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1)

伴随着原始宗教的发展,也由于地邻京畿和“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优势,嵩山最早完成了从原始的山岳崇拜对象到圣山崇拜对象的转换,确立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圣山地位。嵩山历史建筑群的创建和兴盛,与嵩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息息相关,与历代帝王或大臣巡狩、封禅、祭祀中岳,与人们以嵩山为“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厚 重 嵩 山

撰文/吕宏军 杨杰

摄影/于德水 张爱图 华卿

杨杰 立山 李甦 许文昆

执行/立山

序:嵩山好景几千秋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这首电影《少林寺》的插曲,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歌词所描绘的嵩山胜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有清一代最喜欢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曾经赞美嵩山道:“嵩山好景几千秋,云雨自飞水自流。”这两句诗虽然文采平平,却道出了嵩山风光的某些特色,以及“几千秋”的沧桑巨变。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2)

■ 嵩岳寺塔堪称嵩山现存古塔中价值最高者。

嵩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嵩山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是中国史前文化交流的十字要冲。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和独特的文化交流格局,使得嵩山地区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嵩山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立国中心。《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岳。”司马迁的这一记述,得到了中国现代考古学成果的证实。嵩山脚下的登封王城岗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夏的建都之地。

禹是夏王朝国家政权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古代文明时代的开拓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嵩山地区是中原古代文明的摇篮和最重要的发祥地。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发生在嵩山脚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使得嵩山地区不仅成为当时中国文明的中心,也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刻下了“天地之中”的深深印记。至迟在商周时,嵩山地区已被称为“中国”(西周初·何尊铭文)。《周礼·地官司徒》也载,周公为了寻找天地之中营建东都,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现存登封观星台院内的周公测景台虽为唐人所立,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嵩山地区为“天地之中”的历史传承。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伴随着原始宗教的发展,嵩山也由于地邻京畿和“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优势,最早完成了从原始的山岳崇拜对象到圣山崇拜对象的转换,确立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圣山地位。

嵩山的圣山地位,不仅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也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嵩山历史建筑群历经东汉、北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今近2000多年,是中国历史建筑群保存种类最多、修建时间跨度最长、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者。嵩山历史建筑群的创建和兴盛,与嵩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息息相关,与历代帝王或大臣巡狩、封禅、祭祀中岳,与人们以嵩山为“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3)

■ 嵩山历史建筑群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建筑群保存种类最多、修建时间跨度最长、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者。

观星台: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

登封市区向东南行12公里,就是当年女皇武则天所封的告成,闻名天下的观星台就在告成镇。

观星台建筑遗址是一座由周公测景台、周公祠和观星台组成的完整院落,除这三项主要建筑外,尚有照壁、戟门、帝尧殿、螽斯殿等。宽阔的院落内,安装着各种复制的天文仪器,包括沈括浮漏、高表、正方案、仰仪、景符等十多种,这些仪器都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周公测景台是中国古人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和计年的仪器。根据《周记》记载,西周时,周公姬旦在营建东都洛阳时,把嵩山作为其天文观测的中心,筑土圭、立木表,通过测量日影定出二十四节气和历法。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4)

■ 周公测景台是中国古人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和计年的仪器。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朝命天文官南宫说将周公的土圭木表换成了现存的石圭、石表,石表南面刻有“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测景台通高3.91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呈梯形锥体的方座名曰“圭”,上部长方形石柱名曰“表”。周公测景台的主要作用是“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其测影原则和要求主要有三项:一是圭和表必须是垂直角度,二是圭与表的设置必须与当地子午线相重合(即正南正北方向),三是观测日影的时间必须是每天中午。如此日复一日,天天测影,把每天测量的影子长度记下来,从中找出季节变化的规律。周公把表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又把一年中两个表影长度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秋分”,然后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在周公祠之后,就是宏伟壮观的观星台。观星台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在世界范围内来看,观星台也是一座著名的古代天文建筑。

观星台创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公元1276—1279年),距今已有730多年的历史。

来自蒙古草原的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人进行历法改革,以恢复被战乱破坏的农牧业。郭守敬首先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四海测验”。当时在全国的27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这27个观星台中,最北的一座在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最南的一座在南沙群岛,最东的一座在今朝鲜境内,而登封的观星台则是中心观测站。经过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多年的辛勤观测和推算,终于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求得一回归年的周期为365.2425日,合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现在测定的一回归年周期365天5小时48分46秒仅差26秒。这个数据与当今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的精确度相当,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三百年。

