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如何成为合格的)

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如何成为合格的)(1)

作为一名在天津市政设计院成长起来的设计大师,曹景的工作经历,见证了桥梁建设者的新老更迭、建桥技术的发展变革。

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如何成为合格的)(2)

创新,首先是需求

记者:您先后参与、主持了上百项工程的设计工作,每个项目中都有您创新的设计思路,其中许多都是国内首创。在您看来,什么才是好的创新?创新的前提和原则是什么?

曹景:创新往往都是因为在实际环境中产生了需求,需要做出一些新的设想才能满足和实现,而迸发出来的东西,不能简单为创新而创新。记得2003年的时候,由我院设计的吉林市江湾大桥,我在现场负责设计施工配合,就遇到了实际困难。大桥当时做的是沉井基础,在下沉过程中,沉井沉到一定程度后下沉缓慢,而这时马上就临近冬季,如果等它慢慢沉,施工工期就会很长,甚至要跨越冬季,影响到安全和经济性。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反复讨论和大量计算,我们在沉井基础下设置了锚桩,这是以前没有采用过的,通过把沉井和锚桩结合,使施工大大加快了进度,这时创新也就出来了。这其实就说明,创新是需求和实际环境的结合。

我认为,创新是结构合理与功能合理的结合,是力学与美学的结合。现在的桥梁设计,越来越注重美学概念,如果单纯以把结构做得笨重或选择了不适宜的桥型方案,往往会破坏了城市天际线,对这个区域的整体景观会产生不良影响。桥梁设计师要努力学习补充建筑美学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提高城市品位、赏心悦目的桥梁。城市的价值之一是体现在宜居、美丽的环境上,一座城市很有历史、很好很美是这座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做得很好。而桥梁往往是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如何做到结构的合理和承载功能的有机结合,如何做好力学设计和美学设计的结合,是我们设计师要努力追求的。

其次,创新也是耐久性和造型性的结合。有些人对耐久性的了解不深,简单认为就是涂装外防腐,或者在混凝土中增加一些添加剂,或者把结构尺寸不断增大、造型上做成肥梁胖柱,其实耐久性和造型不冲突,创新也就在这种结合中。

另外,我们要重视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结合。目前,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应引起我们在设计上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不足、规范研读不够、基础不扎实造成的对项目设计缺乏深入,如总体布置不佳、结构配置不合理等;另一方面,有的在设计上,担心和顾虑多,加重钢筋配置、增大结构尺寸等形成过度设计。这两方面都要去避免,就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掌握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合理统一。

记者:在设计一座桥梁,尤其是城市桥梁时,如果想要在桥型或景观效果上有所突破,往往会被认为不经济。您对此怎么看?

曹景:我认为,应该秉持合理经济性的原则。如果所有的桥都用板梁,那肯定是最经济的,但是社会在发展,桥梁设计要与时代结合,与能力结合。比如海河上的桥,没有通航要求,随便设计一个常规的桥型,一跨就过去了。为什么要做一个贵一点的、造型好一点的?就是要提高城市的品位。比如天津永乐桥上的摩天轮,其实不做摩天轮也行,做完了以后是很贵。但是,它本身的运营就能够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天津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这无形中产生的价值就比较高。如果在设计桥梁时,单纯只考虑桥梁本身的造价,那就没法谈美学了。

统一标准是工业化、智能化的前提

记者:在推进桥梁工业化的进程中,桥梁的“装配化率”似乎成为一个重要指标。您认为装配式桥梁有哪些优劣?是否应大力推广?

曹景:装配式桥梁具有能够保证质量、标准化生产、减少施工现场干扰和施工人员等优点,在推广装配式桥梁上,建议注重三点。

第一点,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为装配式而装配式。如对于跨江跨海大桥,使用装配式,合理性就非常高。比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上的桥,断面相对规整统一,也非常适合装配式。但是在城市桥梁中,就要多进行一些比较,尤其是复杂的互通立交桥,异形、曲线、开口等处理较多,采用何种方式应仔细分析、研究。

第二点,各地标准有些还不够完善。无论是装配式桥梁的设计标准还是验收标准,各地宜根据本地实际,完善有关标准、要求,才能进一步推动各个地区的应用。

第三点,要注重抗震方面的研究。在一些地震烈度较高的高震区,如果所有构件都采用装配式,对抗震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加强高震区下的装配式桥梁的设计研究。高震区抗震问题的研究,对于装配式的推广能起到进一步的作用。

记者:您组织成立了天津市政设计院BIM技术中心,推进BIM技术与总包工程的深入衔接。您认为BIM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哪些问题?

