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中学课外名著导读)

拈朵时光花,回味成长的芬芳

——《朝花夕拾》导读

文/涂丽君

七年级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中学课外名著导读)(1)

《朝花夕拾》,鲁迅作品。时人近来颇好史记笔风,试用之简介鲁迅:鲁迅者,浙江绍兴周氏一族也。名树人,字豫才。其颇擅文学,以“鲁迅”作笔名,取“愚鲁而迅行”之意尔。

附庸风雅结束,回归正题。关于鲁迅,中国少有不知者,他冷峻的肖像画,掷地有声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人过目不忘,入耳入心。鲁迅对中国的影响,论述者不少,这里只说说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在课桌上刻“早”,你,我,他,有几个中国孩子没做过?鲁迅未必是此课桌文化的鼻祖,但多数人是受他影响,却是一定的。中国人爱说阿Q精神,阿Q是谁?鲁迅作品中有生动的描述,一读便知。而今书店以“三味书屋”命名的不少,你到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买过书没?那是鲁迅启蒙私塾的名字,其中的“三味”,有很多有意思的解释,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鲁迅善于驾驭多种形式的写作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都有涉猎,其《狂人日记》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的大多数作品文风犀利、洞察敏锐,对人性的弱点、中国人的劣根性,毫不留情地剖析,简直让人无法直视,以至于最后有了“少不读鲁迅”的说法,但读完这本《朝花夕拾》,你是否开始对这种说法有了怀疑?

怀疑是正确的。每一位作家,其作品都具有多重性,因为作家作为人,本身即具有多面性,如果我们因为某一部或某几部作品,就对某一位作家的作品风格下定论,从此拒绝读他的书,我们必将错过许多美妙的图书!明智的选择或许是:有选择地读书,读适合自己的书;要想全面了解一位作家,就尽可能全面地阅读他的各种书——总有一本是“你的菜”。

这本《朝花夕拾》可以说正是严肃的鲁迅送给读者的一份有趣味的礼物,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一些经历和感悟。虽然隔着时空的距离,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常常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自己的影子,常常难免感叹“鲁迅和我们一样一样的啊”。我们和鲁迅生长在不一样的时代,具体的成长故事或许不同,但成长的滋味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鲁迅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为,很多不也是成长中的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吗?

鲁迅小时候也养宠物——隐鼠。把它当做传说中的“墨猴”来对待,并且因为听说隐鼠最后的消失是被猫吃了而仇猫,展开了一系列复仇行动。你有没有因为失去某样“至爱”做出过类似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

鲁迅小时候也喜欢过年。除夕辞岁之后,把从长辈处得来的红包放在枕边,盘算着第二天去买小鼓、刀枪、泥人等各种玩意儿,梦里也不能忘。每年大年初一,是否是你一年中少有的自觉早早起床的日子之一?

鲁迅小时候也爱看漫画。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幾米,没有《名侦探柯南》,没有《老夫子》,但那时候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有《花镜》《山海经》《尔雅音图》《点石斋丛画》《诗画舫》等。为着保姆阿长给他买了心仪已久的《山海经》,他甚至原谅了她对隐鼠的谋害,尽管那《山海经》刻印粗拙。

鲁迅小时候也喜欢赶热闹。伸着颈子等候迎神赛会,想去扮演其中的“犯人”;为去看五猖会起个大早,笑着跳着催工人快些搬东西。想一想每次春游前、集体看电影前的心情,你是否很想和鲁迅隔空握握手?

鲁迅小时候也淘气。为寻人形何首乌毁了百草园的泥墙,将砖头扔到邻居家,站在石井栏上往下跳;上学时趁老师不注意溜出去玩,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冬天一大早吃水缸里结的薄冰;看闲书《天演论》;把解剖图当美术创作……读到这儿,你是否忍不住对着封面上鲁迅的肖像会心一笑?

鲁迅小时候听过的故事,我们也听过。猫是老虎的师父,老鼠娶亲,二十四孝,如夏夜的星空、冬日的炉火,在记忆里闪闪烁烁。

鲁迅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我们也玩过。猜谜,描绣像,堆雪人,捕鸟,寻蝉蜕,伴着小伙伴的欢声笑语,大自然的花开叶落,在回望中独自热闹。

鲁迅也有成长的烦恼。长妈妈不允许他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他顽皮,要告诉母亲去;夏天睡觉被长妈妈挤得没余地翻身,热得无法可想;大年初一吃福橘的仪式总是让人大吃一惊。听完二十四孝,对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甚至因为郭巨埋儿的故事,怕听见父母愁穷,怕见白发祖母,担心自己成为被埋而没有一釜黄金出现的巧事。兴高采烈准备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要求背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虽然最终顺利过关,工人把他高高抱起祝贺他的成功,他自己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五猖会的热闹,因此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了。不明白家人为何要将自己送到全城最严厉的书塾读书,暗地里揣摩是不是因为自己太淘气……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过这种稚子的无奈、忧思与困惑?

鲁迅也有青春的遗憾。很爱自己的父亲,却在父亲久病不治时,因不懂世事听从衍太太的话,不停地唤父亲,让父亲辛苦而不觉,直至父亲咽气;这一声声呼唤,在记忆中,成为鲁迅对父亲最大的错处。很感念藤野先生对自己的教导,却在迫于现实的无奈离开仙台之后,从没有给藤野先生寄过一封信一张照片,最后,连苦心珍藏的有藤野先生精心批注的上课讲义也遗失了……世间本无完美事,人生总是多遗憾,我们所能做的,唯有珍惜,再珍惜。

在本书的小引中,鲁迅对书名略做了些说明,说他将《莽原》的原题《旧事重提》改成了现名《朝花夕拾》,这一改,诗意顿现,韵味悠长,让人不得不点32个赞。自然界的鲜花,朝开夕拾固然少了带露折枝的色香与趣味,有错过最佳时机之叹,但人生的很多故事,却会因为隔着时空的帘幕,平添许多当时不可见的韵致与芬芳,一如鲁迅这本自传性散文给读者的感受。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好与魅力,但身处其中之时,我们可能只感到奋斗的累,挣扎的苦,不被理解的痛……浑然不觉走过的人那充满艳羡的目光。多年以后,时光温柔地给这些过往镀上迷人的光彩,那光芒,又让人好想有个时光机,希望能借着它,回到当初,再看看曾经在一起的人,再经历一番当时的点点滴滴,苦痛累都无所谓了。但时光的脚步永远向前,蝴蝶效应也不是闹着玩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人生阶段,在经历时好好体会好好感受,笑对苦闷彷徨,把它当做岁月的馈赠;在经历过后,对成长中的孩子多些理解多些呵护,让他们知道——你并不孤单,我们陪着你,一起成长。

你的时光花,你收藏了吗?用日记、用微博、用微信,用照片、用声音、用视频、用漫画……那么多缤纷多彩的形式任你选择。遥想将来,东篱把酒,必然暗香弥漫,风光无限旖旎。

精彩摘选: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P2)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P2)

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P5)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P8)

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P9)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P28)

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P33)

P35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

我至今还确凿记得,在故乡时候,和“下等人”一同,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P35)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P37)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P39)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P40)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P40)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 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P55)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P55)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P58)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P59)

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孩子对父母撒娇可以看得有趣,若是成人,便未免有些不顺眼。(P74)

《玉历》式的思想是很粗浅的:“活无常”和“死有分”,合起来是人生的象征。人将死时,本只须死有分来到。因为他一到,这时候,也就可见“活无常”。 (P7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