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正月十五蒸灯用料(正月十五蒸面灯)

春节刚过,年味正浓,漫步在披着节日盛装的小城。街道两旁树上挂满了形状各异的灯笼,五颜六色、流光溢彩;节日的彩灯更是争奇斗艳,花树银花;吸引着来往游人的驻足观看,仿佛置身于灯的海洋,让人流连忘返……而我的思绪却回到儿时记忆中的元宵节。

威海正月十五蒸灯用料(正月十五蒸面灯)(1)

我的家乡在鲁西平原农村,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有蒸面灯的习俗。

小时候,正月十五这天母亲特别忙碌,一大早起来就在厨房里忙活开了。母亲系着围裙,先是从面缸里将白面或豆面挖上七八碗,倒在盆里用刚烧开的水和着搅拌,撒上白糖,一股喷香微甜的香气就飘逸而出,满溢厨房。接着母亲不停的用手指捏揉试面,直至软硬合适。待面稍凉后,母亲站在案板前,神情专注地捏一个个小巧玲珑、寓意深刻、形态各异的面灯了。母亲做灯很讲究,通常做两种灯:龙灯和月份灯。龙灯是必须要做的,因为龙掌管着一年风调雨顺。先将和好的面在案板上滚成圆长条,用剪刀在上面剪出整齐均匀的面刺当作龙鳞和龙角,用高粱粒做龙眼,粉条做龙须,龙的口中放一枚硬币,象征着财源滚滚来…最后把长龙盘起来,中间放一盏精致的面碗,一条栩栩如生的龙灯就做成了。当然做的最多的还是面灯,面灯又叫月份灯、棉花灯;用火柴棒或草杆缠上一点棉花插在灯碗里做捻子,往碗里倒上些豆油,点上火,面灯就亮了起来。这种灯一般要做十二个,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如果是闰年,就多做一盏。每盏灯的边沿都要捏上精致的褶子,正月捏一个褶,二月捏两个褶…依次类推,直至捏完十二个。十二个褶角整整齐齐均匀分布在灯沿一周,如同一朵正在盛开的花瓣。除此之外,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捏上些各式各样造型夸张的属相灯和动物灯。那些鼓嘴的小鱼,萌萌的小狗,憨相的小猪,千姿百态、形象逼真,煞是可爱。

待各式各样的灯捏好后,便上锅蒸好出笼。母亲一边驱散还在翻腾的热气,一边仔细分辨着哪盏灯有水,然后再查一查捏上去的褶,几个褶就是几月,就预示着这个月雨水充足。哪盏灯里水少或者无水,就预示着哪个月水少或干旱。母亲说,每次蒸出的面灯都是很准的。我想:这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多少流露出对能有个风调雨顺好年成的美好愿望吧。

天黑以后,家家户户开始点灯了。母亲领着我们从堂屋到偏房,每间屋子都要点亮放一盏。大门槛、灶台、水缸(放在瓢里)和粮囤一一放置,就连鸡舍、猪圈和牛棚都要放上一盏。于是整个院子都被跳跃着的灯光笼照着,预示着新的一年日子亮亮堂堂、红红火火!做完这些,母亲就会把我们拉到她面前,用面灯照一照我们的五官,口中念念有词:“照照眼,不害眼,照照墙,百虫忙。”于是大家争先恐后的让灯光照着自己,都希望自己能让灯光照的“百毒不侵”。所有仪式结束后,小伙伴们端着面灯,不约而同的跑出家门。相互比较着,叫喊着、奔跑着,直至灯里的油熬干了,灯的内壁都变成了焦黄色,人也饿坏了,面灯也变成了可口的点心。但是放在粮囤里的龙灯必须要等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能吃,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富足平安。

参军入伍后,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过元宵节了。经历过数十个烟花飞泻的正月十五,欣赏过很多流光溢彩的元宵灯节…但每年一到正月十五,首先想起来的,还是少小时母亲做的面灯。我知道我这辈子无论走多远,母亲的面灯一直在我心里燃烧,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也照亮了我的一生。(作者: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张成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