曹景:我们开展BIM研究,成立院BIM技术中心,除了开展传统业务外,对内该中心还负责在BIM技术上的培训工作,以加大员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在BIM的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在设计上的前伸和后延。所谓前伸,就是在方案设计阶段,我们积极纳入BIM概念,通过BIM设计更好地展示空间和理念,使方案具有可视化性,对于加大技术思考或者方案的确定,能够提供比较大的优势。后延,就是在做好设计的同时,把BIM模型和信息同时做出来,将它和施工紧密结合起来,以作为施工的指导。我院在设计牵头的总承包项目中,积极推广BIM与施工融合,了解施工单位需求,利用BIM技术,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解决设计现场的各管线、各专业的协同,通过BIM技术减少设计、施工错误。还有一个后延,就是做运维。我们把BIM信息与模型出来后,跟后期的运维管理系统对接,根据管理需要制作不同的运维管理平台。使构件的各种数据、布设的众多监测点、各种计量等纳入统一平台管理,实现管理信息化。总的来说,就是将BIM积极引入到全过程设计和服务中。

BIM在应用中,建议制定好各项标准。不同软件的应用,在整合上会带来信息的丢失,能否实现BIM数据的联动共享,形成一个通用的数据库,形成较为统一的标准,对推动BIM的应用能起到更快发展的作用。

记者:目前,我国在桥梁自主创新方面,还需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曹景: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从技术创新层面,从设计分析层面,从与环境结合层面,从施工建造到管理运维层面,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和进步。我觉得,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我们更应在施工工艺、设备、材料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比如高标号混凝土、新型材料的研究,对桥梁桥型的选择,以及一些新方案的应用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虽然在理论、计算方法上我们研究得较多,但是碍于新材料、新工艺的限制,一些技术创新的应用就会比较缺乏,就会影响到桥梁方案的确定和使用。再有,在建设的设备上,有些还依赖于进口,如何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将大大拉近我们与世界建桥强国的距离。

桥梁设计师应“文武双全”

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技术、材料、软件的推陈出新,对桥梁设计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设计师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曹景:从设计分析层面,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不断努力完善。一是基础理论功底还需要进一步扎实。目前,我觉得有些年轻的同事,在技术理论的学习上还比较欠缺,还需要加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都习惯于使用计算机,但是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对于桥梁的设计会存在较大的问题。比如,只会使用程序,却不知道这个结构设计出来的是否合理,只通过看结果论合理是有偏颇的。再比如,当设计中遇到一些问题和疑惑时,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就发现不了问题的源头。这些都跟理论学习的扎实程度有关。我记得老一辈的设计师们,都会进行一些计算的手算参与,能了解规范和设计过程中的很多东西,现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力发展,就缺少了这样一个过程,可能也会造成对规范和设计的理解不足。所以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要加强理论、规范的学习。当前高校的教育,在做好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也建议要强化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扎实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另外,设计师分析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简单来说,就是怎样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出现一些问题,或者拿来一个方案,怎样去入手、分析、研判,这些能力的提升还有待于加强。

我认为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设计师应了解世界桥梁的发展和最新的技术动态。现在许多人往往只关注自己本身的设计,对整个桥梁史的了解,包括目前世界技术发展的形势、技术发展的情况,都了解得较少,这对于技术创新、科技进步都是不利的,要加强这一块的深入了解与知识补充。

记者:从设计院近几年的招聘和用人情况来看,什么样的人才是比较稀缺的?您认为高校教育在这方面应做哪些改进?

曹景:我觉得现在学校里的教材对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培养是够的,但在素质培养、情商培养、社会观培养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强。通过与一些新生的接触,我发现在技术能力上还都是不错的,在设计工作的本身上问题不大,但有时真正面对甲方、面对施工,连简单的汇报都会害怕,造成表达能力比较弱,有的甚至到了三十多岁,还和小孩一样,怕出差、怕沟通,这样,问题就比较严重。素质培养、社会情怀的培养,包括历史学的培养,这时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因此,多进行一些素质提升的教育,多加大一些历史学的学习,对于学专业的,加强一些桥梁史的学习,都是有必要的。学习了这些,就可以为如何去做好创新做准备,要不都不知道原来有什么,你认为的创新,可能别人早就做过了。我认为,高校在设置教学课程时,可以有一些以上内容课程的涉及。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判断事物的能力,在进行好素质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尽快进入角色。