登封观星台整体为砖石结构,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状如覆斗,其作用是“昼参日影,夜考极星,以正朝夕”。台身高9.46米,呈平面方形,上面的小室为明代增建。台下各边长约16米,台上各边长约8米,这种明显的上下收分,充分反应了中国古代宋元时期建筑的特征。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5)

■ 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建筑,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1944年,侵华日军炮击观星台,致使台顶小室部分倒塌,台体外表局部受损,留下了许多弹洞。197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登封县文物保管所检修了大门、照壁、周公测景台和被日寇炮击损伤的观星台台体表面以及台顶小室。1983年至1984年,维修了戟门、周公祠殿顶。2004年,登封市文物管理局维修复原了帝尧殿。

嵩山告成观星台与建于1560年的德国卡塞尔古天文台、1675年建造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建于1724年的德里古天文台、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约1442年左右)的北京古观象台等古天文台相比,因其建造时代古老、天文成就突出,在中国乃至世界天文科技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6)

■ 观星台遗址院内安装的日晷。

中岳庙:五岳古建筑规模之最

登封市区东部、嵩山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有一座被誉为“中原地区道教活动中心”的规模宏大的古礼制建筑群——中岳庙。因其宏大的规模和雄伟的古建筑,中岳庙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7)

■ 嵩山自古就是祭祀圣地,而中岳庙则是古代祭祀中岳的最早基地。

嵩山自古就是祭祀圣地,而中岳庙则是古代祭祀中岳活动的最早基地。据《竹书纪年》记载:“虞舜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创建于先秦时期的太室祠是嵩山最早的祭祀活动场所。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令祠官将太室祠加增扩建,以后历代不断增修。清乾隆年间按照北京故宫的规制,对中岳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所以中岳庙也就有了另一个美誉——“天中小故宫”。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8)

■ 因其建筑风格与故宫相仿,中岳庙号称 “天中小故宫”。

嵩山也是道教圣地,自古便被认为是神灵出没、仙人得道之处。传说周朝时王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他与浮邱公同居嵩山修炼。另外,传说老子也曾在嵩山著《道德经》。这些带有神异色彩的传说为道教在嵩山的繁衍传播奠定了基础。

嵩山自古名道辈出,东汉道士刘根、三国道士郗元节、西晋道士鲍靓都得道于嵩山。北魏时期,嵩山又有著名道士多人,如成公兴、寇谦之、李谱文等,其中寇谦之在嵩山创立了北天师道,由此嵩山成为北天师道的发祥地。

中岳庙南北长650米,东西宽180余米,面积达11.7公顷,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中岳庙依山而建,自南向北渐次升高,前后高差37米。中岳庙现存庙制基本保留着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中轴线建筑共11进: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这些建筑高大宏伟,多用琉璃瓦顶,雕饰彩绘华丽。其中峻极殿是庙内最重要的祭祀场所,也是五岳中规模最宏大的殿宇。峻极殿建筑在高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覆以黄琉璃瓦,雕梁画栋,高达23米,面积920平方米,前有广阔月台,雄伟辉煌,是供奉和祭祀中岳神的主殿;两厢又配以廊房拱卫大殿,显示了中岳庙的轩昂大气。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9)

■ 峻极门高大宏伟,是中岳庙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中轴线两侧还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坊、太尉宫、火神宫、神州宫、小楼宫、祖师宫、三仙宫等多组院落。这些建筑以单层布瓦色调陪衬主体建筑,是道士祭祀和生活的地方。此外,中岳庙内还有自汉至清的古柏335株,这些参天古柏郁郁葱葱,把整个中岳庙装点得庄严而又神秘。

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由太室阙和中岳庙构成的礼制建筑群,是古代祠庙建筑群空间处理的优秀范例,是清代官式建筑的代表,是古代山岳崇拜的实物见证。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10)

■ 中岳庙重要建筑之一——遥参亭。

汉三阙:汉代艺术的瑰宝

从《诗经》可知,阙在周代就已经出现。阙是建造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两个对称建筑物,是古建筑物的标志性建筑。阙的用途主要是表示大门,而城阙还有察看敌情的功用。

汉阙是反映汉代历史与文化的代表作品,中国现存东汉时期、保存比较完整而且价值较高的石阙共有七处,而嵩山独占其中三处,即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嵩山汉三阙不仅位置集中、保存完整,而且是现存七阙中仅有的三座完整的庙阙,其余四处均为墓阙。

