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张五常是个什么东西(从学渣到经济学家)

都说“三岁定八十”,按照这个理论,小时是学渣的人,长大后依然是学渣。

学渣能搞学术吗?

听起来天荒夜谭,但现实中就有这么一个逆袭的学渣。

他的名字叫张五常。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他在经济学学界的份量,远不是薛兆丰这类经济学家网红所能比拟的。

在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科斯、阿尔钦、弗里德曼等人眼中,张五常绝对可以拿诺贝尔经济学奖。

由此可见,他在经济学领域的实力,是得到行家公认的。

那他是如何从一个学渣,变成一个经济学家的呢?

经济学家张五常是个什么东西(从学渣到经济学家)(1)

01 考试考不好,但对真实世界的了解却不少

张五常教授小时读书是名副其实的学渣,他考广西华英的初一,考不上,只能退回读小学6年级。

后来好不容易考上初一了,成绩惨不忍睹,再度被退回读六年级。

比起读书不好,他更因为顽皮成性、每周都是学校当之无愧的罚站冠军,而在1948年,被校长逐出校门。

据张五常教授在《五常学经济》这本书里写道,自己在华英的最后一年,六年级的班主任吕老师,有一天把他带到校园里的一个安静角落,然后说:

“我不管你的行为,不知怎样管才对,因为我没有遇到过像你这样的学生。你脑中想的脱离了同学,也脱离了老师,层面不同,有谁可以教你呢?我教不来,只希望你不要管他人怎样说,好自为之,将来在学问上你会走得很远,远过所有我认识的人。”

老师说的“好自为之”,促使张五常教授做出了一些改变。

他偶尔也会交一些作业,而吕老师会把这些作业都贴到墙上。

尽管吕老师护犊子,但张五常教授还是因为记过次数和吃饭次数差不多、考试答题像脱缰野马一样乱来,在1948年被赶出校门。

张五常教授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当初为了躲避战争而回到内地。没想到他在内地的学校混不下去,刚好那一年国共之争走向尾声,他便顺理成章回流到了香港,就读于湾仔书院。

虽然读书不好,但张五常教授从小就是一个来去自如、喜欢独自思考的人。

他上学时,只是不喜欢老师的照本宣科罢了。

他用行动验证了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比起死读书,张五常教授更喜欢外面鲜活的世界。

后来他走上经济研究的路,一直秉承做实证经济的理念。

也就是用经济理论去验证日常生活的现象,看看这些真实现象是不是真的像经济理论说的那样。

他在《卖桔者言》这本书里,写到自己和学生去摆摊卖桔子。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他们卖出的桔子的价格是不同的。

这就打脸了很多经济理论。

张五常教授认为,这些经济理论之所以会被现实打脸,就在于那些所谓的经济学者,不去了解真实世界。

说句不好听的,他们的理论是意淫出来的。

而张五常教授,靠这种实证精神,帮助自己在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这件事上,秒杀了很多经济学家。

当年的学渣,蜕变成了经济学界的真理大师。

经济学家张五常是个什么东西(从学渣到经济学家)(2)

由此可见,学生时代考试考得好,不见得是好事。

关键还得看你成为社会人后,能否擦亮眼睛,看清真实的世界。

你若看清,便能成星。

02 良师益友加持,逆天改命走起

都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内地学校混不下去的张五常教授,回到香港却是福气满满。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在香港再次因为考试不及格,而被逐出校门。

没学校愿意收他为学生,但这却造就了一段佳话。

求学无门的张五常教授,无所事事,便天天跑到太宁街。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群有趣的灵魂。

比如,“太宁街文豪”王深泉,对中外文学的创作了如指掌,对文学的见解与众不同。

最关键的是,他教给张五常教授的,和学校老师教的是两回事。

老师教平仄,张五常教授死活学不会。

但是,王深泉只教了1分钟,他就学会了。

在遇到王深泉之后,张五常教授深刻领悟到:

山外有山,学问这事不可以不学。

他由此开始了认真的求学之路。

后来,张五常教授到加拿大和美国,跟阿尔钦、赫舒拉发和布鲁纳等名师学习经济学。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尔钦身上,他学会了如何把一个细分领域,研究得深不可测。

阿尔钦对“价格理论”的理解无出其右,连另一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大名鼎鼎的萨缪尔森都对他俯首称臣。

有一次,萨缪尔森到加拿大演说。

台下有个观众向他提了一个问题,萨缪尔森忍不住说:“我先教你一些价格理论吧。。。”

刚说完这半句,他突然停下来,四处张望,然后改口说:“啊,我说错了,在你们这个地方我怎么敢教价格理论呢?”

