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及感悟(1月书摘读后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作品集)

书摘及感悟(1月书摘读后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作品集)(1)

自从公司提供借阅书籍的服务后,我便开始偷懒不再买新书,而是每个星期去借阅一本来看。

有时候我会觉得,其实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应该是在图书馆,或者书店什么的,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并没有这样做。

我看书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在那些让自己产生共鸣的句子下面划线。但是当开始借阅书籍的时候我发现,我不能在书上写很不习惯,所以我决定找另外一个地方写下来。

04

岛上书店

Life of A.J.F

大多数人如果能给更多事情一个机会的话,他们的问题都能解决。

独自生活的难处,在于不管弄出什么样的烂摊子,都不得不自己清理。不,独自生活的真正难处在于没人在乎你是否心烦意乱。

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有些人注定不会永远留在你的生命中。

一开始他觉得这是快乐,而后才知道这就是爱。一旦一个人在乎一件事,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事。

坏人的下场是罪有应得,但是坏人也真的不想孤独一人。

他不相信有什么“命中唯一”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没有谁那么特别。

生活中的每一桩糟糕事,几乎都是时机不当的结果,每件好事,都是时机恰到好处的结果。

人这一生就是一部运动员回忆录,你努力训练,取得成功,但是到最后你的身体不行了,一切就结束了。

你说那种话是为了显得聪明,但是说真的,你只是在让别人感觉自己蠢。

没有人回漫无目的地旅行,那些迷路的人只是希望迷路。

好的婚姻,至少有一部分是阴谋。

好人难寻。

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

能怪她吗?她的童年都是在看书和想象顾客们的生活中度过的,有时是为没有生命的物品想象它们的生活。这种童年不算孤独,然而她很多亲密朋友多少有点不够真实。

父亲跟我握手的那天,我知道我是一名作家。

有个问题我考虑了很多,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写我们不喜欢、讨厌、承认有缺点的事物要比写我们喜爱的事物容易得多,然而我还是无法讲出原因何在。

一个人无法自成孤岛,要么至少,一个人无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岛。

我们读书而直到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我们会成为我们所爱的那样,是爱成就了我们。

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

03

活着

To Live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是封闭起来的,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

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两个人看来看去,都看了几十年了,像是还没看够。

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者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

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

动荡和苦难的一生,也是平静和快乐的一生。

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国家,经历着不同的时代,属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嗜好,然而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

所有的不同都无法抵挡一个基本的共同之处:人的共同之处,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

从作品里读到我自己。

作家的生活可能就是如此,在现实和虚构之间来来去去,有时候现实会被虚构,有时候虚构突然成了现实。

写作和人生其实一模一样,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迷路者,我们都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寻找方向,也许我们是对的,也许我们错了,或者有时候对了,有时候错了。在中国人所说的盖棺论定之前,在古罗马人所说的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时间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可能是二十多年写作给予我的酬谢。

02

月亮与六便士

The moon & Sixpence

他以漫长的一生证明他的偶像王尔德的一句话是对的: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作者应该从写作本身,从思想的宣泄中获得快乐;至于其他,都不必介意,一本书或成功或失败,或赞誉或诋毁,他都应该淡然一笑。

奥斯卡·王尔德: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

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的荒谬和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

什么是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没有人能真正告诉你,需要你自己满怀勇气,像小说主人公那样抛弃一切,用整个灵魂去探索。在这个以物质为上帝的时代,用浅薄的幸福、成功来量死你的世界,你该怎样过完你的人生?人生如梦,你是希望枕着月亮还是六便士?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做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我说的伟大,和时来运转的政治家或平步青云的军人无关;这种人的“伟大“源于他们的地位,而非自身的品质;形势一旦改变,这些人就微不足道了。

“为什么漂亮的女人总是嫁给无趣的男人?”

