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梦蝶想表达什么思想(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周约生活于东周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其撰写的名篇《逍遥游》与《齐物论》,一直流传至今并备受世人所推崇。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不仅与“道圣”老子并称为“老庄”。
而且还因其对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被后人誉为最忠实的老子思想信徒。庄周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此时正处于周烈王七年。据史料记载庄周别名庄子,其祖上可以追溯到宋国,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
作为名副其实的贵族阶层思想家,庄子的道家思想却并未因此而受到局限。他是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的人。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之下,他认为作为一国之君,对“内”应该具备圣人的才德,而对“外”则应该施行王道。
其实“内圣外王”思想也十分适合普通人,即使自己并不是国君或拥有权利之人,但也可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成为一个“圣人”。这其实就是庄子道家思想本源的真实体现。即“道我合一”、“返璞归真”。
笔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庄子的哲学思想与唯物主义精神,其实都源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作为老子思想和道家学派的忠实信徒,庄子几乎穷尽一生的时间,为老子的哲学思维和思想主张而辨明。
这说明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具有唯物主义精神的哲学思维,其实都源于老子对道家学派的主张。但庄子也并不是一味的,盲从于老子的所有思想。实际上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理解,融入了道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这一点可以从庄子所创作的《庄子》一说中得到证实。笔者认为如果从客观角度去分析,庄子时期的道家学派和道家思想,其实是经过他本人再创造之后的结果。而这种再创造其实也具有一定传奇性。
庄周梦蝶之后的人生体悟和道家思想
1.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传奇经历
在先秦时期诞生的诸子百家中,唯有道家学派最具传奇色彩。道家创始人老子在创作完《道德经》之后,就骑着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据说老子后来落脚于临洮,但在这之后就化作神仙飘然而去。大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气势。
实际上这个传说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函谷关守吏尹喜。由于其平日里喜好道学,所以拥有观测星象的能力。 在老子来函谷关之前,他通过“望气”得知,一股紫气从东方飘逸而来。这其实就是“紫气东来”的传说。
老子来到函谷关后见到了崇尚道学的尹喜,遂为其著述《道德经》。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道”、“德”二经合而为一,就可以了解天地变化和处世之方。
2.“庄周梦蝶”后的“道我合一”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创作过一首名为《锦瑟》的古诗。在这首诗歌中就曾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实际上这句古诗中蕴含了一个典故即“庄周梦蝶”。而这个典故就与道家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庄子有直接关系。
“庄周梦蝶”被记录于《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段记载和“庄周梦蝶”典故完全吻合,说明庄子的个人经历也十分传奇。
这其实也为道家学派以及道教,出现、形成和发展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只不过一个是创始人另一个是传承人。但是这两位古代道家圣贤,却都有比较传奇的人生经历,这说明道家思想本身就具有一定“玄学”色彩。
“庄周梦蝶”典故的大概意思,是说庄子在某一天顿感疲困,于是在迷迷糊糊中睡去。进入梦境的庄子变成了一只,生出双翼、身披彩霞的蝴蝶。在空中飘飘荡荡、自由飞翔。此时的庄子已经完全忘记了自我,即使在他仓皇间醒来之后也依然心存疑惑。
3.庄子入梦后的物化人生和哲学思维
此时庄子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之中,他始终也无法想明白,梦境中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肯定是有分别的,但是在梦中二者又能合而为一。这其实就是庄子道家思想中的“道”、“我”合一。
在此之后庄子仿佛突然顿悟,并且将其沿袭于老子的道家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之后,将“贵生”、“为我”,转化为“达生”、“忘我”,这其实庄子思想中“物、我交合与变化”的核心所在。
记载于《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典故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是却为加深了道家思想的传奇性,同时也道出了庄子道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庄子道家思想既是老子道家思想的延伸和精细化,而且也是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悟道过程。
作为战国中期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将其思想中比较高深的“哲学命题”,通过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典故表现出来。这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道家思想和主张,同时也可以让道家思想,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推广和认同。
