习他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第二段前二句是议论概括出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以下四句列举事实批评了对工作不负责,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别人,自己挑轻的和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情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两类人。接着又列举从前线回来的人和察冀边区的军民对白求恩的高度评价,合乎情理地得出结论: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 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所以这一部分采用了议论一记叙一议论的表达方式。 第三段仅有两句话,先概述了他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及他的医术的高明,然而对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提出批评,运用了先记叙后议论的形式。第四段的两层的也是如此。

(2)运用对比,增强说理性。

第二、 三两段里面都有对比。第二段里的对比明显,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一正一反,分外鲜明。第三段运用对比的手法,笔法又显得灵话。把批评那一班人的见异思迁, 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内容组织到一个议论性的句子里去。这种对比的写法能够更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本文不仅是为了颂扬白求恩,而且是为了教育全党学习白求恩,所以既评述白求恩,又批评党内不良倾向。通过对比,白浪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责;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本文目的既然在于号召全体党员学习白求恩,那么,作两方面的对比,更便于学习者对照检查,比比白求恩,可以发觉自身的差距:看看“不少的人”,镜子一照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了。

(3)语言鲜明有力,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其语言简练、鲜明、有力,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表现在句式上,文章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且句式整齐中有变化,富于节奏感。例如第二段的“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再如结尾部分,作者运用“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一组排比句,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另外,文中多处运用整齐的句式增强说理力量。如第一段论述列宁主义原理,进而强调世界无产阶级要互相支援,才能“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样的句子都让人感到气势宏大,富有感染力。

(4)文章用词讲究,准确、生动、凝练。例如在解说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运用两个“极端”,这个副词从程度上深刻地体现了白求恩对工作对同志的态度,而在批评一些人时,运用了“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词语,寥寥数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些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与白求恩的两个“极端”形成鲜明对照。这些词和成语言简意赅,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中心。

《植树的牧羊人》

主题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芜的高原上默默种树的故事,赞美了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告诉人们: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写作特色

(1)时间顺序,叙事清晰。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2)对比:四十年后山村的葱茏富饶与四十年前山村的荒凉破败形成强烈对比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描写、叙述。作者在首尾两段成功地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进行点题。开头段的议论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结尾段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

(4)用比喻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5)细节描写,形象鲜明。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传神,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表现了牧羊人在生活中的一丝不苟。

《皇帝的新装》

主题归纳

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自欺欺人的丑行,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写作特色

(1)清晰的脉络。

全文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的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围绕骗子编造的新衣服会具有奇怪的特性这一谎言安排材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全文情节发展脉络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脉络清楚,很有条理。故事简单浅显,情节却波澜起伏,很有喜剧色彩。

(2)想象手法的运用。

运用想象手法表现中心思想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被安徒生想象成一个嗜新衣成癖,竟然“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怪人;两个骗子设下的骗局,也被安徒生想象得非常奇特;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老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面对这个骗局,对他们的心理活动、言谈举止,作者想象得更是既丰富又严密;至于童话的结尾,对那个内心极度恐慌但又装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的皇帝,作者的想象又是那么合乎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3)夸张手法的运用。

本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事物引向极端,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课文正是以皇帝的昏人庸、虚伪和愚蠢,老大臣和官员们的腐朽愚昧、溜须拍马这些客观事实为基础进行夸张的,因此就有了让人信服的效果。虽然皇帝、老大臣和官员们的第丑恶表演十分荒唐可笑 ,但只要想想他们的本质特点,就会觉得这些表演完全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规律。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方法,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无情鞭挞和辛辣嘲讽。

《天上的街市》

主题归纳

这首现代诗,诗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奇妙美好的天街景象,寄托了自己对光明、理想的憧憬,含蓄地表达出改造现实的愿望,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写作特色

(1)联想自然,想象丰富。

本诗的第一节运用联想,诗人由“远远的街灯的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和明星相似而引起联想,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联想十分自然。本诗的第二、三、四节都运用想象。街市、牛郎、织女,这都是人们头脑中已知的形象,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进行了再创造:把街市放到了天上.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美满幸福。这是因为诗人十分憎恶当时的黑暗现实,但在人间又找不到光明、自由和幸福,只有借助于想象的天境来表达自己的憎恶,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2)化用故事,寄托向往。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作了大胆的改造,把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难以团圆的悲剧内容,换成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内容。这样的改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语言朴素,表现力强。