“因为有脑子的男人不娶漂亮的女人。”

同情心,这是一种迷人的资质,但常常被拥有它的人滥用了;他们一看到朋友有什么不幸,就施展自己全部的灵巧,猛扑到他们身上来。同情心应该像一口油井;惯爱表现同情的人却让它喷涌而出,反而让不幸的人受不了。

一个人,你可以欣赏他的品性,却不必和他在一起。

这一定是世间无数对夫妻的写照。这种生活模式给出的是天伦之美。它让人联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溪,蜿蜒流过青青的牧场,被浓郁遮蔽,最后汇入苍茫大海;但是,大海如此平静,始终沉默,不动声色,你会突然心生烦恼,感到莫名的不安。

有些人看起来虚幻,因为他们是社会有机体中的成员,他们生活在其中,并且依赖它而生活。他们犹如人体的细胞,必不可少,但是,只要他们健康活着,就会被吞噬进一个巨大的整体。

他人的意见,对女人的生活,关系如此重大。我认为这种态度,会在她们深切的情感上,投下不真诚的阴影。

我那时还不懂得,人性有多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虚伪,高尚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

当罪人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劝导的人又能如何?在这一点上,我没有经验,因为,换我自己做了错事,总是矢口否认。

凡人一举一动,必是社会准则。

这就像不用镜子,却想照出自己一样。我认为,良心,是心灵的守门人,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然制定了一套规矩礼仪。它是我们心中的警察,它就在那儿,监视着我们,不能违反。它是自我中心的间谍。人们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欲望如此强烈,害怕别人指责自己的恐惧如此强烈,结果适得其反,引狼入室。

一旦这个人有了半点儿脱离集体的想法,马上就会受到它的斥责。它逼迫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它把每个人,牢牢系于整体之上。而人,总会说服自己,相信某种集体利益于个人,结果沦为这个主子的奴隶。

痛苦使人高贵,这不对,让人行动高尚的,有时是自满得意;而痛苦,往往使人变得心胸狭窄,充满仇恨。

爱情中如果考虑自尊,只能说明你更爱自己。

人们随随便便谈论美,却不知美为何物,这个词已被用滥了,失去了它原有的力量;所有的鸡零狗碎都以美为名,使美本身的含义荡然无存。一件衣服、一只狗、一篇布道辞,都很美,但当人们和真正的美相遇,反而辨认不出。

美对他来说,就像信徒心中的上帝,当他真的看见了,却感到害怕。

男人的灵魂在天际游荡,女人却想将它囚禁在自己的账本里。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只让你看到他多希望别人接受的一切,你只能凭他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对他有所了解。有时候,人们带着完美的假面,久而久之,真会弄假成真。但是,在他写的书、画的画里,他会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如果他装腔作势,只能暴露自己的空虚。滥竽充数,最终会被发现。冒充个性,无法掩饰平庸的头脑。对于目光敏锐的观察者来说,哪怕是一个人最漫不经心的创作,也会泄露他灵魂深处的秘密。

作家更关心知悉人性,而非判断人性。

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磨得很细。

呈现在你面前的,是赤裸裸的人类原始本性,你感觉害怕,因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圣经》上的一句话: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有些人,并未生在他们的理想之所。机缘将他们偶然抛入某种环境,他们却始终对心中的故土满怀乡愁;这故乡在哪里,他们并不知道。在他们的出生地,他们是异乡人,从童年时代就熟悉的林荫小巷,或者曾经玩耍过的拥挤街道,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驿站。他们仿佛身处异地,举目无亲,孤身一人。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才让他们远走他乡,去寻找属于他们的永恒居所。或许,某种根深蒂固的返祖现象,让这些游子再次回到他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已离开的土地。

01

撒哈拉的故事

The story in Sahara

人,多几种生活的经验总是可贵的事。

别人如何分析我,跟我本身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坏胚子就如我们中国人讲的“龙”一样可大可小,可隐可观,你是捉不住他们,也关不住他们的。

别人指定的东西,我就不爱去看它。

对撒哈拉威人来说,迈向文明唯一的象征就是坐在自己驾驶的汽车里。至于人臭不臭,是无关紧要的。

反正夫妇生活总是在吃饭,其他时间便是去忙着赚吃饭的钱。

我知道他们的好意里有怜悯我的成分。我就骄傲地拒绝掉,那一阵,我像个受伤的野兽一样,一点小小的事情都会触怒我,甚而软弱得痛苦。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我低头不语,沉默是女人最大的美德。

我常常分析自己。人,生下来被分到的阶级是很难再摆脱的。我的家,对撒哈拉威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必要的。而我,我脱不开这个枷锁,要使周围的环境复杂得跟从前一样。