嵩山汉三阙中的太室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是现存最完整汉阙中最古老的一座。太室阙位于中岳庙天中阁南600米处的中轴线上,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的神道阙。1961年,太室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筑砌,通高3.92米,分东西两阙,间距6.75米。东西两阙结构相同,都是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同时每阙又分为正阙和子阙——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阙身平面呈长方形,上部用巨石雕成出檐的“四阿顶”。西阙南面刻有“中岳泰室阳城”六个篆字,气势挺拔,苍劲有力。题额下面刻有汉隶和篆、隶参半的铭文,记述了阳城长吕常等人建阙的缘由,并赞颂了中岳神君的灵验。这则铭文是研究中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

太室阙身上最引人关注的是上面雕刻的50多幅画像。雕刻采用减地平雕技法,内容包括人物、车骑出行、舞剑、龙、虎、玄武、象、羊头、斗鸡、犬逐兔、蟾蜍等。其中三幅为鲧的画像,鲧是夏禹的父亲,画像反映了嵩山一代祭鲧的遗风。这些画像风格浑朴古拙,气势深沉,反映了汉代在艺术创作上的辉煌成就,对研究古代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风俗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11)

■ 太室阙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的神道阙。

少室阙是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西北6公里处少室山东麓,面对太室山,背临少林河谷。

关于少室山庙的年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建于汉武帝时。至于少室阙的具体建造年代,因阙铭残缺,仅存“三月三日”四字,已不得而知。但少室阙题名中有“丞薛政、五官椽阴林、户曹史夏效、长冯宝”等人名,与启母阙题名中的官职姓名相同。因此,少室阙的建造年代应在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前后。

从结构上来说,少室阙与太室阙基本相同,规模也相差不大。少室阙阙身保存完整的画像有60多幅,内容十分丰富,有车马出行、马戏、蹴鞠、驯象、斗鸡、月宫、常青树、狩猎、兽斗等,反映出了汉代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蹴鞠图,为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月宫图画面中雕刻着月中蟾蜍和玉兔捣药,汉代人们认为月中的蟾蜍就是嫦娥的化身,此画像反映了人们对月亮的向往和对月神的崇拜。马戏图雕有两匹奔驰的骏马,前一匹马鞍上有一绾双丫髻的少女,身着紧身衣裤作弓形倒立,后一匹马上的少女则舒展长袖随风向后飘扬,动感十足。

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12)

■ 少室阙上的月宫图表现了对月神的崇拜。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见启母石,因而修建了启母庙。此庙在唐代重修,后毁,只留下庙前的神道阙——启母阙。启母石实为夏族祭祀其神的图腾,其神主就是一块巨石。

在登封市区万岁峰下的阳坡上,西临崇福宫,便是启母阙遗迹所在。1961年,这座石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启母阙的年代,据阙铭记载,为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由颍川太守朱宠创建。此阙通高3.55米,阙身上的画像保存较完整的有60多幅,主要内容包括蹴鞠、幻术、马技、骑马出行、杂技、驯象、郭巨埋儿、启母化石、夏禹化熊、果下马、虎逐鹿、双蛇等。其中具有突出价值的画像有夏禹化熊、启母化石、幻术、蹴鞠等,形象生动,技艺精湛。

启母化石的画面上,涂山氏化石孕启,旁边两人注目观看。此图反映了夏部族祖先崇拜及祭祀生殖之神的习俗。夏禹化熊的画面上雕刻三人,中间一人着长衣,体态肥胖似熊。刻工在这里使用了阴阳相间的弧形线,突出了动态感,使人似乎看到了夏禹摇身变熊的瞬间。夏禹化熊与启母化石两幅画像证明登封是大禹文化之乡。幻术图中,只见一人头戴毡帽,袒露胸部,双手抱一长颈瓶,仰面向上喷火。另一幅一人手拿长颈瓶和斧表演,这可能是吐火及易头的幻术。幻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汉书·西南夷传》中说:“掸国(缅甸)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此画像是建阙时古埃及亚历山大港魔术团在洛阳为汉安帝进行精彩表演的真实写照,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启母阙的铭文为篆书,额刻“开母庙兴口神道阙”。开母应为启母,改“启”为“开”是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阙铭共35行,字体俊逸与刚劲并存,乃堂溪协所书。铭文歌颂了夏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阙上还有另一段隶书,记载了堂溪协之子、中郎将堂溪典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来嵩山祈雨之事。这些铭文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和汉字演变的珍贵资料。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13)

■ 启母阙是古代祭祀启母的重要实物见证。

嵩阳书院:从古代走向近代

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分别是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应天书院与嵩阳书院。这些古代书院相当于今天的高等学府,是封建国家培育人才、传播文化和各方学者思想交锋的场所。

