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大传统技艺(白雀抬阁的前世今生)

在重大节庆日举行的大型群众踩街活动的行列中,人们往往能看到龙灯队舞动长达数十米的巨龙在起伏翻滚,气势磅礴;也能看到活泼可爱的双人大狮和单人小狮在前面彩球的挥舞下跳跃腾挪,活力非凡这龙腾狮跃的热闹而又壮观的动态场景,让人们看得群情激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浙江十大传统技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浙江十大传统技艺(白雀抬阁的前世今生)

浙江十大传统技艺

在重大节庆日举行的大型群众踩街活动的行列中,人们往往能看到龙灯队舞动长达数十米的巨龙在起伏翻滚,气势磅礴;也能看到活泼可爱的双人大狮和单人小狮在前面彩球的挥舞下跳跃腾挪,活力非凡。这龙腾狮跃的热闹而又壮观的动态场景,让人们看得群情激奋。

  喧天震响、激烈昂扬的锣鼓声随着龙腾狮跃渐行渐去,一支身穿明黄色绸缎服装的抬阁队由远而近,只见壮汉们用厚实的肩膀抬着一座抬阁,抬阁上方有两个七八岁的男女孩童穿着异彩纷呈的戏装悬在上空,扮演着孙悟空棒打白骨精,他俩时而舞剑弄棒一招一式地作对打状,时而各自旋转着身子摆个造型向观众致意。伴奏的锣鼓声虽然没有先前那般喧天震响、激烈昂扬,并且相对于龙腾狮跃的动态场景也显得宁静了许多,然而,半空中那两个粉脸明眸、稚气可爱的孩童在举手抬足间流露出来的鲜灵生动的神态,却引发了人群中的阵阵喝彩声,尤其是那些小观众,更是羡慕地紧紧跟随抬阁队欢呼雀跃着。

  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白雀抬阁的精彩表演。

抬阁,有的地方也叫台阁或者是台角——意即“戏台一角”,因需人抬着行走,故称“抬阁”。

  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白雀抬阁》,起源于民间庙会。庙会是流行在农村民间比较广泛的一种集会形式,它不同于一般以商贸为主要内容的集市,而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是具有比较浓烈的宗教色彩,并以群众娱乐为主的集会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人们往往是首先敬奉香火顶礼膜拜祭祀佛(或道、或儒)和民间吉祥神,祈福禳灾、求子嗣、祛病痛、求吉祥平安,然后就是以群众娱乐为主的民间文化活动。

  很久以前,白雀在每年庙会时,盛行高跷,那是人们把挑选出来的孩童,绑在高跷上展现各种老百姓熟悉的神话和戏剧人物,这些人物或是摆着一个姿态,或是做着一些动作,手中也可以执着一件道具,武的就拿些刀枪棍棒之类,文的就拿羽扇绢帕之类。一副高跷,只能站立一个人,而且面部表情也比较呆板。

  《白雀抬阁》的先人,从高跷表演中受到启发,他们希望高跷的形式和内容能更丰富一些,也更好看一些,于是就根据表演需要,把两个以上的孩童集中在同一个表演器械上,并且不再是由表演者自己踩着高跷行走,而是改为由人们抬着行进,这就是抬阁。表演者用钢筋固定、支撑在抬阁上面,这样表演者不用留意踩高跷行走时为避免摔跤而分散注意力,就能把精力集中在表情和动作造型上。表演各种饰演的人物,可以耍枪弄棒舞剑,也可以作些简单的翻滚旋转,还可以演示一些特定的场景,最常见的就是两个人作些对打厮杀的动作。这样,既丰富了表演内容,更增加了惊险性、可看性。

  清末民初的时候,当地还有水抬阁,就是用同样的办法,只是抬阁不是由壮汉用肩膀抬着在陆地上行走,而是把抬阁安置在船上进行表演,船只则可以在河中行驶或停泊,观众在沿河的两岸欣赏。这类似于清明含山轧蚕花时河上的打拳船、标杆船上的表演了。但水抬阁已在抗战前消失,如今唯有在陆地上抬着行进的白雀抬阁了。

  300多年来,《白雀抬阁》一直在白雀的民间活跃着,最盛的时候曾有30多支抬阁队,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支,但由于某种原因,抬阁曾一度停滞下来,目前只剩下金家兜村宋家圩自然村一支抬阁队,现称为“白雀抬阁队”。

  从高跷演变而来的《白雀抬阁》,每年都是在农历二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这4天中举行巡游,并且总是要去当地一座仅数十米高的小山——潜山上的庙宇。这座潜山庙俗称“总管庙”,供奉的菩萨叫“卢总管”。

  这是与当地流行的一个传说密切相关的。相传当地的沿圩湾村有个姓卢的养鱼人,祖祖辈辈都是养鱼的,而他却是投胎三世,每次的生日总是农历二月二十四。他整日整夜住在鱼塘边,却从来不往鱼塘里撒尿,把鱼塘保养得很好,养鱼的经验在当地也是最好的。在当地,养殖业与种植业是并重的两大主要产业,鱼塘与农田面积几乎相等。于是人们纷纷前来向他求教,他也总是无私地传授,深受人们的敬重,尊称他为“卢总管”。后来人们就近在潜山上为他建立了一座“总管庙”,每逢他的生日那天就去供奉物品、祭烧“香塔”,并将庙里的香灰撒在鱼塘里以消除鱼病,据说这非常灵验。在接下来的四天庙会中,白雀抬阁就成了庙会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一大亮点。它一般是上午11时开始,下午4时结束。每逢此时,各家各户都要有人“出会”参与活动,所需费用由村民们自愿捐助。