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证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

你,我,都是一样的。

结婚,小半是为荷西痴情,大半仍是为了父母,至于我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结果,还是收了,至今没有想通当时如何下的决心。结了婚,父母喜得又哭又笑,总算放下一桩天大的心事。他们放心,我就得给日子好好地过下去。

每夜你上床时,一定要觉得今天可真活了个够,那么你的一生都不会有遗憾。

在文明的社会里,因为太复杂了,我不会觉得其他的人和事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在这片狂风终年吹拂着的贫瘠的土地上,不要说是人,能看见一根草,一滴晨曦下的露水,它们都会触动我的心灵,怎么可能在这样寂寞的天空下见到蹒跚独行的老人而视若无睹呢?

我在这条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就跟每一个在街上走着的人举目所见的一样普通,说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也不值得记载下来,但是,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淡地吹散、漠然地忘记呢?

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

沙是一样的沙,天是一样的天,龙卷风是一样的龙卷风,在与世隔绝的世界的尽头,在这原始得一如洪荒的地方,联合国,海牙国际法庭,民族自治这些陌生的名词,在许多真正生活在此地的人身上,都只如青烟似的淡薄而不真实罢了。

这儿有什么吸引我?天亮地阔,烈日,风暴,孤寂的生活有欢喜,有悲伤,连这些无知的人,我对他们一样又爱又恨,混淆不清,唉!我自己也搞不清楚。

生活突然的忙碌热闹,使我精神上兴奋而紧张。体力上透支再透支,而内心的宁静却已因为这些感人的真情流露起了很大的波澜。

过去长久的沙漠生活,已使我成了一个极度享受孤单的悠闲乡下人,而今赶场似的吃饭和约会,对我来说,就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昏头转向,意乱情迷。

如果我突然停顿了,那只表示我在培养自己、沉淀自己,在告诉自己:写,是重要,而有时搁笔不写,却是更重要。

其实,认真下决心写故事,还是结了婚以后的事,没想到,这么耐不住久坐的人,还居然一直写了下去。

小时候看童话故事,结尾总是千篇一律——公主和王子结了婚,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童话不会骗小孩子,结过婚的人,都是没有后来如何如何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都没有后来的故事。我一直怕结婚,实是多少受了童话的影响。

父亲母亲一生吃尽我的苦头,来信千叮咛万嘱咐,总是再三地开导,要知足,要平凡,要感恩,要知情。结了婚的人,不可再任性强求。

就因为父母不断的鼓励,一个灰姑娘,结了婚,扔有了后来的故事。

好不容易,安定了下来,接过了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对荷西的责任,写下了几本书,心情踏踏实实,不再去想人生最终的目的。

也是这份尘缘,支持了我写下去的力量。孩子在父母眼中胜于自己的生命,父母在孩子的心里,到头来,终也成了爱的负担,过去对他们的伤害,无法补偿,今后的路,总会走得平安踏实,不会再叫他们操心了。

写不写书,并不能证明什么,毕竟保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一生有苦有乐,人生实在是奇妙而又痛苦的,我并不能说我十分地爱荷西,但是跟了这样的人,应该是没有抱怨了。

大凡一个“缘”字,天地上下亲疏爱憎都脱不了这个字,也就是圣经上所说的“万物都有时”,所以强求生死聚散都是愚人的事,我原无很急,现在放下了,顺其自然吧。

书摘及感悟(1月书摘读后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作品集)(2)

这四本书,乍看不同,其实在读完以后我觉得是有相似的。三毛写她和荷西的撒哈拉生活、毛姆从别人的故事里折射自己的经历、余华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娓娓道来福贵的一生,亦或是A.J.F中年以后的命运轨迹。无论是哪一本书,说的都是“平凡人的生活”、“爱与被爱”、“付出和接受”以及成为一个作家必经的过程。

我想,之所以我喜欢这一类叙事形的小说,一半是源自从小的阅读习惯,一半则建立在年岁见长稍有经历的缘故;我也喜于用这一类的笔触来写下属于自己的作品。

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小说。最后的最后,我们都会有一部属于自己的人生作品集。

故事|阅读|教育|电影|心理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