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指出:“华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的教育建筑可划分成为三类:在中央的为中央官学;在地方的州县则有府学、县学;民办公助的书院。北宋时期便有了四大书院。宋代书院掌教者称为“山长”或“洞主”,多为某一学派有威望的学者,不受政府控制。

随着时代发展,书院建筑逐渐定型,包括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诸如东林书院等一些明代书院甚至还起到了社会批评的作用。

嵩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春秋时期儒学诞生之后,嵩山就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儒学传流地,儒教文化可谓根深叶茂。但是,从嵩山整体儒教的发展史来考察,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时期当在嵩阳书院的创立之后。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区北部,这里风景秀丽,东、北、西三面峰峦环绕,溪水合围,因为坐落于嵩山之阳,所以得名。2001年,嵩阳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14)

■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书院之一。

据记载,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原为嵩阳寺,为佛教寺院。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更名为嵩阳观,成了道教的活动场所。唐高宗、武则天以嵩阳观为奉天宫。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于此刻立《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书院”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公元725年)改称集贤殿书院,当时只是收藏、校刊书籍、辨明典章的地方。五代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官学渐衰,士子苦无就学之所,一些学者就在佛教禅林制度影响下,选择风景优美的山林名胜之地,作为“群居讲学之所”,于是就出现了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

五代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936年),进士庞式和南唐学者舒元、道士杨纳等人在嵩阳观聚徒讲学,这里的主要功能开始向书院演化。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世宗将嵩阳观改为太乙书院,这里随即成为儒学活动中心,学者郑遨、种放等人在此广收门徒,名生吕蒙正、赵安仁、钱若水、滕子京等皆从此出。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15)

■ 嵩阳书院门口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北宋初年,国家太平,崇尚文风,经历过五代的频繁战乱之后,儒生们都乐于在山林中寻找安静之处聚徒讲学,太乙书院在这样的时代风气影响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赵光义向太乙书院颁赐印本九经书疏,明确规定了书院的教育内容和范畴。两年后,宋太宗又将太乙书院更名为太室书院,并御赐太室书院匾额。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四月,宋真宗赵恒向太室书院赐经、史、子、集诸书,并设置学官。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敕令重修太室书院,并改名为嵩阳书院,又设院长掌理院务。

更名为嵩阳书院之后,这里迎来了一段最辉煌的时期。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朱熹、李纲等人先后到嵩阳书院讲学,尤其是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讲学,使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二程”亲自为嵩阳书院制定了学制、教养、考察等规条;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一部分也是在嵩阳书院编纂而成。当时嵩阳书院崇尚门户开放、各种流派互相碰撞交流的模式,堪称古代书院教育的典范。在这种学术民主气氛的影响下,嵩阳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各地前来求学的生徒摩肩接踵,一时蔚为奇观。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16)

■ 嵩阳书院内留存的佛教造像局部。

鼎盛之后是一段长长的低潮期。自金、元至明代中期,因战乱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嵩阳书院门庭冷落,空余北宋的盛名。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知县侯泰复兴书院,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学道王尚轿为书院复兴题名纪念。书院开始聘师收徒,成为官办的县学。明末书院被毁。

清代初年,登封知县叶封重建嵩阳书院。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登封名儒耿介又先后建造了先贤祠、三贤祠、丽泽堂、观善堂、辅仁居等,嵩阳书院至此又得以复兴。耿介还亲自执教,与冉觐祖、李来章等人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几十年,传道授业解惑,成就斐然。

时光流转,到了近代,科举制度废除,新式学堂兴起,嵩阳书院终于走完了它千余年的历程。但其辉煌灿烂的讲学历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和儒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光彩。

今天的嵩阳书院,共分五进院落,从绿树掩映的门口进入,拾级而上,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嵩阳书院格局紧凑,功能完善,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意义。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17)

■ 书院内收藏的大量佛教造像和其他碑刻,表明儒、道、佛三教在嵩山曾经和谐共存。

嵩岳寺塔: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塔是佛教的产物,其源头可上溯至古印度。塔又名“ 堵坡”“塔婆”,或者“浮屠”、“浮图”,都是梵文的音译。最初,塔的功用是存放佛舍利和经卷。佛教东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塔的功能也延伸到僧人葬制上,僧人圆寂后,为示其功德,也为其建塔。

莽莽苍苍的嵩山,既是佛寺广布之处,也是古塔云集的所在。众多的古塔隐没在嵩山的山林中,历经岁月沧桑巨变,一直留存到今天。其中,嵩岳寺塔堪称嵩山现存古塔中价值最高,它是中国现存建造最早的砖塔。1961年,嵩岳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18)