如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因为街灯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点”,而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使人看清,所以用“现”。街灯亮后不再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写天河用“浅浅的”,符合人们观察所见。写牛郎织女的生活,只说他们“骑着牛儿来往”“在天街闲游”“提着灯笼在走”,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勾画出一种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

诫子书

主题归纳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在生活总勤俭节约并珍惜时间,字里行间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写作特色

思路明晰,逻辑谨严。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观点,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正反论证,逻辑严密,前后相承,言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

主题归纳

这篇人物传记,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来描写、评价,突出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伟大情怀。

写作特色

(1)结构独特,角度新颖。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以巧立小标题的形式,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将看似分散的人物命运、国家兴衰、民族强弱联系起来,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

(2)选材精当,主题突出。

邓稼先的事迹有很多,作者选择了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化大革命”时邓稼先说服研究院(九院)中成立的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人;选取“我不能走”的事例,表现了邓稼先对事业的忠诚。这些事例虽然篇幅简短,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主题归纳

这篇散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享受“‘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在前后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文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这几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了出来。

《黄河颂》

主题归纳

这首诗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写作特色

(1)感情强烈,风格豪迈。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对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的抒写。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一个心系祖国命运的诗人,面对黄河,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激情,对赶走侵略者、建设美好的家园充满了信心。诗人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形象,把心中的感情,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感情抒发了出来。

诗人以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感情、向上的激情直抒胸臆,歌颂了伟大的黄河、伟大的中华民族,风格豪迈,具有极强的震撼力、感召力,达到了读者、诗人、文本三者共振的艺术效果。同时,诗人也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感,如“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画卷。

(2)巧用修辞,气势磅礴。

诗人在诗歌中综合运用了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黄河。如“啊!黄河!”三次出现,构成反复,直接抒发了诗人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说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好地展现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老山界》

主题归纳

这篇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1)线索清晰。

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十分恰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由于“天色晚了”,因而“肚子饿了”,加上“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于是“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就不显得奇怪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老山界这座山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确实特别陡峭、险峻。 (2)描写生动。

文章以记叙为主题,穿插着一些生动的描写。这些描写包含两方面的意蕴,一方面是写“物”写“事”,也就是写山势的险峻和翻山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写“人”,也就是写出红军的豪迈情怀。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漫天都是星光”“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既写出了山路的高和险,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又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英雄部队。又如半夜醒来的那段描写,既很有层次,又浑然一体。先写视觉,再写听觉。写视觉时,按照“看”的自然顺序,先写醒来时看到的星空,再写四周的山峰,最后写山路上的篝火,由此自然过渡到听觉。写听觉时,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二是将听觉暗暗与前面的视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山谷被四围的山“包围得像一口井”,这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这一段描写,关键是展示出在宏大风景中的“人”。星空浩瀚,山峦连绵,自然如此巨大,而“人”置身于其间,并不被其巨大淹没,而是更鲜明地凸显出来,这就象征性地揭示了革命者内在的、堪与自然之力相匹敌的伟大力量。

《老王》

主题归纳

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淳朴、善良、仁义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写作特色

(1)语言朴实,情真意浓。

课文运用了大量饱含感情的笔墨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如“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短的话语凝聚着老王的真诚与善良。“攥”“滞笨”“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简单的词句形象地描绘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只怎能不为他的身体和生活担忧?“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不加修饰的语言把病中的老王写得让人心酸。总之,作者是在平淡的叙述中让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的,如春雨润物般影响着读者,感染着读者。

(2)段落安排有序,线索清晰明了。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当然苦。下面5至7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段写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8至16段,是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着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载客三轮改成平板三轮,作者没法坐车了,但还是很关心老王,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主题归纳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展示人物全貌。本文在刻画人物时,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第3段写吕叔湘先生看见叶圣陶先生在“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写“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第4、5段中写到“我”与叶圣陶先生的日常交往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能体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过人品行。第6、7、8段中的典型事例也都是小事,却很好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过人品行。文章正是通过这些小事,以小见大,展现了人物的全貌,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叙述平实,语言朴素而又雅致。本文堪称实践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用语言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语,同时又不失其雅致。如:“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因为作者并非空泛地议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叙述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驿路梨花

