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义和假借是一个意思吗(假借是个什么东西)
回顾自己的过去的文言文学习,我发现假借是一个常常令我感到困惑的概念。为什么古时候的人都喜欢写“错别字”,好端端地将一个字写作另一个字呢?好好写字不好吗?
来自SAK的苦恼
一个令人迷惑的典型例子是《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一般老师会告诉我们“说”通“悦”,表示高兴、愉快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1]但是什么叫“说”通“悦”,为什么它们两个可以相通,却没有更详细的解释。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看什么叫假借。在文字研究地位上很高的字典——《说文解字》是这么说的:“假借者,本无其字,因声托事,令长是也。”[2]意思就是说,假借,就是当想表达一个词,但是没有相对应的字的时候,借用一个读音相同的字来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比如令和长。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以字本身为对象的字典。它保留了很多古文字字形和字义。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这么说还是有点模糊。没关系,我们再来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上网时,我们经常会用“萝莉”这个词来形容可爱的小女孩。然而有些朋友可能并不清楚,“萝莉”这个词起源于小说《Lolita》(《洛丽塔》)。后来在日本loli被用来指称幼女本身。我们受到日本的影响,把可爱的小女孩叫loli,而为了方便书写和发音,就用音译的方法,把它翻译为“萝莉”[3]。
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假借字产生的过程:我们先有了loli这个词,但是在汉字中没有相对应的字、词可以表示,所以我们就把和这个词读音相近的两个字“萝”“莉”借过来表示它。可以说,“loli”“萝莉”和“说”通“悦”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萝莉”是现代产生的,而“说”通“悦”是古代常用的。
那么有人不禁要问了,你怎么知道哪个是假借,哪个不是呢?这个问题让我请出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来跟大家谈谈吧。
王引之,清代著名学者,精通小学(相当于古代汉语)。他和他的父亲王念孙一起被后人称为“高邮二王”。
王引之:谢邀。对假借辨认的问题,我在《经义述闻》这本书中总结了一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首先,原本要用的字(我们就称它为“本字”吧)和假借字虽然读音相近,但是它们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一个字是假借字的时候,放在句子里,你读不懂它。比如之前提到的“不亦说乎”,翻译成“不也说话吗”,这就没办法理解啦。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到这个“说”字可能是个通假字。那么和它对应的本字是什么呢?
刚刚我们说到,假借字和它的本字是读音相近或相同的两个字,所以我们可以用古代的读音来找和它读音相近、相同的字。“悦”字就这样被找出来了。
把“悦”字放到原来的句子里,“不亦悦乎”,好像很恰当。再来看看其它的句子“燕相国受书而说之(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件很高兴)”里,“说”通“悦”,“说怿女美(喜爱你的美丽)”里,“说”也通“悦”。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有用“说”表示“悦”的状况。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在《论语》中,“不亦说乎”中的“说”应该是一个假借字,它的本字是“悦”。
OK,谢谢王引之先生的精彩回答。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辨认假借字的套路:①这个字放在句子当中是不是有点“意外”,没有办法理解;②有没有和这个字的古代读音相近的其它字可以替换,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③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类似例子可以作为证据,说明这样的假借用法古时候确实存在。
通过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假借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了。那我们下次文章————
“等等,SAK!我们老师不管这个叫假借,而是管它叫通假!你是不是搞错啦!”
嘻嘻,其实我没有搞错哦~不过通假和假借也确实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我先卖个关子,我们下篇文章再好好讨论一下吧。
[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页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16页
[3] 王大阔:《日本ACG亚文化流行语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5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