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走路斩草(小孩子才讲形制)

对于汉服这一系列现象,我从来都只有一个观点:这是一小群别有用心的人,目的不纯地,举起一面旗帜,通过煽动对立,好从中擢取利益的行为。

讲个故事吧,算是我一个虾仁猪心的阴谋论,

最开始呢,汉服圈的阵地在汉网,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汉服商家起家的地方。当时做汉服生意的人并不多,并且网络交易就难免有诚信问题,所以就建立了商家登记公示制度。

但随着汉服的基本盘逐渐扩大,矛盾就渐渐出现了,我销量不如你怎么办:蛋糕就那么大,我就只能想办法搞垮你,于是左手考据,右手史料,我开始针对你的形制进行靶向打击:“你不正统,你这是偕越!谁赞成,谁反对?”挂树洞,上黑料,高举礼制大旗,吆喝起一群小姐妹联名要求你退圈。

等到了路人也愿意不混圈、而单纯买古装穿着玩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不能这么搞了,外面的商家盘子越做越大,我们内部连撕都还没撕明白。凯申公说攘外得先安内,于是调转枪口一致对外,祭出“山正”这么个智商税甄别器,抱团怼“山寨服”“影楼装”“仙服”。

小孩子走路斩草(小孩子才讲形制)(1)

什么叫民族服饰?我负责生产,你们那些汉服社社长、公知大V就负责拿意识形态喷出优越感,花式营销。抱团垄断陪养韭菜,智商税收割产业化,乡绅的钱如数奉还,韭菜的钱五五分成——抢回汉服正统,接上黄老爷的腿。

只要我造出来一件汉服,上帝就能帮我造出来一个交着智商税,还马不停蹄在各大社交平台和视频站的评论区来回奔走帮我洗地的小可爱。

——这何止是韭菜?这简直是自产阳光的向日葵好嘛:交智商税交到永动,洗地洗到逻辑自洽,完美的生态闭环——为梦想窒息吧诸位!

还是那句话,这群人不是蠢,就是坏。坏的是那些想通过垄断收智商税的商家们,通过鼓吹形制、正品,来制造优越感,抬高附加值。蠢的是那些无脑跟风的盲从者,当然也不乏一些跨圈过来的十级lo警,把他们lo圈那套三六九等带到了汉服圈,这块内容暂表不提,摊开了说的话要厚葬的友军太多。总之——如果真的想复兴汉服,扩大市场,现在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你们撕山寨,你们到底明不明白山寨意味着什么?

任何一个产业,都经历过最初的野蛮生长时期,有大量的仿制品伴生,就是在侧面证明了这个市场的发展潜力。说白话点:因为你有市场,才有人跟风抄。

几年前风靡大街小巷的跑马灯大喇叭山寨机,和随机附赠的土味弄潮儿杀马特,一度是我们的万梗之源,可就是这些做工粗劣的山寨机迅速推动了智能机的市场覆盖率,才有了小米、魅族、vivo、嗯~还有公孙永浩的锤科,等一个个平价智能机品牌趁乱杀出。

小孩子走路斩草(小孩子才讲形制)(2)

有了市场,才有了等级,有了100个平价机型用户,才会有30个中端机型用户,最后才能衬出那些用着各品牌旗舰机和苹果党的优越感。

再看看昔日的山寨机大本营华强北,如今已经靠着被市场倒逼出的廉价优质配件,成为全世界geek心目中的电子产品麦加。

所以,扩张是必然,不论恶性良性,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放低门槛,制造更多需求,扩大用户基数,加大市场纵深。有了足够的市场纵深和用户基数,才有可能、有必要去框定标准,分化用户属性,从而培养出一批忠诚的高端用户。

——圈地自萌永远只能是一小撮人的自嗨,不是每个从矮子里面拔出来的将军都叫波拿巴·拿破仑。

放到宏观的理论角度看,任何一个市场、一个工业势力的崛起,都不免被打上过“廉价仿制品”的标签,这两年被疯狂尬吹的“躬匠精神之国”日本在走上崛起之路的那几十年,“Made in Japan”基本就和“假冒伪劣”划上了等号,东芝家电的首席皮尺官在美国通用公司展会上频频出没,叱咤秋名山的一代神车GTR一代目全面照搬道奇RT,HelloKitty对标比利时小猫米斯蒂,凯茜兔照抄荷兰米菲兔,尼康为了德味儿,连他喵logo都照抄德国蔡司。

——而正是这些山寨产品积累了原始资本,撕咬下大量市场,促进了技术的快速革新。最终,日本制造业真正崛起。

传统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二八定律”理论: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就是个别企业通过设立消费门槛,从而放弃80%的客户,通过对拥有80%财富的20%的用户的有效服务,来实现自身收益。然而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崛起带来的渠道拓展,以及高新产业发展带来的技术瓶颈突破,这一理论逐渐被打破,出现了所谓的“山寨经济学”,山寨产品就像一条条鲶鱼闯进原有市场,通过低廉的价格争夺市场,倒逼原有产品不得不通过优化工艺,提升品质,放宽渠道等方式,争夺市场。在“山寨产品”发展的中后期,山寨产品根据已有的经验,加之自身独到的创新,使产品的性价比大幅度提高。外形、功能都不拘一格,形成多元化的生产模式。最终摆脱了“低价低品质”的标签,实现最后的蜕变,甚至取代原有品牌,成为行业新的领头羊,而经过这一系列厮杀之后,带来的不仅仅是市场规模呈几何倍扩大,更通过不断的竞争净化了市场环境,明确了行业标准。