主题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讲述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人民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

写作特色

(1)波澜起伏的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起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写起,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集中在顺叙“我们”夜宿在小屋而得解饥饿疲劳和在小屋的所见、所闻,插叙的文字交代过去小屋的建造和人们对它的照料。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误会,并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揭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年青的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2)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小说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等,其中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的妹妹。而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梨花姑娘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虽然她一直未出场,但作者通过对小茅屋的陈设,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梨花的妹妹等人物的介绍,已把她写得光彩照人,从而讴歌了雷锋精神像洁白的梨花一样处处开放,很好地表现了梨花姑娘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伟大的悲剧》

主题归纳

这篇传记文学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牺牲的描写,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1)感情真挚,悲壮崇高。

本文颂扬的是一种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位探险者,都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也表现在字里行间。

(2)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充满了感情,令人难忘。如文中描写奥茨毅然走向暴风雪的情形,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并对某些地方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使整个叙述过程真实生动,深深地感动着读者。

《孙权劝学》

主题归纳

本文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

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叹学两个片段,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是如何学习的,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答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叹学,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八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

主题归纳:

这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

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写作特色: (1 )双线并行,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生活(这是作者去仙台的缘由,也因此成为藤野先生的学生),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再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怀念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 条暗线,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 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的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着这条内在的线索展开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材典型,特征突出。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另外,作者写人善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几笔勾勒,就非常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好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本质。

《回忆我的母亲》

主题归纳:

这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我”的母亲勤劳的优秀品质,赞颂了母亲勤劳俭

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我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党来报答母亲的深恩的决心。写作特色: (1)事例具体,人物鲜活。 作者选择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写母亲的一生。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要“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都揭示了母亲勤劳的品质。母亲把不好吃的东西做得“吃起来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这些分别把母亲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出来。读完文章,作者母亲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本文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中,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在平实如话的语言中,深切地表达了一个儿子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比如文章第1段,朴实的语言中深藏着作者的悲痛之情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3)夹叙夹议,结构严谨。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为基础,阐述的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 例如,写十三个儿女只留下八个时,作者以议论兼抒情的笔调说:“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深刻地揭示了作者体会到的母亲极为痛苦的心理。又如在结尾作者议论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是在全文记叙母亲事迹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背影》

主题归纳:

这简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写作特色: (1)构思巧妙,结构精美。 课文抓住人物形象的“背影”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感情:开篇点题一难忘 “背影”,望父买橘一刻画 “背影”,父子分别一~惜别“背影”,别后思念一 再现“背影”。“背影”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2)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本文全用白描手法记叙事实,不做任何修饰渲染,但朴实的语言中却饱含深情。如父亲回去的时候,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的时候,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父亲的话语虽然简单,却饱含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 (3)精心剪裁,突出重点。的↓小比断锦徽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也特别详细。可见,详略的原则是突出重点。

《白杨礼赞》

主题归纳:

这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突出塑造了虽“普通”却极“不平凡”的白杨树

形象,并借此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北方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

(1) 象征手法,托物寄情。

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及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军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文章主题。

(2)烘托、对比,欲扬先抑。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美,作者在第2段着意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明的黄土高原图景,这是以白杨树生存环境的不平凡来烘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文章末尾,作者又将“极普通”的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作对比,进一步突出 了白杨的“朴质”“普通中蕴含不普通”的风貌。本文在行文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例如,文章第2、3段,在铺叙高原景色的同时也写到作者的感受,感受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不断变化:先是想到“雄壮”“伟大”之类的字眼,接着感到有些“单调”,最后看到“傲然”耸立的白杨树时“惊奇地叫了一声”。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有了波澜,为白杨树正式出场蓄势。再如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跟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夸它是“伟丈夫”,欲扬先抑,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3 )线索清晰,结构精巧。

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围绕这条线索,作者起笔便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使读者一开头就对白杨树有了深刻的印象。接着,作者从景形、神三个方面详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市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这样,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最美,说到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写尽白杨树的"不平凡”。

