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是过度免疫吗(食物不耐受和过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食物不耐受”这个名词鲜有人知。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食物而身体不适大部分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过敏”了。事实上大部分食物过敏症属于误诊,很多人出现临床症状的原因在于食用了自身“不耐受”的食物。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由免疫球蛋白G(IgG)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也被称为延迟的失误变态反应。关于其发病机制,目前学术界还未形成定论但一种观点受到了广泛认可:食物在进入人的消化道后应该被消化成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如此才能完全转化为能量满足人体所需。但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相应的酶一些食物在进人人体后无法被完全消化,这时候人的免疫系统则会将这些食物成分当成异体抗原(人侵物)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这种抗体与食物颗粒会形成免疫复合物继而引起身体组织(包括血管)发生炎症反应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和疾病。

食物过敏是过度免疫吗(食物不耐受和过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1)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食物过敏是过度免疫吗(食物不耐受和过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2)

免疫性疾病大多由食物不耐受引发

实际上很多的身体不适都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腹痛、腹泻、口腔溃疡口臭打嗝、胀气等:皮肤系统症状,如湿疹、面疱、皮肤干燥、头皮屑、荨麻疹黑眼圈等;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抑郁、易燥易怒、坐立不安等;呼吸系统症状如气喘、慢性咳嗽喉咙痛、流鼻水、慢性鼻穿炎等;肌肉骨骼系统症状如关节发炎、关节疼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阴道瘙痒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律不齐、高血压、心跳过快等;其他方面症状,如疲劳晕眩、头痛、睡眠困难、肥胖等。关。另外,由于个人体质不同,所以任何食物都有可能引发过敏症而食物不耐受一般是一些常见的食物品种引起,如鸡蛋、牛奶、螃蟹、虾、鳕鱼、大豆等。此外某些食物过敏症或许可以治愈但也有部分人的过敏症是终生无法痊愈的而食物不耐受一般通过控制饮食即可在几个月内得到控制并治愈。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食物不耐受一般可治愈,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如食物过敏严重。由于过敏症状明显,一般很容易被察觉,病人亦可及时就医、及时治疗而且一般发作一次就可知自己对哪些食物过敏从而做好防御措施对健康的威胁并非特别严重。而食物不耐受则被称作人体健康的“隐性杀手”因为其症状隐蔽。尤其是在早期,其症状没有显著性。很多人日常难以认识到它的存在,也就难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食物结构。如此一来如果患者长期食用不耐受食物原有的临床症状会逐渐加重,致使人体产生各类疾病,如高血压、偏头痛等。

检测IgG,查找食物不耐受

2008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进行了一项名为“中国人群食物不耐受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28769名被调查者中有2963%鸡蛋不耐受,24.56%螃蟹不耐受,13.88%牛奶不耐受12.04%虾不耐受11.11%鳕鱼不耐受7.18%大豆不耐受,4.14%玉米不耐受。而鸡蛋、牛奶、大豆虾玉米等都是中国人的常用食物但这些“美食”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是“慢性毒药”对其健康有潜在危害。

然而更严重的危害还并非不耐受症的存在,而在于其诊断难度。现阶段,不仅普通患者难以自我诊断食物不耐受,连医生对其的知晓率也不高。有数据显示,在中国,即使是三甲医院,知晓食物不耐受症的医生也不到18%而二甲医院医生对此的知晓率则不到6%。

因此,有必要普及食物不耐受的相关知识,并加强相关检测,让公众能够为自已设定合理的食物结构,为健康护航。而食物不耐受的检测也并不复杂:由于其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产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因此,只要检测到某种食物的IgG抗体,即可以判断人体对这种食物已经存在不耐受了。

食物不耐受检测,不仅可以判断产生不耐受的食物品种,也可能帮助患者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为与饮食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一种便捷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禁食或少食不耐受食物的方法控制疾病发生的源头、阻止疾病的持续发展。

在国外,由于与食物不耐受相关的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相关的研究亦日益丰富起来。以英国为例食物不耐受的检测产品已经进入许多社区和家庭。在社区医生指导下英国的食物不耐受检测以实现家庭自检为主试剂供应商和社区医生则负责分析结果。在初步检测基础上再确定是否需进一步去医院进行专业的食物不耐受检测,这样可方便病人和社区医生了解详细情况。但是在国内,食物不耐受的诊断和检测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是临床医生对此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相关研究积累不足,检测产品和方法尚且缺乏。目前,只有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医院才能开展食品不耐受相关检测而且试剂和仪器都以进口为主,收费标准较高。

食物过敏是过度免疫吗(食物不耐受和过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3)

食物过敏是过度免疫吗(食物不耐受和过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