■ 嵩岳寺塔隐没在嵩山的山林中,历经岁月沧桑巨变,一直留存到今天。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内,背靠太室诸峰,西傍西灵台山,东依东灵台山,南面山坡漫缓开阔,数十里之外,即遥遥可望。

嵩岳寺原为北魏宣武帝离宫,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宣武帝诏冯亮与僧暹及河南尹甄琛等,就山岭幽胜处营建离宫。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孝明帝元诩舍宫为闲居寺,并在寺内建嵩岳寺塔及堂宇千余间。据唐李邕《嵩岳寺碑》记载:“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傍闲居寺。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隋开皇五年,隶僧三百人。仁寿一载,改题‘嵩岳寺’。”由此可知,正光元年建寺,初名闲居寺,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更名为嵩岳寺。唐高宗、武则天游嵩山时曾经以此寺为行宫,并造无量寿殿、定光佛堂等,其后又建有逍遥楼、凤阳殿、八极殿等建筑。自金元时期,嵩岳寺开始走向衰落,寺院内木结构建筑今已无存,唯嵩岳寺塔岿然屹立。

嵩岳寺塔为单层密檐式砖塔,塔的平面为12边形,以青砖、黄泥逐层砌筑而成。塔身15层,总高36.78米。这座雄伟的古塔是中国最早的、创造性采用筒体结构的、唯一为12边形的古塔。

嵩岳寺塔是北魏佛教鼎盛时期的遗物,在佛塔的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该塔从整体造型到细部雕饰都以宗教文化为底蕴,于建筑中体现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塔身上段的抛物线轮廓,下段塔门采用的火焰券形门洞和壶门狮子的装饰等,则是中国与古印度建筑艺术交流的见证。嵩岳寺塔刚劲挺拔,细部制作精致质朴,不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也表现出了高超的造塔技术,历经1500年风雨侵蚀仍然坚韧如初,成为高层筒体结构建筑的先驱。

嵩岳寺塔为佛塔中密檐式砖塔的重要例证,从整体造型到细部雕饰都有明确的宗教文化含义,是佛教文化传播与演变在建筑上的重要体现。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19)

■ 从这些建筑细节可以看出,嵩岳寺塔是中国与古印度建筑艺术交流的见证。

少林寺:少林功夫与禅宗祖庭

自古以来,少林寺一直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它不仅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还是中国武术最大流派——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美誉。少林寺建筑群规模宏大,遥遥望去,红墙绿瓦,绿树掩映,呈现出“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清幽意境。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20)

■ “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500多年。

少林寺溯源

“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起源要追溯至1500多年前的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这一年,孝文帝元宏为了安顿从西域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下诏在嵩山少室山阴建造了一座寺院。因为寺院位于少室山的密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当时,跋陀在少林寺传授的是小乘佛教,主张自我解脱。从四方慕名前来少林寺求法者有数百人之多,其中成为跋陀高足弟子的著名僧人有慧光、僧稠等人。

南朝刘宋年间,另一位印度僧人来到中国,他就是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达摩泛海至广州,经南京,北渡长江来到嵩山少林寺,广集信徒首传禅宗,被佛教界尊奉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后世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最广,至今仍延绵不绝。禅宗以高度理性化为基础的哲学化神学精髓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少林寺的历史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武帝宇文邕下令禁止传播佛道二教,并遣返僧尼道士,导致大量寺庙宫观废弃。大象年间,静帝宇文衍重建佛寺,改少林寺之名为“陟岵寺”。之后,隋文帝杨坚又将寺名改回“少林寺”,并赐良田100顷,供寺僧生活养息之用。从此,少林寺佛业重振。

唐代成为少林寺的鼎盛时期。唐初,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少林寺和尚惠玚、昙宗、志操等13人助战有功,受到李世民的封赏。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当政时,东都洛阳成为政治活动中心,少林寺成为他们经常驾临的地方。尤其是女皇武则天,崇信佛教,使得僧尼的地位与日俱增。此后,唐朝历代帝王都“优崇佛教”,少林寺日渐隆盛。据记载,当时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殿堂楼阁5000多间,庙产之富,天下寺院几乎无出其右。少林寺在唐代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元、明时期,少林寺的地位日渐抬升,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寺院的称呼上,已很少直呼少林寺,而是冠以“祖庭少林禅寺”或“大少林禅寺”的尊号。元代时,少林寺仅常住院和尚已多达2000多名,有些和尚不仅在佛界享有显位,还在官府中位居要职。在明代,明朝王子中竟有8人到少林寺出家,可见其影响之巨大。