《消息》两则

主题归纳:

这则消息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统帅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色:

(1)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作者在报道各路军战况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地区在战略上有重大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情况时,和报道中、西两路军有两处明显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2)叙议结合,深化主题。在报道中、西两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致使-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的国民党广大官兵都很泄气。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又深化了报道的主题。(3)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还要鲜明、生动。这则消息在这方面是个典范。在报道战斗情况时,我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个字来概括;而东路军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在报道我军战果时,用词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时着重报道了对江阴要塞的控制,用“控制”这个动词,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掌控,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不仅如此,陆路方面,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也已被我军前锋切断,由此可见,攻占南京,指日可待。

《三峡》

主题归纳:

这篇散文以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色:

(1) 有张有弛,动静结合。从全文看,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气激烈紧张。先弛后张.前后节奏反差强烈,扣人心弦。以局部为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一起伏.动静相间,其妙无穷。

(2) 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全文仅一百五十多字,多姿多态的三峡景观却尽收眼底。春夏秋冬四季齐全,山水草木面面俱到。语言简练,让人叹服。文虽简练但生动逼真,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仅八个字就写出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则展现出一幅美妙的山水画面,使人如临其境。(3)大笔点染,特点鲜明。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写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三峡的万千景象尽收笔底。

《记承天寺夜游》

主题归纳:

这篇游记通过对作者与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所见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写作特色:

(1) 叙事简约,写景富有特色。文章叙事简明扼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人题旨。“解衣欲睡,月色人户”,又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溶,而非月黑风高。作者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简洁人题。本文绘景特色鲜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柏枝叶,投影到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由此可见,作者写景紧扣“月”字,从竹柏之影人手,独具匠心。(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本文虽然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如作者见“月色人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点睛之笔。境由心生,景因人异,正是审美的普遍心理。寥寥数语,意味隽水: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答谢中书书》

主题归纳:

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写作特色:

(1) 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兴致,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人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最象绚丽动人:其三,展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最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2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是短文,可是作者构思精巧,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从古至今人人皆爱山川之美,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3)凝练的语言。这篇短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句之虚,无-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一个“高”的总体印象,再以“人云”给人以具体的印象。“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三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官句为主,非常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人大海。

《孟子三章》

主题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r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富贵不能淫》一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 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写作特色:

(1)多样的论证方式。

三篇短文的论证方式有所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即点出中心论点,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争例子加以证明,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以得“人和”则“战必胜”作结,突出了“人和”是战争取胜最重要的条件。《富贵不能淫》开篇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2 )语言简练,善用排比。三篇短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的排比句式,意在说明防御者占有极为有利的条件,结果他们仍“委而去之”,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又如《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次对应着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开头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3 )骈散结合,有节奏感。三篇短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中“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等,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愚公移山》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写作特色:

(1)故事情节安排巧妙。全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曲折多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之力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备”十分简陋,而倾倒土石的地点“渤海之尾”又十分遥远,如此移山,看来更是“愚不可及”。但这些仅仅是事情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一原来 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真是“大智若愚”啊!如此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写来,愚公的性格表现得极其鲜明。故事中的一些细节,如愚公妻子的“献疑”、京城氏媚妻之子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都很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对比衬托表现人物。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看似愚蠢实则高尚,一事物个看似精明实则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而为“愚”,智叟鼠目寸光而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文中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工程的艰巨具有侧面烘托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在移山这件事上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用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人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始;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的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等等。

八年级下册:

《回延安》

主题归纳:

本诗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本诗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描述“我”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写作特色:

(1)巧用修辞,生动形象。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物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歌的情境更加突出。鲜明,增强了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例如①“双手接定宝塔山”运用夸张的修静手法,传神地写出「诗人思念题发的热切心情。②"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3用长江大河起液花“比喻亲人相逢时热烈畅谈的情景。(2)精选动词,恰当传神。诗歌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重额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之情。“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是紧挨的意思。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无比热爱之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动作幅度大,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表现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和喜悦之情。(3)句间关系,富于变化。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兴”,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盖盖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就是以“比兴"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脊恋之情。②井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排排绿树迎 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嘴得紧:‘我梦见鸡毛信可真..",前一句写老爷进门学气的动作,后一句写老爷爷讲的话,上下旬构成了顺承关系。

