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讲的是什么(看完人世间回望雪城)

根据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已经播完好几天了,但是在各大网络平台仍然是人们议论的话题,有弹有赞,有褒有贬。

雪城讲的是什么(看完人世间回望雪城)(1)

自从有了自媒体平台,批评文艺作品,似乎成为人人可为之事。不论是小说出版还是影视剧热播,都有吃瓜群众说三道四。其实,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然后予以批评,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并非易事。鲁迅说过,“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早在1987年,我就曾对根据梁晓声的长篇小说《雪城》改编的电视剧写过一篇评论。说实话,我写那篇文章时,心中还是有些底气不足的。在以往,我在写评论前,对作品至少要读3遍,可《雪城》只看了一遍,因为编辑约稿催得紧,不得已而为之,算是“急就章”。如今,35年过去,青年作家梁晓声已是白发苍苍,而评论他的我也步入暮年。而彼时的观众至少也是人到中年,或许不记得剧中细节了,但是应该记得女主角倪萍和刘欢演唱的主题曲《心中的太阳》吧。

不怕亮丑,我把当年的文章照录如下,希望听一听网友的意见。你对我的评论文字认可吗?

在生活起点上的反思

—评电视连续剧《雪城》

青年作家梁晓声是以写“知青题材”而蜚声文坛的。他的小说《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传神地描绘了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的艰苦岁月,塑造了一群令人难忘的新一代北大荒人形象,一些电视台、电影厂竞相将其搬上银幕和荧屏。最近,梁晓声的又一部知青题材的长篇《雪城》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雪城讲的是什么(看完人世间回望雪城)(2)

与以往的作品不同,《雪城》不是把目光投向他所熟悉的北大荒,浓笔重墨地去写知青的下乡生活,而是把视点放在了大批知青返城后的经历,通过广角镜头让我们结识了十几个不同类型的知青形象。作者试图站在今天的高度,对他们在生活新起点上的决择予以褒贬,引起人们冷静地反思,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这无疑是对知青题材的一种新的开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功过得失,眼下恐怕还难以定论。但是,数百万知青被返城浪潮冲击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所作出的不同回答,人们还是有充分的权力加以评说的。曾任知青农场营教导员的姚玉慧毅然拒绝当市长的父亲和当局长的母亲的庇护,放弃了进旅游培训班的机会,并揭露了考试招生的骗局,显示了这一代人依靠自已力量去实现理想的可贵的美德。许秀娟被丈夫遗弃后,带着女儿艰难度日,宁愿跟鞋匠出外谋生,却不肯寄人篱下,则表现了经过生活磨难的女知识青年的独立入格。曾是名震兵团的歌手刘大文潦倒街头,愁苦万状,反映了一部分知青对新生活的严峻缺少心理准备的事实。郭立强、王克松与徐淑芳三者之间的感情纠葛让我们看到生活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从而悟出爱情的真谛。

梁晓声笔下的“这一代”,许多人都有过不幸,但那毕竟成了昨天。而在今天,他们幸运地站在了生活的新起点上,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把:刘大文的歌声响起在文化宫的大剧场,王志松获得了新的爱情……尽管国家有困难,党和政府还是千方百计地去为待业知青安排工作……无疑,他们的明天必定艳阳高照。

雪城讲的是什么(看完人世间回望雪城)(3)

《雪城》的表现手法也是新鲜的。编导采用了散文式的结构,将一组组互不相干的镜头剪接到一起,剧中人物关系也是各自成对。这样一来,自然为观众理清全剧的线索带来一定困难,但这种多场景,多线条的手法,却有助于表现纷纭复杂的现实,使生活立体化,更具有真实感、客观性。

正因为《雪城》忠于生活,成功地借助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不是运用枯燥无味的说教来表现思想内涵,所以,既不乏感人的魅力,又给人深刻的启迪。

1987年10月20日载《影视广播图书周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