复合型人才是我们要重点发掘和培养的,既懂设计、又知施工,善于沟通、爱岗爱企。目前,设计人员对现场施工的了解度比较缺乏,反过来,施工对设计也存在了解不足。因此,我们在设计、施工联合总承包的项目中,一方面加大设计院与施工单位的联合评审,增加互相了解和对项目的认识,密切配合,在过程中取长补短,设计人员的各方面能力也提高得比较快。

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如何成为合格的)(3)

无论前浪后浪 共同奔涌向前

记者:现在网络上把年轻一代比作“后浪”,对于年轻的工程师们,您有哪些建议?

曹景:现在的年轻设计师,具有活跃的思维,自主性强,有观点。我是非常喜欢和年轻人交流的,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往往也能获取灵感,学到东西。年轻人的优势非常明显,他们接触网络、计算机比较多,获取的信息比我们更多、更快,知识的获取面也比较广泛。他们运用、掌握设计手段的能力比我们强,比我们好,他们掌握各种软件,能够很好地把设计成果进行体现,综合分析。

至于建议,我想,作为年轻的桥梁工程师,首先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态度端正,业务能力才能提高;态度端正,进步才可能跟着你,否则就很难提高。

其次是要有上进心。要想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上进心是推动你前进的动力,心中要有目标。还要有不断主动学习的心态。要从学习中学会借鉴。做设计不是闭门造车,多看看老同志、多看看兄弟单位怎么设计的、同行怎么做的,多看、多学,就能事半功倍、触类旁通。

要学会多问。现在的年轻人有的比较害羞,比较封闭,即便问也都在网上问。我觉得一定要学会面对面交流、面对面沟通,交流、沟通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有时候在面对面的激烈讨论中,自然而然就找到答案了。

要善于总结。每做完一个项目,自己总结好与坏、得与失。多总结,才能有提高。

要提高科研能力。许多年轻工程师对研究课题兴趣不足,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思维变化的过程,是重新认识的过程,工程师本人更多地参与其中,对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要提高小型软件的自研能力。自己研发一些小型软件,既对单位生产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也对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加深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帮助。在研发过程中,你学会了编程、学会了计算,更能够由此了解规范,了解设计中哪儿容易出问题。所以,编一些小型自研软件和小程序,对年轻工程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记者:在您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您对每一项工程都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热情。是什么力量让您保持初心、坚持不懈?有没有对您影响颇深的人和事?

曹景:上海市当时最大的立交——莘庄立交,获得了国家银奖,影响力比较大,那个项目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是院里的老前辈们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无论是跑工地,还是深夜伏案,始终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精神,老同志们的那种工作方式和工作热情,成为了我日后工作的榜样。第二是当时上海市的一些工作做法,对我影响很深。在那个时候,从市里到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技术,尤其是讲究标准,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我也参与了一些制图工作。我就发现,有了这些以后,设计有依据了,今后的一些类似工作就不用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了,达到了节省时间、保证质量、统一规范的目的。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工作的向往,是我们不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不同年轻人会有各自喜欢的方向和爱好,有的喜欢桥梁病害检测,有的喜欢做科研研究,有的对勘察地质感兴趣,有的对BIM应用感兴趣,因此,要因人而想、因企业发展而想,可以多成立一些技术或研发中心。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同时也能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培养专业技术领军人。

天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是一个有传统、有底蕴的设计院,70多年的历史,作为我现在也算个老同志来说,一定要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我也要传承好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尽管只有简单几个字,却能很好地控制质量,让你的作品经得起考验,专业技术知识要学习,素质要培养,思想也要上得去,才能使企业发展得更长远。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时代催促我们不停奔涌向前。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

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如何成为合格的)(4)

曹景(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人物简介

曹景,1969年2月出生,1991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现任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副院长。先后获得第九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归侨眷先进个人等荣誉,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从事桥梁工程的设计和理论研究工作近三十年,在沉管隧道、开启桥、大型拱桥、桩基托换、特型斜拉桥、跨海桥梁、特种景观桥梁等领域成绩突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优秀设计奖50余项。他主持完成天津市和国家多项BIM技术规程,获专利39项。


本文刊载 / 《桥梁》杂志 2020年 第3期 总第95期

本刊记者 / 陈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