《最后一次讲演》

主题归纳:

本文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的演讲。闻一多先生严厉声讨反动派的卑劣行径和无耻罪行,高度颂扬了李公朴先生为民主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写作特色:

(1)运用褒贬词语,感情鲜明。

本文写什么人,用什么词,褒贬分明。在写国民党反动派时用了“最卑劣最无耻”“毒手”“偷偷摸摸”等贬义词,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的愤怒、憎恨之情,写进步力量时用了“光荣”“光明”等褒义词,表达了对进步力量的赞美之情。

(2)句式上多用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

运用设问句和反问句,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更好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如:“李先生究竞犯了什么罪,竞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这是一个带有责问口气的设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行为的愤怒和斥责的感情。“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语气凌厉,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感叹句,一方面能激发听众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如:“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对反动派丑恶行径的憎恶、痛恨之情溢于言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主题归纳:

这篇演讲词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例子为论据,针对传统教有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写作特色:(1)思路清晰,说理缜密。本文开头简洁明了,直接转人演讲的问题。然后解释《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含义,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地的探察,即实验。接着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阐明现代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最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表达良好的愿望。(2)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有机结合。如列举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至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了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通过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

《桃花源记》

主题归纳:

这篇记以武陂酒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追,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写作特色:

(1)层层设疑的写法。为了把桃花源描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只说主人公是个渔人,姓名也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也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人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记号却又找不到了,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最后再虚写笔,说高尚土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丝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仙境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愿望,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语言简洁,清新自然。本文仅用三百余宇就异常形象地捕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层层深入,并然有序,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陶渊明的文章不事唯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读后却令人有清新如画、诗意盎然之感,这是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语言来表现丰富深厚的意蕴的结果。

《诗经》两首

主题归纳:

《关雎》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写作特色:

《关睢》(1)运用双声叠的联绵间,以增强许歌音调的和请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窃宽”,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各类词语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模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荐菜"。这些词语的运用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2)托物起兴,借景抒情。全诗以物起兴,以唯鸠鸟的鸣叫,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爱慕:以不停地采摘荇菜,表现主人公对淑女的不懈追求;以想象中追求到淑女后“友之”“乐之”的情景表现主人公对淑女的热切渴望。《蒹葭》(1)反复咏叹,感情凸显。《蒹葭》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朴质,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朴质中又有醇味,这就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诗中实写河流等,而对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再写心上人在路远难寻的地方,结尾却用“宛在”-转,似乎“她”就在面前,用想象表达出了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礼记》二则

主题归纳: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写作特色:(1)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开头先指出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运用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文章逻辑严密,有条有理,且言简意贱,浅显易懂。(2)多用对偶,明朗上口。课文共五句话,的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运用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有很强的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大道之行也》(1)结构严谨,说理进彻。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社会的构想。(2)运用排比,突出气势,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解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点。电如[使老有所.边有所长”等语句,句式警齐,节秦分明,增强了气势。

《庄子二则》

主题归纳:

《北具有鱼》通过奇特的想象,塑造了“鲲鹏”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形象,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展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写作特色:《北具有鱼》通过奇特的想象,塑造了“鲲鹏”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形象,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展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4.写作特色《北冥有鱼》(1)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也有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文章描绘了大鹏展翅而飞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营造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你句我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呈现了精彩的诡辩艺术。(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本文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进行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九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杨志与晁盖一行人斗智斗勇的描绘,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粗暴蛮横、见识过人的性格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晁盖、吴用等人的智慧、胆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生动地塑造了众英雄好汉的形象。 写作特色:( 1 )精彩的人物刻画。

文中刻画了双方的形象,杨志是一方,晁盖等人是另一方。写杨志,是明写。杨志是个老江湖,深知路途中的凶险。遇到人烟稀少处,便不顾天热,昼行夜伏,只求平安无事;直到目睹贩枣客人们吃了酒而无事的时候,杨志才同意众人买酒,即便如此,他自己也“只吃了一半”…...这些细节无不表现出杨志精明谨慎的性格特征,而如此精明的杨志最终还是上当受骗,反衬了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