清末之时,少林寺日渐衰落。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熊熊,燃烧了45天,少林寺的主要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都被付之一炬。此外,《少林寺志》、《少林拳谱》木刻板、铜版《大藏经》等珍贵文物也一起俱成灰烬。曾经盛极一时、无限风光的“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从此成为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的破败寺院。

解放以后,国家和地方对少林寺进行了多次修葺,使其恢复原貌,历经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终成今日之格局,并再次繁盛起来。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21)

■ 一场小雪之后,少林寺别有一番意境。

十三棍僧救唐王

在少林寺白衣殿后壁北端有两组壁画,描绘的是唐初少林和尚昙宗等人助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在后世逐渐演化成了“十三和尚救唐王”的传说。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春天,李世民以太尉、尚书令、陕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等身份督军与王世充作战,进行他建立伟大的唐王朝之前的统一战争。

二月份的时候,王世充已经兵败如山倒,但是因为窦建德率兵十余万增援,战局暂时变得复杂起来。当时的战场主要在洛阳附近,在洛阳与少林寺之间有一个“州”,原称柏谷坞,在寺西北五十里处,是隋文帝赐给少林寺的地方庙产,此地地势险要,属兵家必争之地,王世充将之据为己有,作为军事要塞,让侄子王仁则据守,并于洛阳,互相呼应支援,以抗拒唐军。

按照民间的说法,李世民在洛阳被王仁则围困。危急关头,少林武僧昙宗、志操等人率领僧兵救了李世民。在电影《少林寺》中,这一过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杀声震天。

但据考证,史实如下:四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少林寺的和尚联合王仁则手下的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夜间攻入王仁则大营,捉住了王仁则,将之送给了唐军;三日后,李世民派官员至少林寺嘉奖,后又赐地(即柏谷坞)40顷,水碾一具。

这就是“十三武僧救唐王”的历史真相。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画角悲鸣,没有血流漂橹,没有美女爱情,平淡如水,简单无奇,几乎让人难以置信。如果说有可能出现刀光剑影和生死搏斗的话,那个情节只能是在捉拿王仁则的过程中。到底当时有多少少林僧人参与了行动,他们的武功如何,都没有任何资料可为凭据,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后人的想像。

虽然传说与史料有不合之处,但可以肯定的是,少林武僧的确是帮了李世民的忙。由此,少林寺开始成建制地训练僧兵。

此后在历代的多次战争中,少林僧兵都参加过战斗。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入侵,国家危难,宋室宣抚使范致虚曾以少林武僧宗印大师为参议官,兼任节制军马。宗印大师把少林僧人编为一军,号称“尊胜队”,在河南一代抗击金兵,威震中原。明代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一带,少林寺以月空法师为首的30名和尚,应召开赴松江前线,他们勇猛杀敌,横扫疆场,后来误入埋伏,全部牺牲。

少林僧兵历代相沿,直到清初才终止。少林僧兵虽然是拥有一定战斗力的武装僧侣,但与日本中世纪的僧兵组织有很大区别。日本平安时期天台宗大本山延历寺的僧兵(称山法师)和法相大本山兴福寺的僧兵(称奈良法师)都组织极为强大,连朝廷都难以将其制服。而少林僧兵多以保家卫国为任,涉入政治并不深。

禅武合一的少林武术

禅宗祖庭与少林功夫可谓少林寺的两大“标签”。少林寺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并不仅仅因为它的少林功夫,还因为它是中国佛教的大乘胜地、禅宗祖庭。

自从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禅宗便逐渐成为佛教和佛学的同义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家眼中,参禅是正道,武术乃是末技,僧众练功习武为的是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禅宗以禅定功夫为根基,泯灭争强好胜之心,摒弃尘俗烦扰之念,才使得武僧们习惯于在心静如水、无患无虑的状态下练功,所以历史上的少林武僧往往可以步入武学的最高境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少林武术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武术以禅入武,习武修禅,所以少林武术又被称为“武术禅”,即提供一个人可以亲身去做、最终“见性成佛”的参禅路径。少林功夫的极致即练就不动心,“内心不乱为定”,表现出来就是“外不着相为禅”。外不着相,才能变幻莫测,博大精深。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22)

■ 闻鸡起舞、苦练功夫的少林武僧。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诗人赵朴初先生曾有诗一首:

