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产业的重要性(电视产业面临挑战)

电视产业的重要性(电视产业面临挑战)(1)

《中国好声音》(新华社记者 秦晴/图)

近来,微博上回顾经典电视剧已经成了一股新潮流,网友对于老剧有了新的解读:“渣男何书桓”“心机girl陆如萍”“土味情话道明寺”“人生导师佟湘玉”……

在网生内容充斥屏幕的今天,电视似乎正在被观众们抛弃:打开率降低、收视率下降、难出爆款剧等等问题,无一不在印证着电视机这个“古董媒介”地位的下滑。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钟大年教授对南方周末表示:“我们也在研究视频,但电视仍然是重要的。”

电视有多重要?纵向来看,中国电视发展已达60年,于观众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陪伴。2018年6月9日,中国传媒大学“半夏的纪念”特别单元致敬中国电视产业60周年,回顾了电视是如何走进千家万户又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从1958到2018”

9分钟、27首影视剧和电视栏目主题曲的串烧,其中不乏《家有儿女》、《武林外传》、《射雕英雄传》、《西游记》这种引发全场观众欢呼的主题曲,歌手刘维在舞台上用这种方式致敬了中国电视发展60周年的漫漫征程。熟悉的旋律将中国电视的历史一路追溯至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华夏第一屏”在天津无线电子厂的诞生,同年6月15日,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到2017年,现实主义题材剧《人民的名义》创造6.9的收视率奇迹,更多的观众在见证这一切。

1980年,《观察与思考》亮相电视荧屏,成为中国电视第一档电视栏目。1983年春晚第一次播出、1990年第一档综艺节目《正大综艺》问世……时间流逝,《难忘今宵》仍然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唱响。

东方卫视主持人林海这样总结:”有人说电视行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正在衰落,实际上,电视行业未来的走向,就要看你们的。”

这无疑是电视人对于年轻一代的希冀,而寄语之外,数据似乎用另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宣告了年轻人的选择。《2016年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报告》指出,“95后”年轻人有91.5%选择用手机观看视频,用电视的人数占比仅为16.3%;同时,从2013年到2016年,通过移动端观剧的比重从67%稳步上升至79%。除此之外,近日复旦大学公布的一项历时一年的调查显示,全国IPTV用户每周看电视仅1.43天;在电视收看日,每天看电视平均时长1.92小时;而在2010年,这两项数据还分别为6.29天和3.24小时。电视作为媒介手段的“被选择率”,在过去的几年间几乎经历了断崖式的下降。

而更为致命的是在内容生产端的竞争,以综艺领域来看,2018年上半年引发观众讨论度较高的是《偶像练习生》《创造101》《这!就是街舞》等“纯网综艺”,而类似《奔跑吧!》《歌手》等老牌电视综艺则出现了收视率的下降。无论是节目播出灵活程度还是内容本身的创造力,各大卫视都表现出明显的乏力态势。尽管CNNIC第41次互联网报告显示,到2017年底,电视观众规模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9.6%,而网民总量则难以望其项背,仅为55.8%。看起来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介形式相比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但电视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受到的巨大冲击,则是不争的事实。

“电视产业需要变革”

更潜移默化的变革,还发生在学院派“正规军”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电视学院”命名的高等院校,日前传出考虑更名为“视听传播学院”的消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前身系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是该校建校伊始阶段率先建立的几个院系之一。尽管仍未有官方证实,但更名消息已经在师生间相传甚久。有该学院老师向南方周末表示:“与世界影视传播领域教育接轨,开展更多维度的教育是促使决策者考虑更名的重要因素。”

“电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夕阳产业,这种特定语境下的联想不会一时改变。”在该院就读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林越同学表示:“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据了解,广播电视学是中国传媒大学在全国排名第一的专业之一。