4.“庄周梦蝶”中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
“庄周梦蝶”典故运用传奇手法,以及极具浪漫色彩的想象力,将庄子带入梦境之中。然后通过对庄周在梦中变化为蝴蝶,以及在梦醒之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传奇经历。实际上就是想通过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告诉大家人不可能将梦境与现实隔离,同时也无法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的观点。这其实也是在反复强调,庄子道家思想中的“道”,即“无限”、“无所不在”的特点。同时也再一次重申了“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的道家真谛。
虽然“庄周梦蝶”典故文字量比较少,但是却彰显了了庄子道家哲学的精髓。因为这则短小的古诗不仅蕴含了人生哲学,同时也表达了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意境。人类在宇宙中如此渺小,所以庄子才会在其经典著作中,劝诫大家“有即无,无即有”。
“隐者”庄子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道”
1.出身贵族的道家学派代表人
庄子作为战国时期的贵族,以他的贵族身份和过人才学,完全可以在政治中有所作为。但是他却“不应楚威王之聘”,甘心做一个宋国地方小吏,这也是后人称其为“漆园傲吏”的原因所在。后来庄子辞官而去,或许是小野隐于野但世人皆不知其所踪。
笔者认为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基本上可以归纳总结为,人在宇宙之中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要想成为“内圣”或“外王”之人,就应该遵从天道并效法自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以一己之力与自然抗争,否则不仅徒劳无功而且还会自取灭亡。
这其实也是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中,一个较为宽泛的辩证思维。因为庄子并没有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做,只是提出了要遵“道”并效法自然。这其实与他“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思想息息相关。
2.《庄子》一书中的道家哲学思想
他在《庄子》一书中写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大概意思就是所谓的“道”,既没有依托也没有规律,只能够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才能悟“道”。
实际上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天”即宇宙代表自然万物,而“人”则是指“人为”因素,或者说是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从这个方面来看其实,庄子最终想表达的就是,当人过多的参与到自然中去,就会对自然政治本身产生很大危害。
只有“顺从天道”摒弃“人为”, 才能真正达到与天地相通的“德”行。事实上,庄子的这种哲学思想,即使是在当时社会也十分另类。因为在老子的哲学思维中,虽然也提倡“无为而治”,但是却并没有否定人的价值和作用。
但是庄子却将人性提升到了一定高度,他认为只有将人性中的“伪”去除,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但是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伪”, 即使是圣人在特定情景之下也会出现“伪”。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庄子的道家思想依然具有局限性。
但如果从另外一个方面,去分析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其所具有的朴素辩证主义思维,就可以发现实际上庄子的本意,绝对有“去伪存真”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必须建立在,没有政治、礼乐或宗教的教化之下才能实现。
同时庄子还对“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提出了反对意见。实际上就是说将有限的生命,全部都用来学习其实也是一件有害的事情。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学习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这种做法也是庄子思想中不能被允许的地方。
结 语
笔者认为庄子作为战国中期,促使道家学派中兴的圣人。他的道家思想与哲学思维,其实与其个人经历以及社会现实等,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影响都有很大关系。他的道学思想虽然承继于老子,但是却通过个人的领悟,再一次创新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和主张。
记载于《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虽然看起来神乎其神,而且也运用了比较玄妙的描写手法。但是这则典故中所蕴涵的道家主张,以及庄子个人对道家哲学思想的领悟,其实都为后世思想流派提供了借鉴。
实际上庄子的道家思想,既是老子道家学派主张的延伸和升华,同时也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一次飞跃。他所主张的“道我合一”,以及“物我合一”等思想,实际上就是强调了道家的核心本源,即“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参考文献】
孔令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庄子思想》
王兴华《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程宜山《关于庄子哲学思想的看法》
宋辉,宋晓璐《漫谈庄子哲学思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