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

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

诗中所言的“立雪断臂”讲述的是慧可得达摩衣钵法器成为二祖的故事。据《五灯会元》记载,有一年冬天,达摩在少林寺北五乳峰面壁,天降大雪,神光立于洞外,直到大雪没至膝盖也纹丝不动。第二天,达摩开定见洞外雪中站立一人,问其故,神光说想拜达摩为师。达摩说:拜我为师,除非天降红雪。于是神光取利刃自断左臂,染红白雪。达摩见神光确有诚心,于是收其为徒,传衣钵法器,并为其取法名“慧可”,是为禅宗二祖。“立雪断臂”被奉为禅徒学习的榜样,为了纪念二祖,寺僧们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至今,殿内神龛中还供着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组慧能。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23)

■ 立雪亭与一个著名的佛教故事有关,即“立雪断臂”。

关于弘忍传法慧能,也有传说。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令会下徒众各作一偈,以呈见解,若语契符,即以衣钵相付。上座神秀先呈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比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弘忍以慧能见解透彻,遂授以衣钵,叫他南归广东。

后来慧能一派成为禅宗的南宗,神秀则被武则天迎入宫中,封为国师。神秀一派借政治势力在北方大为流行,成为禅宗的北宗。作为弘忍的后裔,南北两宗在教义上并无本质区别。其不同之处在于北宗提倡“渐悟”,而南宗则提倡“顿悟”。

禅宗在五代时分为五宗,少林寺后来传承了曹洞一宗,其他诸宗也流传不衰。由此,从嵩山少林寺诞生的佛教禅宗最终成为中国佛教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宗派。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24)

■ 对于少林寺的僧人来说,修禅比习武更为重要。

禅宗在中国流传的同时,少林武术也日渐形成。

当年达摩来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禅宗。禅宗的修炼方法以坐禅为主,时间一长肢体容易麻木,精神萎靡不振;加之少林寺地处深山密林之中,时有毒蛇野兽出没、匪寇骚扰,达摩等人便仿效鸟兽虫鱼的各种动作,创立了一套包含十八个动作的健身操,名为“罗汉十八手”。这套健身术经历代僧人长期演练、综合、充实,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拳法,共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

南北朝以后,少林武功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每天晨光熹微之时,僧众同时习练,场面十分壮观。隋唐时,护寺的僧兵逐渐参与到政治活动之中,形成武僧。到了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邀请28位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三年,传授拳法。少林拳有了很大发展。金末元初,少林拳大师白玉峰、觉远等人将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为一百七十三手。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如此,通过博采百家精华,终于形成了独特的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武术体系,按类别可分为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器械又可分为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等。按技法则可分为拳术、棍术、刀术、枪术、剑术、技击、气功等几十种。少林武术最早出现的多是实战的格斗技法,从明代后期开始逐渐向套路化方向演进,并被固定下来。目前,少林功夫现存套路有500多种。

少林拳是少林武术的核心,对手、眼、身、步法都有严格要求。少林拳术的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过曲则欠一寸而击之不中,过直则力量运用较难回旋;拳出击时要滚出滚入,也就是要产生旋转,使之富有弹性力量。少林拳可分为外功和内功,前者雄猛迅疾、凌厉刚劲,后者则寓柔于刚,尤为难练。总体来说,少林拳有五大特点:

一是拳打一条线:即演练时进退、起落、反侧、收纵全在一条线上进行。

二是拳打卧牛之地:少林拳不尚花架子,在卧牛之地即可发挥出其威力。

三是拳打一口气:练拳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

四是打人不见形:出拳务必迅疾刚劲。

五是借力打人,顺势攻敌,以智胜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林寺的禅宗得到了全面振兴,僧人的各项佛事逐步走入正轨,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佛教胜地;1988年起,相继先后举办多届“国际少林武术表演邀请赛”“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传统武术节”等,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组织参与比赛和表演,标志着当代的少林武术走向世界,并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体育活动。

以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为主的少林寺古建筑群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25)

■ 少林寺塔林是中国现存古塔数量最多的塔群,被称为“古塔艺术博物馆”。

会善寺:高僧辈出的名刹

会善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北6公里处的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左倚龙山,右傍虎山,林木葱郁,风光旖旎。2001年,会善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善寺前身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离宫,魏亡后舍宫为寺。清代的《会善寺志》还记载:“会善寺者,古今法窟之渊源者。始建于汉盛于魏,跋陀尊者居之,时欲静退译经,而魏孝文帝于五乳峰前构翻经台,其后曰少林,即会善寺之支流也。”这些记载如果属实,会善寺当为中国最早的佛寺。

会善寺是嵩山地区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是古代嵩山地区僧人授戒中心,和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26)

