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上小学后回头看)

#育儿事务所#

文|CC爸妈

ID:CC-bama

昨天CC跟我说,妈妈,我们语文都学完、开始期末复习啦!

真快呀,又是一个学期末了。

现在CC已经二年级了,班上多数孩子都已适应了学校的各种制度和学习节奏。

但老师们反应,二年级后,适应性问题解决了,学习问题,开始正式凸显了。

比如有些孩子「抢跑」的优势逐渐不明显了;有些孩子非得使劲「推」才肯学;还有些孩子有心无力,上课不能专注,思维不跟老师走。

潮水退去,才能看见谁在裸泳。

现在回过头再往回看,在小学前,幼小衔接的阶段,打好这三大基础,远比学会多少知识更重要!

一、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

如果说智商是先天决定的,那很多好习惯却是后天养成的。一个学霸不单单是高智商,更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支撑。

咱们老说要给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但到底要培养啥,怎么做?你心里有底吗?

最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其实是学会分解任务、制定流程,独立完成!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儿。

如果你总掺合,孩子就不认为学习、写作业是他的事儿,而是你的事儿,因为你比他还着急!

前几天跟闺蜜接头,她吐槽娃每天干事儿都是能拖则拖,学习更是需要大人“严盯死守”,没一点自觉性。

其实,这怪不得孩子。

孩子都是视觉生物,对时间和先后逻辑都完全没有概念,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故意不做,而是压根这件事就没录入大脑系统。

所以,对于孩子要做的事情越具体越好,我们可以将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梳理出来,最好做一个流程表。

管理学中提到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事情,是非常有利于养成习惯的。

但这个计划-流程表一定要是孩子认同的,而不是家长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并强逼着孩子实施。

最初CC也不乐意先写作业再玩(双减前),我说行,那就先玩,结果你懂得,玩起来哪有够?

最后玩没玩好,回家作业也着急闹哄哄的做不好。

后来反复试验了几次,CC最终有了“独立完成计划的习惯”,因为她已经明白省下来的时间都是她可以玩的时间呀。

幼小衔接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上小学后回头看)(1)

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让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内容,而是让孩子有强烈责任感和满足的收获感!

这个过程,父母可以把控大方向、可以引导细节,但绝对不可能代替孩子。

孩子越早能独立完成,越能早省妈,经过这两年的坚持,CC基本可以自理。

这是她这周自己制定的每晚计划:

幼小衔接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上小学后回头看)(2)

不躺平、不鸡血、不形式化。

每天都是放学后根据心情现做,看上去很随性。但是细观察,里面都有她自己的思考,她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 比如周一的复习7首古诗,因为第二天老师说要考察默写;
  • 周二、周三除了看科普书《这屁股我不要了》没有任何其他安排,是因为迷上了这本书,除了固定练琴、英语课之外,所有的时间都趴在书桌前看它,花两整个晚上读完了它;
  • 周四让爸爸教钟表,是因为感觉上课数学老师教的没学会,让C爸又教了一遍。

建立学习习惯,是一个长久的动作,所以它一定是有计划、有思考、可持续的。

这里面有对自己现状的觉察(古诗、钟表觉得没学好就再学学)、有对任务执行的自觉(每日固定英语课、练琴)、有对自我取悦的把控(要看书放松、要玩)。

我真心觉得她每天都在完成高质量的一天。

这个高质量,并不是给自己安排的多么满当、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她自己的收获感。

每天睡前,如果琴也练了、书也看了、玩也玩了,她就能预约的带着满脸收获和满脸满足入睡。(当然,也常常有打脸的时候)

独立学习习惯,会告诉孩子两件事:

  • 1.事情是我自己的,我要学会自己安排
  • 2.难题是有解的,再繁多的项目、艰巨的任务,只要规划和拆解,都能解决。事儿能做完、玩也有时间,不把时间浪费在拖拉和扯皮上。

二、给孩子顿悟的机会,开启她学习的乐趣

周围牛娃太多了,小到2岁,上不封底,娃娃们卷起来,连老母亲都害怕。

我周围就有孩子,两岁多就识字快一千个了,英语也能简单说上几句,孩子们被推着往前走,他们学了那么多、知道了那么多,真的是因为兴趣使然吗?其实大部分不过是「模仿学习」。

C妈之前总是对徘徊在幼小衔接的家长说,比教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乐趣的来源之一,在于顿悟。

我觉得CC到现在对学习没有任何排斥,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她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体会顿悟。

那天她激动的从房间里跑出来跟我说:

“妈妈你知道绿跟蓝混在一起是什么颜色吗?”