台下观众会心一笑,都知道他说不敢在加拿大教“价格理论”,是因为这里有阿尔钦。

张五常教授深得阿尔钦的真传,他把“需求定律”也研究得高深莫测。

虽然特朗普说没有人比他更懂经济,但是在“需求定律”这个细分领域,张五常教授可以甩开他130条街。

张五常教授出版了《经济解释》三部曲,第一部讲的就是“需求定律”。

他的这套书,成为了国内外很多人学习经济知识的必读书籍。

在赫舒拉发身上,张五常教授学会了要拓展知识的广度。

为此,他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密尔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大家之作,反复看并用来验证能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另外,他深知“不了解历史的经济学者都是伪学者”。

为此,他广泛涉猎历史书籍,把自己变成了半个历史学家。

在布鲁纳身上,张五常教授学会了分析、逻辑要追求360度无死角。

有一次,布鲁纳在课堂上讲“均衡点”这个概念。

他在黑板上,用数学逻辑证明自己的观点。

只见布鲁纳教授洋洋洒洒地把黑板写满了,抹了之后继续写,反复这样操作了好几次。

之后他突然停下来,问:“你们明白了吗?”

课堂上鸦雀无声,布鲁纳愤而离席。

学生顿时呆若木鸡,但很快人间清醒,知道要赶紧研究老师的分析,不然愧对他讲的惊天伟论。

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说,布鲁纳教授是他知道的在分析、逻辑上最严谨的经济学者。

在这方面,他也传承了布鲁纳教授的衣钵。

在研究任何一个经济现象时,张五常教授都会在分析时,充分考虑各种变量。

像他写的《卖桔者言》,就充分考虑了各种变量。

难怪王石说看到这本书时大受震撼,说自己真正学经济学,是从读《卖桔者言》开始的。

张五常教授跟很多经济学者不一样,他们分析时不考虑变量,或者顶多只考虑一两个变量。

一对比,可以说是高下立见。

另外,他在逻辑上追求360度无死角,不断试图提出反例,直到自己实在举不出反例才罢休。

因为有这帮良师益友加持,张五常教授的逆天改命走起。

经济学家张五常是个什么东西(从学渣到经济学家)(3)

这正验证了那句:

你和什么人一起,你就会变成什么人”。

03 读书方法掌握得好,成为牛人时间来得早

张五常教授之所以能成为经济领域的大牛,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他经过不断总结,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论。

那他的读书方法论是怎样的呢?

1、以理解代替记忆

张五常教授对应试教育嗤之以鼻,认为这种死记硬背的考试,只会让人失智。

他主张以理解代替记忆:

你理解越深刻,记忆就越清楚,用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在读书时,你要做好2点:

(1)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贯通

(2)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以张五常教授学习经济知识为例子,他认为“价格是经济学的灵魂“,“需求定律是经济学的根”。

为了把这些重点理论融会贯通,他就会不断思考价格和需求定律有什么联带关系。

比如,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需求定律决定的吗?

另外,张五常教授认为学习经济学,最重要就是要掌握当中的概念。

因为经济学的概念看起来简单,但是很多人,包括很多经济学者都是一用就错。

他们用错,就是因为没正确理解当中的概念。

概念不熟透,怎么用都有漏;

概念一熟透,怎么用都不漏。

2、兴趣,因思想集中而燃烧

现在很多人一下了班,或者周末早上五六点就爬起来认真读书。

可惜他们尽管已经努力到感动自己,但还是进步不大。

问题出在哪里呢?

张五常教授认为很多人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因为他们没能培养起自己的学习兴趣。

像上面这些人努力是努力,但方法不给力。

真正给力的方法,是张五常教授提炼出来的“连贯读书法”。

什么是连贯读书法?

就是你在一段时间内,读的书要有连贯性。

比如,你在一周内就主攻读经济学的书,读它个三本五本经典书籍。

千万不要今天读一本经济学的书,明天读一本政治学的书,后天读一本心理学的书。

这样的话,你没办法把知识连贯起来。

而当你能做到连贯读书,特别是能做到比如连续1个小时都看得津津有味,说明你进入心流状态了。

这种思想集中的状态,能让你的兴趣之火越烧越旺。

这把火烧得越旺,学好就越有指望。

3、问比答重要

传统的学习,学生都在等老师或书上给一个标准答案。

这在张五常教授看来,是愚蠢到极点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问远比答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

经济学家张五常是个什么东西(从学渣到经济学家)(4)

原因就像先圣所说的:“提问开启智慧,答案终止想象”。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很疑惑,说难道学习就是随便问几个问题吗?

没那么简单,提问是门技术活,好不好?

很多人提问,完全没经过大脑,这在张五常教授看来,这样的提问毫无意义。

他认为提问前,要下苦功夫,要做到以下3点:

(1)将问题分成3类,提问一点都不累

what:事实

how:方法

why:理论原理

也就是说,你在提问前,要先确定自己想问的是哪一类。

比如,你是想问新冠疫情的最初源头是在哪里呢?