■ 会善寺是嵩山地区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是古代嵩山地区僧人授戒中心。

武则天游幸嵩山时,曾经来到会善寺,拜高僧道安禅师为国师,并称之为老安国师,赐此寺名为安国寺。道安有嵩山老安之称,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当他得知弘忍有意传法与他或神秀,就极力推荐神秀,并以云游之名离开师父而成全神秀。

之后,僧一行、玄同在会善寺创建琉璃戒坛,成为当时全国三大戒坛之一和僧人受戒中心。

会善寺坐北朝南,常住院南北长65.06米,东西宽57.53米,占地3743平方米,中轴线保存有照壁、山门、大殿东西配房等,两侧有东西配房等8座历史建筑。山门前照壁上嵌有“天中山”和“天光云影”刻石。大殿建筑在广阔的月台后部,出檐深远,斗拱硕大,外跳五铺作重拱双下昂,殿内减柱造,结构严谨,保存完整。会善寺大殿是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其典型做法,如斗拱、角梁、乳栿、栿牵、丁栿、踏头、丁华抹颏栱等,虽经后世重修,仍不失其价值。另外,会善寺还保存碑偈23品、古树82棵。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27)

■ 会善寺的建筑装饰十分独特,而且多数保存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在会善寺西有净藏禅师塔,建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八角形阁楼式砖塔。唐代建筑中,普遍出现八角形殿堂、亭轩,唐洛阳宫遗址中发现八角亭基,敦煌石窟的唐代壁画中,也绘有八角亭建筑的图像,但八角形塔却颇罕见。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28)

■ 在会善寺西有净藏禅师塔,建于公元746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八角形阁楼式砖塔。

会善寺高僧辈出,玄同、净藏、一行等皆出该寺。其中,一行身份十分特别,他是天文学家、数学家,还被誉为推算日月、量度山海的“管天”高僧。

一行俗名张遂,河南人,生于公元683年,自幼聪明好学,其祖父张公谨知天文精算术,在他的影响下,青年时代的张遂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武则天登基后,其侄武三思被封为梁王。武三思到处拉拢文人名士,企图博取“礼贤下士”的美名。武三思要与张遂交朋友,张遂不愿与其同流合污,被逼无奈,只得逃往嵩山会善寺落发为僧,法名一行。

清代登封进士景日畛在《说嵩》中,说一行“多异术,移星致雨,神变莫测也”。其实是他运用对天文地理的通晓,对变幻无常的气象作出准确判断。相传,一次,一行凝视着浩瀚星空,看到出现了月晕,他告诉几个师兄:看月亮的颜色,就可以知道以后天气如何。月亮撑“红伞”,预示着近期会有大雨;撑“黄伞”,预示着近期会有小雨;撑“蓝伞”,近日多风云;撑“黑伞”,近日是晴天;撑“花伞”,则先晴后阴……根据当日的月晕状况,一行预测三日内必有大雨。不出两日,登封果然下了一场大雨。于是,传出了一行有“管天”本领的故事。

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一行应征入朝,受唐玄宗命“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一行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为计算地球大小提供了实测数据,还第一次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比公元814年阿尔马蒙的实测子午线要早90年。

一行根据实地测量的结果,花了6年时间完成了新历法——52卷之巨的《大衍历》,比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等前人编撰的历法准确得多。《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颁行天下不久即传入日本。公元763年,日本淳仁天皇诏令废除日本的《仪风历》,改用中国的《大衍历》。300年后,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对《大衍历》也是十分推崇,他说:“开元《大衍历》最为精密,历代用其朔法。”

一行创造了世界天文学史上的三个第一:首次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的论点;第一次发现恒星运动;他发明的水运浑天铜仪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早的一座自动计时器,不但能显出日、月运行的规律,而且可以自动计时,比西方最早的威克自动计时钟要早600多年。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行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年仅45岁。唐玄宗为此黯然神伤,下旨辍朝三日,让国人对一行进行瞻礼追悼。

嵩山历史建筑群以中岳圣山文化为依托,集中分布在太室山、少室山周边4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真实地保留了中国历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各种主要建筑类型的最高代表作品,在历史上成为这些建筑类型的初创制度和形制典范,并且凝聚着在东方具有深远、广泛影响的文明传统、理念和信仰,综合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突出成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29)

■ 初祖庵石浮雕:群鱼戏游。嵩山的厚重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上,还在无数的建筑细节上得以展现。

>>> End <<<

嵩山的秋景什么样 厚重嵩山好景几千秋(30)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08年09期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shop177692594.taobao/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