“是青色啊!不过这有什么值得激动的呀?你不是早就玩过混色吗?”

“我是突然明白,怪不得我们背彩虹的颜色要按顺序「红橙黄绿青蓝紫」呢,原来是因为每个颜色都是两个相邻色变成的呀!"

我看着激动的娃,瞬间感慨,曾经直接被告知这个知识点的我,眼里可不曾有过她那种亮晶晶的光。

幼小衔接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上小学后回头看)(3)

模仿学习永远是被动的、顿悟永远是崭新的、主动的。

这种顿悟的乐趣,非自己探索不能拥有,而这种兴奋,才是促使孩子不断去学习的唯一动力。

所以前几天CC学到乘法,又非常兴奋的跟我们说:

“妈妈知道乘法有多神奇吗?

你看我平时要算9 9 9 9 9 9 9 9 9吧,我得先9 9=18再加剩下7个9,然后再18 9在加剩下的6个9,然后再……(省略500字),但有了乘法你看我九九六十四!又快又不容易出错,乘法也太厉害了!”

看,这就是学前我们不教她提前背乘法口诀的好处。

她加到很难、很烦,突然发现了乘法这个捷径,这就是收获的乐趣。

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学习兴趣,可以让一个孩子走多远?

人生那么长,需要学习的那么多,真的不需要拔苗助长,一不小心用力过猛,孩子可能还没发现乐趣,就先厌学了。

我们应该给孩子机会,慢下来让他自己找到学习乐趣。

三、给孩子展示的高光时刻,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前几天有个妈妈留言:

说孩子4岁多,突然对写自己名字特别感兴趣,老模仿着写,但横不平竖不直不说,那横竖撇捺都是反着运笔的,那哪叫写字啊?我心说这错误习惯养成可不好改。

我就说教教他,结果教的多了,写错被说得多了,孩子就开始不爱写了,现在再怎么鼓励也不写字了,我感觉自己搞砸了。

其实,如果孩子展现出某方面的兴趣,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保护这个兴趣,即维持他学习的动力,至于量和质的东西可以先不做要求。

因为若是强加要求,都有可能让孩子的兴趣昙花一现,甚至是变兴趣为雷点。

刚开始孩子总会对学习各种技能感兴趣,但如何保护好,却是我们要注意的。

一个秘诀就是——让孩子尽情体验人生的高光时刻:

  • “哎呀,你在写自己名字呀?”
  • “你都认识这个字诶,太让人惊喜了”
  • “哇,这么难的题你都会”

甚至应该刻意多帮助孩子积累这种感觉,因为反复体验“我很厉害”,可以形成孩子的情绪记忆,孩子对某件事产生好的体验,他才有兴趣、动力继续下去。

CC刚开始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有一次我们随手翻了一本古生物科普杂志,里面有一个长的像大蝎子的生物,我说“诶,几亿年前就有蝎子吗?”。

CC看了一眼就说“这不是蝎子,它叫板足鲎,是古生代海洋中的一种节肢动物,它也叫海蝎子”。

幼小衔接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上小学后回头看)(4)

“这你都知道?也太厉害了吧”

当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惊喜,因为我是真的不知道这个生物,甚至这个字都不是很熟悉。

而听到我这么说,CC脸上立马有了自豪感,开始给我介绍了杂志中的其他生物。

自此她有了什么奇奇怪怪地新知识都会分享给我这个“小白”,然后听我脑残式的崇拜“好厉害…”。

保护孩子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有展现自己高光的时刻,孩子获得成就感,觉得“原来我这么厉害”。

把他架上学习的高地,他想下都下不来哈。

只要不是当做任务被迫进行,孩子感兴趣,持续学习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幼小衔接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上小学后回头看)(5)

幼小衔接、甚至小学低年级之所以重要,不在于所学的知识,而是它奠定了孩子今后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基调。

这个阶段比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力的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

因为任何阶段放在孩子整个学习生涯中都是短暂且渺小的,唯有兴趣可以让孩子有动力,唯有习惯让孩子更长久。

起步可以早一点,但走得要慢一点,一步一步来。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始于兴趣,忠于习惯吧。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