杨志在众军汉不堪其苦时,屡屡大骂,拿了藤条便打,连虞候和老都管进言他也毫不给面子,其粗暴蛮横的性格特征暴露无遗。写吴用、晁盖等人,是暗写。待读者读完全文,再回头看“智取’的过程时,便会对吴用的计谋佩服得五体投地。小说正是在刻画人物的同时,表明了作者歌颂晁盖等英雄人物的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

(2 )精巧的双线结构。 这篇小说存在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主题归纳:

作者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写作特色:( 1 )运用反语。 运用反语,形成辛辣的讽刺效果。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雨果在书信中巧用反语,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批判。比如,在描述圆明园被洗劫时,作者用“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极具嘲讽与批判意味。(2)善于铺陈、对比。 文章善于采用铺陈、对比的手法,细致描绘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铺陈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在书信正文第3段,作者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同时,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亚洲文明的代表。在铺陈、对比的过程中,作者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展现出浪漫主义作家行文的语言风格,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主题归纳:

这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批驳,明确指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炽热的爱国之心。

写作特色:

(1)立驳结合,论证严密。课文的第3~5段是作者反驳对方的论证过程,即通过揭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来证明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作者巧妙地通过对对方论据的分析,指出中国人现在失掉的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课文的第6~8段,针锋相对地指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根本上驳倒了对方的论点。因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所以,与之相矛盾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命题必然为假。文章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2)语言犀利,行文洗练。“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词语,从修辞上言看是仿拟。你说“自信力”,我来个“他信力”,既十作分巧妙地指出了对方论证的不严密,又揭示了某些人愚昧麻木的实质,再加上一个“自欺力”,可谓人木三分。读者在反复阅读时找不出哪个词句可有可无,而且越读越能读出味儿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主题归纳:

这首诗歌咏“四月天”的种种美好,意象美丽,意境朦胧又温馨,抒发了诗人心中的爱、暖和希望。

写作特色:

(1) 意象富有特色,意境优美。诗歌中的意象带有鲜明的四月的特征,如春风是“笑响点亮”的无处不在的“软"风,春光是“轻灵”的“交舞着变”的明媚的光,早天里的云烟若有若无,细雨也来凑趣,滋润着花儿....这种种物事营造出春光风舞、云烟星语、雪后嫩绿、花开燕来的美好画面,读者好像置身在和风习习、百花吐蕊阳光和煦的浓浓春意中,享受着春的“爱”和“暖”。(2)表达纯熟,手法多样,语言华美。在表达形式上,整首诗讲究节与节的匀称(每节3句),同时在整齐中有变化(不同的句式和句式的变换),构成了诗歌的建筑美;全诗音律和谐,一韵到底(押an韵),朗朗上口,且以短句为主,构成了诗歌的音乐美。在表现手法上,一是多用比喻,除了将“你”比作“人间的四月天”以外,诗中大量意象都带有比喻的意味,如被“笑响点亮”的四面风、“轻灵”的春光、“梦期待中”的白莲等,将丰富的情感巧妙地隐含在大量的比喻中。二是调动多种感官,给人丰富的想象,如“笑响点亮了四面风”,由听觉到视觉再到触觉,赋予抽象的风以灵气和生命力:如对“四月天”的描写,视觉以外有触觉“黄昏吹着风的软”、有听觉“是燕1在梁间呢喃”,带给读者多重感官冲击。此外,词语的选用也使语言华美而富有情感,如“妈婷”“鲜妍”等词写出了“你妩媚的风姿,“鹅黄”“绿”“白”“柔嫩”,写出了自然的细丽与生机勃勃,等等。

《岳阳楼记》

主题归纳:

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强人登楼览最后所产生的不同情地日整合作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使乡也借以劝就职子只。(忧国忧民)

写作特色:

