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与使命的正能量(初心与使命的经典诠释)

项目启动后,团队多次邀请军地专家咨询把脉,最终设计出使《共产党宣言》“厚”起来的建设方案方案从文本发生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看待《共产党宣言》,不仅呈现《共产党宣言》的本体,而且还分两条逻辑线来“立体”展示《共产党宣言》明线是理论逻辑线,即《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传播与实践的过程,自然关联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机联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暗线是信仰逻辑线,从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志向,到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大本大源在第一稿建设方案中,学院领导就提出把信仰线作为教学馆的“魂”来把握:“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和使命,就写在《共产党宣言》里有了《共产党宣言》,才有共产党,读《共产党宣言》就是在寻找初心使命,这是党员在党性锻炼中必须修满的学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初心与使命的正能量?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初心与使命的正能量(初心与使命的经典诠释)

初心与使命的正能量

项目启动后,团队多次邀请军地专家咨询把脉,最终设计出使《共产党宣言》“厚”起来的建设方案。方案从文本发生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看待《共产党宣言》,不仅呈现《共产党宣言》的本体,而且还分两条逻辑线来“立体”展示《共产党宣言》。明线是理论逻辑线,即《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传播与实践的过程,自然关联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机联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暗线是信仰逻辑线,从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志向,到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大本大源。在第一稿建设方案中,学院领导就提出把信仰线作为教学馆的“魂”来把握:“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和使命,就写在《共产党宣言》里。有了《共产党宣言》,才有共产党,读《共产党宣言》就是在寻找初心使命,这是党员在党性锻炼中必须修满的学分。”

循着两条逻辑线,除了序厅之外,教学馆设计了六个展厅:第一展厅“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伟大友谊三个方面,展示革命导师为人类而工作的一生;第二展厅“壮丽日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以图文、场景等方式展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揭示《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背景和条件;第三展厅“红色经典:《共产党宣言》的精髓要义”,以文本的经典语句为引导,展示四章本体内容和七个序言,重点阐释“两个必然”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第四展厅“革命风暴:《共产党宣言》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内容,展示《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影响;第五展厅“伟大事业:《共产党宣言》与中国”,从《共产党宣言》传入中国讲起,充分展示《共产党宣言》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伟大实践;第六展厅“超越时空——《共产党宣言》与人类未来”,展示的重点内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寓意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共产党宣言》精神的时代诠释,预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教学馆紧密围绕经典本身的理论原理及其巨大实践影响力,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故事”,使学员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

用重点情境

讲好《共产党宣言》的真理故事

让马克思主义经典“活”起来

《共产党宣言》研读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学团队成员让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学员举手示意。结果近百人的大教室,举手者寥寥无几。教学团队追问学员,《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和内容是什么,学员更是一脸茫然。究其原因,是学员们认为这部著作既“高冷”又“高深”。

为了改变学员对《共产党宣言》的固有认知,教学团队推动《共产党宣言》的教学方法模式不断“升级”。随着军事职业教育的发展,团队精心打造了全军慕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上线军事职业教育平台3期后,姜延军讲授的第一课“老一辈革命家与《共产党宣言》”,点击量高达8.8万,迅速成为部队官兵眼中的“网红课”。目前,该课程已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而建设情境教学馆可以说是教学方法模式的“再升级”,最大特点就是以多维立体手段呈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转化为可触可感、既有硬度又有温度的实体情境,实现学员从“坐在课堂学”到“走进场景学”的转变,达到了“理性认知”与“感性渲染”的高度统一。

有了教学馆,学员们不仅可以坐着听,还必须站起来、走起来、看起来,不仅动眼、动耳、动嘴,还要动手、动脚、动脑。课堂上、书本中的经典著作看起来深奥、高冷的理论“范儿”,因为有了“场景”的植入与催化,以及学员的主动参与而变得“很酷、很潮”,进而变得“活”起来。比如,第一展厅重点展示了比利时白天鹅咖啡馆的场景,再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结下深厚友谊、联手研究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情境。情境中,马克思、恩格斯正在研讨,燕妮则认真倾听、记录。教学团队讨论这个场景复原设计时,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高民政提出,《共产党宣言》本身就出自青年人之手,书写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青春之歌,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青春宣言,我们的场景设计也要体现出这样的时代气息。

在第四展厅,借助于虚拟技术和声光电表现形式塑造的英勇悲壮的“巴黎公社革命”、惊心动魄的“十月革命”战斗场面,形成全方位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穿越并置身历史情境,实现了“共情”与“共鸣”。

在第五展厅,通过多媒体技术和油画作品,实现了中共一大宏大历史场景从上海石库门到南湖红船的切换,突出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的过程和意义,用艺术与情境的浸润,给人以巨大的震撼与冲击力。

教学馆的这种设计和呈现理念,改变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刻板印象,借助艺术表达形式,用美感激发人的情绪、情感,让学员在美的体验中更好感悟真理、坚定信仰。

用现代技术

讲好《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力量

让马克思主义经典“趣”起来

在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中,如果搞填鸭式的“硬灌输”,学员往往是单向被动接受,很难入脑入心。因此,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经典“趣”起来,让学员快乐地学、主动地学、自觉地学,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转化为学员实践的能力和本领。让马克思主义“趣”起来,不仅是内容上的“趣”,也是形式上的“趣”。

第四展厅的设计,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目的是使学员在参与互动中把握《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和重点内容。这一部分的设计在满足教学功能的同时,也突出了其展示、参与和学习功能。面对巨大的“多点触摸”集成屏,海量的图文、视频、微课等,学员可以自由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一区域,还有两块知识问答屏,学员可以通过互动参与检验自己对《共产党宣言》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不仅如此,这个设备还具有“联机”同台比拼的功能,可以对参与者答题的正误、答题所耗时间等指标进行打分排名,优胜者将获得由教学馆特制的《共产党宣言》经典语录精美书签——“把信仰带回家”。这不仅适应了青年学员的思想和认知特点,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借助现代技术讲好《共产党宣言》的理念,情境教学馆建设顾问、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孙力认为,情境教学馆这样一种应运而生的教学载体和平台,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了青年人的思想特点,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方式,创新了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这一场馆必将进一步在党性教育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共产党宣言》情境教学馆位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杨浦教学区,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复旦大学陈望道纪念馆比邻相依,共同构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场馆体系。下一步,该院将围绕教学功能的深度发掘,致力于把教学馆建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收藏馆、博物馆、艺术馆,着力把教学馆打造成面向军内外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着力扩大政治学院在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党性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全党全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的亮丽风景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