  以前的《白雀抬阁》,表演的角色都是戏剧人物或民间传说人物,如“罗通战四门”、“关云长送皇嫂”、“白娘娘盗仙草勇战白鹤童子”等等,这些都是由两个人表演,一般也总是男女搭配。也有三个人的,如“水漫金山寺”,就有白娘娘、小青和法海和尚。最惊险的、难度也最大的是“赵子龙挑枪出手”,枪对枪交叉着缠在一起,一人悬空挑在枪外,颤巍巍地让人看着手心里不禁要暗暗捏上一把汗。

  据老年人回忆,抗战前的水抬阁花样要更多一些,这是因为船只面积大,抬阁固定在船板上稳定性好。如表演“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男女两个演员都是骑着马,赵匡胤骑的是一匹红马,京娘骑的是一匹白马,并且能旋转着让四面八方的观众都能看到。最庞大的阵营是表演“八仙过海”,八仙集中在一条船上,造型各异,色彩缤纷,其精彩情景令这些在当年曾亲眼目睹的老人至今仍印象深刻、津津乐道。

  《白雀抬阁》主要是在大型群众踩街活动时,边行进边表演。抬阁表演队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抬着“抬阁”前进并保证表演者人身安全的人员;二是制造气氛、协调节奏的乐队人员;三是抬阁上面的表演者。

  抬阁人员根据表演者人数、重量决定,一般由8至12人组成,一台抬阁两边各一根支杆,由四个壮汉(前两后两)抬,旁边有四个人扶持或作替换,同时还有一人操作“抬阁”的传动器械。

  乐队由4至6人组成,主要乐器有堂锣、鼓、钹、小锣等一般村锣村鼓,有时也加奏唢呐。无特殊锣鼓经。表演者由男女孩童担任,根据表演内容的需要决定人数,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只需要两人分别扮演孙悟空和白骨精就可以了;如是《八仙过海》,则人就多了。表演者被固定在抬阁上面的钢筋上,钢筋与表演者之间装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以突然翻倒和重新挺立,钢筋又固定在抬阁下面的传动装置上,可以旋转上面的表演者。

  锣鼓声中,抬阁上的表演者根据观众的情绪、乐队节奏和器械操作人员的提示,在空中旋转、翻滚,展示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惊险的表演往往会使观众吓出一身冷汗,引起阵阵喝彩。

  乐队和抬“抬阁”的人员以前是随意穿着自己的服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湖州市首届丝绸文化节开始,均统一穿明黄色的绸缎服装。表演者根据所饰演人物的需要穿相应的戏装。

  抬阁是100公分见方的木制框架,用明黄绸遮掩;抬阁平面下装有传动齿轮,钢筋固定在传动齿轮上,可以转动钢筋;钢筋多少根据在上面表演的演员人数而定,一人一根。台面以上钢筋高60至80公分;踩街开始前,选中的孩童预先用30公分宽的绑布紧缚在月牙形的“靠子”里,再牢牢地扎缚在钢筋上,然后穿上戏装;长约6至8米的两根抬杠,均用彩绸扎满。整座抬阁重约三四百斤。

  演员的选定,除了看其容貌俊秀,还得注重身材的胖瘦。因为由技术娴熟的铁匠师傅锻打的“靠子”的大小是固定的,胖了就容纳不进。演员从上午开始就不饮水,只吃水果、蛋糕,以防中途大小便。《白雀抬阁》有着比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价值。它起源于民间广泛流行的庙会,根植于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深厚土壤中。几百年以来,当地建造的“总管庙 ”虽然具有比较浓烈的宗教色彩,但供奉的却是世代养鱼的“卢总管”,而不是神仙活佛达官贵人,只不过老百姓把这个养鱼人神化了而已。这从中也表现了广大农民向往祈福禳灾、吉祥平安、丰衣足食的良好愿望,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因此也就能一直延续下来,从而形成为当地一个比较重要的民俗活动。

  《白雀抬阁》也具有艺术上一定的审美价值,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成为一个地方的代表性标识。它所表演的神话故事、戏剧人物,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反映的是赞颂忠勇礼义、鞭挞奸诈邪恶。由高跷演变到抬阁,形式独特,将单个的人物造型发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造型,将“戏台的一角”搬出戏院展示在大街小巷,充实、丰富了表演形式,观赏性强,体现出白雀人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力。因此,在重大节庆时它还能坚持表演,并参与区、市的一些大型庆典和文体活动。2005年,在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有关部门已对它作了认真的普查登记,并被列入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白雀抬阁》已处于濒危境地。目前,仅剩金家兜村宋家圩自然村的一支抬阁队(现称为“白雀抬阁队”),共有队员20人,年龄都已偏大,几位主要的传授人都已年届70岁以上,最小的一位也已65岁,存在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小演员难觅,因为现今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舍不得,加之营养丰富而体型偏胖,“靠子”容纳不进。针对这些现实情况,湖州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已着手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保持这一民间表演艺术的生命力并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来源:湖州日报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