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知行合一的内涵(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 喜欢国学的人经常会看到这两组词语,但翻遍典籍,都有点云里雾里、似是而非的感觉,今天我们不管古人如何去解释,因为古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故作高深我以自我见解来通俗的理解一下通俗的讲法是格除物欲致良知,(这里的良知不是良心,可以理解为优良、良好的认知)把你内心正确、良好的认知和行为或者行动结合起来,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阐述知行合一的内涵?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阐述知行合一的内涵(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阐述知行合一的内涵

喜欢国学的人经常会看到这两组词语,但翻遍典籍,都有点云里雾里、似是而非的感觉,今天我们不管古人如何去解释,因为古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故作高深。我以自我见解来通俗的理解一下。通俗的讲法是格除物欲致良知,(这里的良知不是良心,可以理解为优良、良好的认知)。把你内心正确、良好的认知和行为或者行动结合起来。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有什么难度?心里知道然后就去做嘛。

但我们应该知道,知易行难。身处俗世中,欲求万端、盘根错节、孽念滋生,就如同一泓清澈见底的清泉,一眼看去,自然通透明了;但种种杂念掺合其中,浑浊不堪,你哪里还看得清,找的回真正的自己?找的到良好的认知?即便你有了一些想法,你也不敢确定这就是最好的,更不敢确定照此坚决实施后的后果。以至于瞻首顾尾,犹豫不决,煎熬不已。比如说,一个政治家要施行一项政策,他的立意是好的,为了让百姓生活更富足,但他会面对很多阻力:第一是既得利益者,不想求变,因为变化就是隐患,不变才能维持;第二可能就是受益者,既得利益者必然挑拨、煽动受益者,而受益者也无法确定这个政策是否真的会带来好处,毕竟未知的东西都让人恐惧;第三是执行者,执行过程错误理解,或者故意错误解释,或者借故中饱私囊,执行走样……如果这个政治家是一个俗人,他就会被眼前的这一团浑浊迷惑,顾及自我名誉、利益、情感而放弃。更有甚者,会对自己的政策产生怀疑而放弃。但倘若这个政治家是一个圣人,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他首先要知:一眼看到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眼前乱云飞渡其实只是插曲,对他不会造成无法承受的压力,他便会勇于担当,果断处置,坚决实施,最后达成自己的良好愿景。

我们在做企业的时候可以发现,有些管理者在做一个案子时,思路清晰、勇于任事,制定目标、策划方案、督导执行,办事坚决果断、冷静细致,似乎一切成竹在胸。什么难题到手就解决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另一种人,见人打哈哈,随时都想做好人,在上司面前说下属或同事,在同事或下属面前抱怨上司。接到任务,推诿扯皮,完成过程拖沓茫然,胸脯拍的山响,事情办得稀烂,而且这种人在职场还不在少数。

还有一种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整天殚精竭虑、愁眉苦脸,优柔寡断。为什么都是人,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为什么每个企业都想找到理想的人才,人才却那么难找?反而是第二、第三种人占了绝大多数?这就是知易行难。第一种人他能把知与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迅速贯彻下去。后两种人要么是知,但顾虑太多不敢行或不愿行;要么是不知,心中无数只能蛮干或者瞎干。

诸君都知道,战国时期各国都搞过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因为商君卫殃,他是一个深深理解法家学问的人,他深知以法治国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他在变法过程中有很多保守派(比如甘龙、杜挚等)在背后搞了很多阴谋诡计,秦孝公都力主调查惩处,但他坚决反对,他认为有违法家思想初衷,无论搞什么阴谋只要没有违法便不应该惩处,一旦触法就按法律规定处理,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以法治国。所以他一直忠实的按照法家思想、方略果断、铁腕的推行变法,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过程再复杂、再凶险全然不顾,眼睛只盯着变法成功后国富民强这个结果,最终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变法。为郝郝大秦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可以算是知行合一的早期杰出代表人物。

同样的,申不害也以霹雳手段在韩国变法为什么却失败了呢?原因在于他在推行法度的时候主张用术、过度用术,你自己都主张搞阴谋诡计,却要以法正别人,自然是难以服众的,所以最后失败。他的错误是知不够明确,行又有失偏颇。

说到知,韩非子可以算是法家学说活字典,但为何一生不得志?郁郁而终?那是因为他把法家学说研究的很透,却没有去行,知而不行,知有何用?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除了不断读书、扩大知识面,提升生命质量、世界认知度外,就是格物致知。每天静虑,革除内心的那些虚华的欲望,发现、存留良知。如果能够悟透生命的意义,人生一切妄念都毫无意义,一切物质的欲望都不过是在为自我设限,增添枷锁。一切的境遇都不值得逃避和恐惧。如果通过静虑,思想沉渣日少,看世界就会更加通透,就越接近本我,放弃自我,看到的、留下的就是良知,不为外物干扰,就能够正确行事,知而能行也。

最后以一首打油诗结尾,但愿能够对各位有所助益。

来时身本无寸缕,去也不带一丝还。生死原本无一物,何须烦恼得失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