还是想问防范新冠疫情的方法是什么呢?

又或者是你想问导致新冠疫情的机理是什么呢?

你提问的水平,会决定你能获得什么样的答案。

很多人觉得提问很累,症结在于你不懂得分类。

你若懂得将问题分成3类,提问一点都不累。

(2)问题“真小实”,得到的答案会超值

现在很多人提问,就是典型的“假大空”。

这些人恨不得张口就来“我们的国家,可以像乌托邦一样治理吗?”

乌托邦说了几千年,都还是一种假象。

你偏要把问题建立在一个假象上,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又比如,当年震惊华为的新人“万言战略提案”事件。

那个新人去华为没几天,估计连华为有几个部门都还没搞清,就写了洋洋洒洒的几万字战略提案。

他在提案里自问自答,写道华为有什么什么样的战略问题?要怎样怎样做才行。

一副要教任正非怎么制定公司战略的样子。

真是“脑子还没长全,就来讨人嫌”。

难怪任正非会跟下属说,这人如果精神不正常,送医院;如果精神正常,直接开除。

其实,他要提问也是可以的,但要先从小问题问起。进公司没几天,就提那么大的公司战略问题,还真把自己当全知全能的上帝了啊。

哎,连自己是哪根葱都还分不清。

还有一种提问是过于“务虚”,就是那种“画饼式”的提问。

比如,“我要怎么做,才能改变我的另一半,让她成为一个温柔体贴的人?”

好小子,你自己都还粗鲁如牛,粗心如猪,自己都不肯改变,凭什么要求另一半改变?

这种建立在空中楼阁的虚幻提问,只会显得你笨。

所以说,提问要拒绝“假大空”,要“真小实”。

提一个真正困扰你的问题,说不定困扰你的问题,也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提真问题,助己助人,何乐而不为?

另外,提问的切口要小,不要一上来就提问行业,乃至社会和国家有关的大问题。

这不是你和回答者,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

提一些切口小且精准的问题,比如:“我现在的体重是180斤,为了能在最近3个月参加相亲时,整个人看起来身材显瘦一些,希望能在3个月内减掉20斤。要达成这个目标,我需要制定怎样的减肥计划呢?”

你提问时切口越小,交代的背景信息越精准,别人的回答才会越有针对性,能帮到你的概率自然越大。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务实,像3个月减掉20斤还是可行的。你如果说要3个月减掉100斤,任何减肥大师都会对你死心。

由此可见,提问莫“假大空”,这样只会把别人逼疯。

提问“真小实”,你得到的答案会超值。

(3)事前做足功课,提问才能深刻

碰到过有些令人发指的提问者,提的问题答案书里就有,或者轻轻上度娘搜索一下,就能找到。

但是,他却要摊开手做“伸手党”,期待别人把答案塞到他手上,最好是喂他。

这样,他就以为自己掌握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用张五常教授的话来说,这是“发神经”。

经济学家张五常是个什么东西(从学渣到经济学家)(5)

确实,懒成精的人,都是在发神经。

事前不做功课,就冒冒然提问,只会提出让人鄙视的问题。

这样难看的提问吃相,是你想要的吗?

事前做足功课,提问才能深刻。

4、书分三读

在张五常教授看来,99%的人都不会读书。

因为他们基本是过目就忘,读了很多书,到用时才发现啥也想不起来。

问题就出在读书方法不对。

那正确的读书方法是怎样的呢?

他建议要“三读”。

(1)第一遍“快读”

比如,你读一本书,可以先快速浏览当中的某一章(节),看看它究竟是讲关于什么的问题。

(2)第二遍“慢读”

在明确了这一章(节)是讲什么问题之后,你再慢慢阅读这一章(节)。

深究当中的细节,务求明白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看他是如何一步步论证解决的。

(3)第三遍“选读”

一本书的内容太多了,你不可能每一个字都精雕细琢地读。

为此,你要有所放弃,进行选读。

选出那些对你来说是重点的内容,根据“二八法则”,你起码要花80%的时间在这些重点内容上。

方法不对,再努力也会跪;

方法一对,稍努力就高贵。

写在最后

从学渣到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靠的是对真实世界的了解;靠的是良师益友的加持;靠的是自己正确的读书方法论。

莫愁自己成不了专家,只要你肯学大家”。

跟张五常教授这样的大家学习,你也可以逆袭走起。

正如著名学者吴军老师所说,厉害的人之所以厉害,无非就是比普通人多掌握了一些方法论。

靠这些方法论,他们能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如果你也能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你的人生之路必然很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迈出哪怕是模仿牛人的第一步,都说明你正在上路。

最怕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你一直在内心抓马。

内心停止抓马,马上上马,广阔草原就在你眼前,等着你一往无前!

人生的美好意义,就等着你去发现!

张五常教授的逆袭经历,有哪些点对你有启发呢?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