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八佾篇(论语第三篇八佾)

孔子论语八佾篇(论语第三篇八佾)(1)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翻译】

【杨伯峻】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李泽厚】子贡想免掉每月初一祭祀要宰杀的羊。孔子说:“你爱惜那羊,我爱惜那礼。”

【钱 穆】于贡欲把每月在庙告朔所宰的那头腥羊也去了。先生说:“赐呀!你爱惜那一羊我爱惜那一礼呀。”

【夜辰心得】

阅读《论语》,一个很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对比孔夫子与弟子的言行,我们会撞见一个成语——天外有天。本来觉得弟子的境界很高了,夫子不动声色的一句话,却让我们又见一重天。比如,子贡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夫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而无谄”与“贫而乐”一对比,境界差几重。

这章,还是子贡。他想办点好事实事,把祭祀用活羊的礼制给废除掉。

“告朔”,每月第一天为朔,十五为望,月末为晦。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诸侯颁布来年的朔政,有些像现代的年年工作规划,规定历法、每月工作等。诸侯接受朔政后,藏于祖庙。每逢初一,天子和诸侯分别向天地祖宗汇报工作,天子祭祀用牛,诸侯用羊。这种规定,像现在的月工作报告制度,估计古时没有视频会议系统,巡视巡查也不方便,只能用这种仪式,求诸于神鬼和祖宗的监督和震慑。

为什么子贡想废除掉这个礼制?因为周朝末年,“告朔”名存实亡,诸侯早已不当回事,每次人也不去,只是杀只羊完事。子贡觉得,礼的实质都没了,光走个形式有啥用,还白白害个羊牺牲。

从现代管理角度看,子贡的观点很务实,起码是实事求是的,估计开会投票,也会赢得绝大多数人的赞同,代表了一定的民意。

圣人的思维总是与众不同。孔夫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他提出了反对意见,说“赐,你爱的是羊,我爱的是礼啊!”孔夫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他看到“告朔”这种礼制的大厦已然倾塌,仅留下一些断壁残垣,如果连这点遗迹也铲除了,那真是啥也不剩了。

这里,孔夫子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孔夫子认为,杀一只羊,起码“告朔”的形式还在,只要形式在,后人还可能追根溯源的还原“告朔”之礼。当然,“告朔”的根本在于使天子和诸侯敬畏权力、敬畏本职、各司其职、政令畅通,这样才能天下太平。礼的形式是太庙祭羊,实质是忠君尽职。与时俱进地看,现在人们不用杀羊祭祀,可是企业年会、军事动员、月报告工作、年终总结、述职述廉,这些都可以看成“告朔”的衍变再生。从这点看,古代的礼包含了先进的国家治理理念。孔夫子在乎的正是“告朔”背后这种理念的传承。

这段时间阅读冯骥才的《让心灵自由》,通过读他的书,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以及目前流失的严重,古城镇的拆毁,古村落的消失,非物质遗产文化的消亡,令人惋惜,正因为不懂得守护,北京成了一座现代城,一线城市也成了千篇一律的大城市,而且这种行为正在向农村扩散。冯骥才致力于对56个民族的建筑、手工艺、民俗、民间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地毯式文化普查和整理保护工作,让人肃然起敬,那些小时候见到的门神、剪纸、舞蹈,现在想来,那才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也许冯骥才所做的,正是孔夫子所讲的“我爱其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