危机感从行业领域蔓延到学术领域,更加佐证了目前电视产业面临的种种困境。但这种意识并不首先发生在中国传媒大学,事实上破局之路早已开启。

早在2014年就有学者提出“电视需要借鉴运用互联网思维,完成从内容生产、传播模式到盈利模式的转型和重构。” 具体到项目上,则是业内的热词“先网后台、网台联动”。比如2017年中,耗资4亿,吴秀波、刘涛、李晨主演的电视剧《军师联盟》宣布6月15日于优酷平台上线,这一时间早于两家上星卫视安徽卫视、江苏卫视一周。但这场不同形式媒介之间话语权的较量却没能完美妥协,6月15日中午,该剧官微发布公告称因音效制作的原因推迟一周在优酷平台上线,宣告了该剧台网错位播出分别吸引不同用户群的想法破灭。

据了解,由于对台播节目内容的政策限制,很多电视台“积压”了一部分迟迟没能通过台播审核的电视剧,也急于通过网络平台对其予以消化。于是出现了很多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完半小时后就能上线网络平台的新现象。传统意义上存在竞争关系的两大平台,在某些情况下以这种形式形成了脆弱的平衡。

电视作为媒介形式的固有特点,注定了进行思维和模式蜕变的艰难性:碎片化的视觉捕捉使得定时定点守在电视前观看节目成为对当前时代观众的苛求,而电视时移播放模式的需求激增则间接说明了观众获得对观看特定栏目的时间选择权的急迫性。手持屏幕的设备相对于电视屏幕的相对便捷性,也使得电视越发被作为“家具”甚至“固定资产”来看待,我国电视的保有量持续增长而开机时间和频率却下降的事实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新媒体时代电视的变革气息,也渗透进了学院派的田地。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前景持消极态度,对自己将来是否投身电视行业产生了疑惑。同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许晨同学表示:“选择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初衷就在于希望工作能够投身电视行业,从事新闻工作。”但鉴于电视行业的下滑趋势,已经面临工作或考研选择的她,倾向于继续修读,并已经基本放弃了从事电视行业的想法。而林越则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过分庞杂,“综合培养”的观念,实际上是各种媒体发展诉求博弈下的无奈之举。

亦有乐观者存在。电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的刘雨认为:“电视学院的名字搭载了传媒大学的历史,因而极有传承的价值和必要。”她觉得电视行业并非陷入衰败,而是通过新技术和新形式焕发活力。她的同学徐慎也表示:“必须建立广义的电视观念,不再仅仅将电视作为一种媒介来看待,而是一种创作思维和模式,应该注意到的是,这种模式经过加工改造,仍在不同的平台上延续生命。”如此,电视学院的“电视”内涵,不仅没有坍缩,反而在继续扩大。

“作为电视人,我们其实也困惑:六十年后的今天,电视都不做栏目了,传统栏目也在走下坡路。电视栏目或许会被新的播出形式所取代,但是电视讲述人的故事,延续人的情感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东方卫视主持人林海觉得,面临困惑和进行思考是必然的,然而由于电视人的社会关怀和人文温度在延续,因而电视行业无论以何种形式,都将会继续生存。

而《跨界歌王》主持人栗坤在为致敬电视纪录片单元作结时,则清晰地看到了新媒体的崛起对电视纪录片或许是一件幸事:“新时期,互联网与电子科技来势汹汹,爱看纪录片的人反而更多了……中国纪录片,生于电视,走向多元,不变的始终是纪录世界,聆听你我。”

中国电视行业的一甲子已经蹒跚而过,谁也不知道电视产业还会不会有下一个甲子年。必须承认的是,电视的魅力不再是像《今日说法》那样让观众忘记了午睡,也不再会带来让草根老百姓走上《星光大道》舞台的新鲜感,更似乎再难以复制全民追逐《超级女声》的狂欢景象。但六十年的陪伴,无疑培养了许多对电视依赖度相当高的群体,对许多中老年人来说,早晨起来打开电视一直持续到晚上睡觉,已经是生活的常态。而对于新一代正在成长的年轻人来说,在多元开放的心态作用下,没有什么媒介是不能被更迭和替换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