商业的本质,就是通过信息不对称追逐利益的行为,山寨,不存在道德不道德,所有制造大国,世界工厂,都是这样的崛起模式。

再说说所谓的形制改良:很多人一面摇着形制正统的大旗,抵制糅合现代元素的改良,一面羡慕着日本等国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坚持和发扬。

还是那句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和服当时处境可是比汉服惨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日本从明治到大正再到昭和,和服一直在被洋服吊打——尤其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灾后社会动荡,抢掠时常发生,穿着和服的女性往往就因为和服紧身的剪裁影响,而成为贼人抢掠的目标。第二年,东京女性就开始呼吁抵制和服,推行服装西洋化。

小孩子走路斩草(小孩子才讲形制)(3)

全社会公开抵制,导致和服最后已经落魄到变成一个缩在服装行业角落小声BB的小众产业。我和服今天就要用血在你腿上写一个惨字,看你怎么跟我比?

再说改良,和服的再次兴起,是在80年代,恰恰是因为新款的改良羊毛和服流行引起了资本的关注。才通过一系列的包装炒作,以及衍生出的“赏樱”“节日祭”等跨界合作,最终让和服再一次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随后陆续出现了滨崎步的改良式和服、初音未来的洛丽塔和服等新元素。最终,以设计师古川幸为代表的“和风”终于走进米兰秀场。

小孩子走路斩草(小孩子才讲形制)(4)

不合形制的和服还是和服,不合形制的汉服就不能是汉服了?真正的改良,不是对传统的摒弃,而是顺应发展的潮流为传统找到一条最适合的路。一种服饰的文化,是一种抽象的元素体现,而不是对所谓形制正统的死板坚持。

可能还有人觉得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带战略家,那我再给你们一个假设。

如果,我们放弃“山正”“仙汉”的偏见和抵制,让更多的人因为单纯的喜欢、好看而入坑,真正让汉服火出圈。那么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人把汉服中的时尚元素提炼出来,作为服饰改良的新创意。让这一传统文化的抽象符号,能够被那些在成衣行业有着充分运营经验的品牌,看到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带来的市场价值,通过各种各样的联动,让这些品牌自发地去使用、宣传这一符号。顺应文化崛起,民族复兴的大潮流,让汉服变成一个有传播价值的大IP。最后,再回过头来划清品级,让真正的复古汉服成为这一产业金字塔的顶端产品。

没有山正仙汉,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喜欢的衣服,也降低了更多人入坑的门槛;没有了形制束缚,让汉服这一文化符号的传播力倍增,同时也倒逼其自身不断迭代创新;市场扩大,激烈的行业竞争让衣服的性价比回归正常,也让更多行业看到了与这一文化联动的价值,真正把汉服变成一个国民级大IP。

所以,为什么说资本是推动一个行业发展最根本的力量。当资本进场时,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资金流,还有其积累的庞大渠道资源。不管是与各种大牌联名,还是与各类活动节日捆绑营销,这背后都是资本在推动——专业的事儿,请交给专业的人办。

等汉服产业真正变成资本眼中的一片蓝海时,不用你们说,人家自己就把各种联动包装营销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只要你们能让资本看到,这片市场值得他们关注。

现实是残酷的,要想复兴这个产业,你们就必须要经历山寨的撕咬,改良的阵痛,以及各种各样的弯路,最终才有可能找到一条复兴之路。犹豫就会败北,果断才能白给。

而现在有这么一群人,从根上就想把这些可能全部按死,还扯着文化复兴的大旗——就因为这么赚钱更省事儿、更安逸。汉服的发展,已经被带入了一个怪圈:一群人刻意鼓吹形制,疯狂引战制造对立,强行抬高门槛,用户逐渐形成一个个极端排外的小圈子,销量难以铺开,导致影响一直无法扩大,衣服越来越贵,圈子越来越小,态度越来越极端。

为了利润,只能通过“手工复刻”这样的噱头来凭空抬高附加值,以及排队预约的饥饿营销手段,进一步扩大利润。手工的实际成本有多高?简单点说吧,机绣是按万针算价钱的,根据颜色数量每万针2-5毛不等,而手工绣娘出活儿是按针收费的,那种纯手工的服饰已经可以算进工艺品范畴了,不是四位数就能拿下的。而所谓“预约定制”,说白了就是因为汉服的布料需要裁剪的面积很大,如果不能批量生产,裁剪成本相较于其他服饰更高,所以为了避免库存积压,很多商家会先预售确定数量,再给工厂下单,统计一个相对明确的数字,绣花厂才会肯接活制版。在自动化、机械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一般服装成本的大头基本都来自布料,可有几个商家在产品描述方面对布料的材质、是否天然、混纺比例、支数这些数据全盘托出,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所谓设计和版型?

他们绞尽脑汁强行制造出的迫真优越感,就是向你们收的性价比最高的智商税。

我还是要说,对那一小撮,把一坨屎包上光鲜亮丽的包装,再打个蝴蝶结,起名叫做传统文化的商人们说一句:放过孩子,求你们活得像个人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