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罪感是怎么来的(负罪感与羞耻感怎么来的)
负罪感与羞耻感据推测,人类之所以有羞耻感,是因为它赋予了人类祖先某种进化优势譬如,羞耻感可以鼓励人们遵守社会规范,赢得他人好感,进而在潜移默化间,为整个群体谋求福祉,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负罪感是怎么来的?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负罪感是怎么来的
负罪感与羞耻感
据推测,人类之所以有羞耻感,是因为它赋予了人类祖先某种进化优势。譬如,羞耻感可以鼓励人们遵守社会规范,赢得他人好感,进而在潜移默化间,为整个群体谋求福祉。
但坦尼等人认为,羞耻感会减弱人们按社会建构模式行事的倾向;而羞耻感的表亲——负罪感,则会促使人们适应社会。人们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但二者却并不相同。
和羞耻感产生的条件一样,当我们违反了道德、伦理或宗教规范并为之自责时,就会产生负罪感。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感到羞耻时,会用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我做了很糟糕的事!);而感到内疚时,则会用消极的眼光看待某一行为(我做了很糟糕的事!)。我们之所以有负罪感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影响了别人,我们认为自己必须担起责任。
坦尼及其合著者在2005年的某篇论文中解释得很到位:“容易感到羞耻的人,如果在一夜豪饮后,因上班迟到而被训斥,他可能会这样想:‘我真失败,我就是没办法振作起来’;而有负罪感的人则更可能认为:‘迟到真不好,我给同事添麻烦了’。羞耻感会令人痛苦、衰弱,会影响核心自我意识,甚至会让人陷入负面影响的循环......相比之下,负罪感虽然也很痛苦,但不太会让人丧失能力,相反,它甚至可能会激励个体以积极的方式去弥补或改变。”
此外,负罪感是有同情心的标志,这一特征对换位思考、施行利他行为及建立亲密关系而言很重要。事实上,只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去了痛苦或伤害,我们才会有负罪感。无法共情的人不会有负罪感,一般而言,小孩子往往如此。负罪感不仅会阻止我们伤害他人,还会鼓励我们为了共同利益建立联系。
当我们内疚时,会将目光转向外界,寻求弥补伤害的策略。当我们感到羞耻时,则会将注意力转向内部,重点关注内心翻涌的情绪,较少关注周围发生的事。
2015年的一项研究明确地将负罪感与同理心联系在了一起。当时在墨尔本拉筹伯大学工作的马特·特里比(Matt Treeby)和同事们先是调查了测试对象对羞耻和内疚的倾向程度。随后,他们还让363名参与者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并据此判断此人是生气、悲伤、快乐、害怕、厌恶还是感到羞耻。事实证明,容易有负罪感的人观察得更准确:他们比容易羞耻的人更能识别他人的情绪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负罪感和羞耻感常常相伴而生。由于实际的行为与遵循的标准不符,负罪感往往会令许多人感到羞耻。实施不端行为的意图越强烈,在场的人越多越重要,负罪感和羞耻感之间的联系就越强。如果被我们伤害的人排斥或斥责我们,羞耻感也会增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