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生平介绍(高适燕歌行书写了一场惨烈战争的全过程)
高适是唐朝时期的大臣,著名的边塞诗人。30岁时,他北游燕赵,先后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和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写了多首描写边关的诗作。35岁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燕歌行》。直到45岁时他才考中进士,后来又投靠著名的河西节度使、名将哥舒翰,担任掌书记,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因为他多次深入军旅,进而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
高适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一直为后人所赞颂和称道。下面这首《燕歌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高适画像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直译:
沙场征战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之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回应他。
汉家边境狼烟起自东北尘土飞扬,汉家将军辞别家人去破边城残贼。
男儿本就看重横刀立马天下无敌,天子又非常赏识并给予厚赐待遇。
锣声响彻重鼓齐鸣威震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于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已照到我狼山。
山川萧条荒芜满目凄凉已至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中夹风雨。
战士军阵前拼斗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依然在营帐中唱歌和跳舞!
已是深秋大漠塞外百草已尽枯竭,孤城在落日映照中战卒越来越少。
身受皇家深恩常思考报国轻敌寇,边塞之地已尽力尚未破匈奴围困。
穿铁甲守边疆辛勤奋战早已长久,妻子珠泪垂挂双目离别独自啼哭。
少妇孤单居住于城南相思欲断肠,远征军人驻守蓟北凭空望常回首。
边境飘渺遥远怎可轻易往来奔赴,绝远的苍茫之地更是人间何处有。
杀气早中晚三时腾起阵前似云烟,一夜寒风里声声如泣更声传耳鼓。
互看白刃纷飞乱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着功勋?
你没见拼杀在沙场有多惨烈辛苦,至今我们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赏析:
出征
这首《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写于738年。虽然用的是乐府诗,却是因时事而作的。《燕歌行》写的是边塞将士生活。据说,这是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但是,全诗写的都是军营将士的生活场景。
前四联:写的是出征地点和经过。战争地点是在东北方,“汉家”是唐朝军队的自称。男儿本就应出征报国,朝廷又给了丰厚的嘉奖和赏赐。战鼓齐鸣震天响从山海关出发,旌旗猎猎行进于碣石山间。只见校尉飞马疾奔瀚海大漠之间,告知匈奴单于打猎的火光已经照到我国的狼山一带。
第五至第八联:写战争过程。战场上满目萧条荒凉,胡人骑兵威力之大兵器中夹着风雨。接着是士兵与将军的鲜明对照:士兵们与敌人拼死搏斗死伤过半,将军们却在帐中看美人翩翩起舞。深秋的大漠百草皆枯,落日映照中的孤城士卒越来越少。于是,深受皇恩的将军们轻敌了,导致这场战争虽经努力却没破匈奴围困。
第九至第十四联:写军人和妻子之间的思念,战争的残酷。如此长久而艰苦的战争,除了导致战士们苦逼不堪,也让远方的妻子儿女和家人思念不已。妻子的孤寂和垂泪,战士们遥望家乡思念不已。边境的遥远苍茫让人望而却步,大漠的荒凉绝境真不是人所生存的地方。每天早中晚三次拼杀阵前烟尘腾起,秋夜寒风中更鼓声声如泣如诉。
末尾两联:四句归纳全篇,悲壮无比,令人感慨无穷。最后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壮烈精神,怎么可能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看到沙场上如此惨烈的现状,不由得想起汉朝那位百战将军李广。
征途
总之,全诗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这首长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对比,对偶,比喻、夸张、反问、用典等等,充分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全诗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