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

在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的艺术规律的引导下,戏曲塑造舞台形象也形成了自己的法则。这种法则主要体现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成为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普遍模式。陈幼韩先生在论述戏曲表演的美学特征时,提出来一个看法,认为戏曲的表演是“体验的剖象表现”。所谓“剖象表现”并不限于表演,还涉及文学、音乐、舞台美术、导演诸方面,是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普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手法性质,之所以称之为模式,是由于它反映了作为戏剧体诗之一的戏曲与抒情诗、叙事诗、歌舞表演的关系。

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1)

戏曲演员舞台形象

虽为手法,反映了不同文艺样式之间的体制转换。其次,它涉及戏曲在把抒情诗、叙事诗、歌舞表演戏剧化过程中,对叙事文学的再现方法,抒情文学和歌舞表演的表现方法的双重继承问题。虽为手法,包含了同方法的关系。同时,这种模式不限于人物的自我心理剖析,还包括人物对自己身世的介绍和对自己言行的描述,是一种通过剧中人自我剖析和自我叙述的方式,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法则和模式。因此,可以称之为自我剖析式叙述体的人物形象塑造模式。它相当于绘画理论中的“竹象三易说”和诗歌理论中的“出入说”,在戏曲艺术创造中是重复有效和普遍适应的法则。

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2)

戏曲演员舞台形象

它作为一种塑造舞台形象的模式,关键仍在对组成艺术意象的主导方面——艺术家主体情志作用的强调。所以,这种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的意象创造原理。至于它的形成条件,可以上溯到戏曲形成时期的民间讲唱艺术。宋、金、元时期的民间讲唱艺术,无论诸宫调、鼓子词、唱赚、讲史、小说,从文学的角度看,都是一种以叙述人身份进行叙述和描写的叙事文学。

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3)

戏曲演员舞台形象

由于它们的传播方式是讲唱,接受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遂决定它们在叙事模式上采用了连贯叙述的叙事时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以及全知视角的叙事角度。既然在讲唱时不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有限制视角——叙述人必须通过“我”或“他”的眼光去观察、描述周围事物,而采用视角不断转移的无限制的全知视角——叙述人可以对故事中出现的任何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直接加以叙述和剖析,这中间就包含着扮演人物的因素,为从讲唱艺术过渡到戏剧艺术准备了很好的条件。

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4)

戏曲演员舞台形象

戏曲形成以后,保留了我国讲唱艺术的全知视角的叙事模式,当然,是经过充分戏剧化而保留在戏曲艺术中间的。从民间讲唱艺术的全知视角的叙事模式,演变为戏曲的自我剖析式叙述体模式,中间应该有个过渡形态。可惜它已不复可见,只在今天的某些剧种或曲种中,尚能看到这种十分生动活泼的过渡形态。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东北的二人转。二人转最初是插唱民歌小调的秧歌队,经过吸收讲唱艺术莲花落的唱词和唱腔,以及借鉴某些地方戏曲的表演,逐渐成为一种由民间歌舞、民间讲唱向戏曲过渡的特异艺术形态。

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5)

戏曲演员舞台形象

它通常由一男一女两个演员,运用唱、说、扮、舞等手段,夹叙夹演一个故事。它的特点是演出时,演员忽而跳进角色,成为剧中人;忽而跳出角色,成为叙述人;既可以一个演员扮几个角色,也可以两个演员扮一个角色,十分灵活自由。正如王肯先生描述的:“二人转的《包公断后》,演员登台,观众看不见包拯或太后等角色的具体形象。只见中性扮的一旦一丑。时而跳出角色叙述情节、人物或评论是非;时而跳进角色,旦演太后,也演包拯和范仲华,丑演范仲华、包拯,也演太后。

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6)

戏曲演员舞台形象

欧洲戏剧也源于抒情诗和叙事诗,只是它一旦确立了戏剧体制,就竭力排除抒情体制和叙事体制,逐步在抒情诗、叙事诗与戏剧体诗之间划出严格界限。戏曲艺术从未企图划出这类严格界限,相反,它十分擅长吸收、消化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歌舞表演等各种非戏剧的艺术手段、艺术手法,乃至艺术方法,熔铸成自己的有民族个性的艺术手段、艺术手法和艺术方法。这表明戏曲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文化形态,它的本性不是封闭的、狭隘的,而是开放的、宽容的。

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7)

戏曲演员舞台形象

戏曲艺术把类似说唱艺术和二人转的跳进、跳出的演出形态加以变化,进一步创造了自我剖析式叙述体模式,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别于其他戏剧形态,而独呈异彩。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剧中人的自我叙述,二是剧中人的自我剖析。戏曲不然,它的自我叙述突破了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和心理的规范,成为艺术家有意识地让剧中人向读者和观众所作的自我介绍。

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8)

戏曲演员舞台形象

艺术家在角色的创造中,从内心体验到形体表现,都是贯串着颂扬的态度的。布莱希特受到我国戏曲的启发,提出表演上的“间离效果”理论,要求演员和自己所扮形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代表社会的进步部分,完成对形象的批判。我国戏曲的创作和表演,虽无“间离效果”一说,却在自我剖析式叙述体的创作和演剧模式中,通过诗化的唱词和念白,以及音乐化、舞蹈化的唱念做打,既真实地塑造了人物,又巧妙地完成了对人物的臧否。

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9)

戏曲演员舞台形象

自我剖析式叙述体模式,实际是把我国诗歌和绘画等创造意象的方法戏剧化了。物象万千,寓意则灵。在意与象的关系上,强调主体情志的能动作用,又注意到客体物象的制约。总之,戏曲塑造舞台形象,是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在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的意象交融中,完成了舞台意象的创造的。这种独呈异彩的意象创造规律,是非常值得重视,并且需要进一步继承、发扬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