(1) 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 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儿笔带过、情墨如金。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纵情铺叙,泼墨如注,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 结构层层深人。由事人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工于对仗。“明”“惊”“项”“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如“潇湘”“隐曜”“满目”“游泳”(以上双声),“远山”“长江”“万千”“静影”“锦鳞”(以上叠韵),收到了金声玉振、回环往复的共鸣效果。大量同义词的使用,如“衔一吞、际一涯、通一极、隐一潜、啸一啼、心一神”等,使表意更加准确,错落有致。大量反义词的使用,如“废一兴、朝一夕、宠一辱、喜一悲、进一退、忧一乐”等,在对比和衬托中,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4)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

《范进中举》

主题归纳:

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后疯癫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的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写作特色:

(1)、夸张手法。范进因中举喜极而泣,再挨了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范进20岁开始应试,到中举时已有30多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就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陋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课文对胡屠户形象的塑造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了他视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社会性格。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如写范进的疯态,“拍着手大笑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是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浑身是水,如同落汤鸡,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再如文中描写胡屠户的言语和动作,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手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社会视钱如命的本性。

《敬业与乐业》

主题归纳:

这篇演讲词针对听众的实际情况,深入地论述了“有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并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

写作特色:

(1)论证清晰有条理,论据生动有力。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提出了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接下来,从中心论点分出三个分论点,分别谈论“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升华文章主旨,条理清晰。主体部分在分别论述时,用了序次语“第一”“第二”,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演讲的层次。在证明自己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我国古代的事例,有作者亲身体验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经历,还有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运用,使演讲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2)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如《礼记》中的“敬业乐群”,《老子》中的“安其居乐其业”,百丈禅师说的“一日不做事 ,一日不吃饭”,朱熹说的“主一无适便是敬”, 等等,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大量引用名人名言,一方面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以及三个分论点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增强了论述的力量,另一方 面也体现了作者知识的渊博,流露出浓浓的书卷气。举例论证有唐朝百丈禅师的故事,有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的例子,还有《庄子》中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等,这些事例鲜明生动,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另外,文中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在分析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时,文章先从正面论述要把事情做好,“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要一心一意。然后文笔一转,引用曾国藩的话“坐这山,望那山,事无成”,从学理和事实两方面,分析了不敬业的危害。正、反两个方面把要敬业的道理分析得全面透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易懂。 这篇文章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使人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深人浅出。另外,这篇文章用语准确、周密,多次用了设间句和反问句,引用了不少古代的名言警句,作着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句子,,这些表达手段,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九年级下册:

《海燕》

主题归纳:

这首散文诗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刻画英勇善战、敢于冲击黑暗的海燕的战士形象,表达了渴望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写作特色:

(1)巧用象征手法,拓展审美空间。

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大海”象征革命高潮到来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般的力量,“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等。象征手法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而且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空间。 (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艺术形象。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使之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运用比喻和拟人,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3)对比烘托

《屈原》

主题归纳:

剧作主要记叙了暗害屈原的人的密谋及屈原的独白。用原对风、雷、电的歌领以及怒斥神鬼的独白,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痛恨黑暗、向往光明、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也无情地鞭挞了黑暗的统治,表达了作者认为黑暗必将被摧毁的坚定信念。

写作特色:

(1)想象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阔,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驰骋想象,运用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屈原和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批判-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显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壮。(2)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文中各种事物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而无形的长剑象征着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3)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大量运用拟人、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创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等语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无比愤怒地斥责神灵,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僧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鱼我所欲也》

主题归纳: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并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和对比,论辩力强。全文主要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增强了说理的力度。如: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价值的高低。由此,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也就不难为人所接受了。第1段用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假设推理,又用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2 )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人。

《送东阳马生序》

主题归纳: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之序,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说服力,劝诫马生学习要立志、勤奋、刻苦、专心。

写作特色:

(1) 叙议结合, 突出中心。文章在叙述中点缀议论,看似随机,实则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点出做学问贵在专心的观点。“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表明作者担心自己的本意被歪曲,也从反面强化了本文主旨。(2)对比鲜明,说服力强。本文说服力强得益于对比的运用。作者在记叙自己勤奋求学的生活时,以主观的勤奋与客观的艰苦作对比。如写读书需“手自笔录”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写求师时,师严而礼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写求学时,不辞劳苦,困难愈大愈见其志坚:写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与自己的“组袍敝衣”作对比。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