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商文化起源(牙商文化习俗追本溯源考辨)

□张彦台牙商是中国旧时商业活动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当人们进行原始的商品交换时,由于信息匮乏、知识有限,往往并不清楚对方农副产品或手工业品的实际价值为了维护各自利益最大化,人们往往把时间浪费在讨价还价上,由于互不相让,交易往往失败于是,专司居间业务的牙商便应运而生,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滇商文化起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滇商文化起源(牙商文化习俗追本溯源考辨)

滇商文化起源

□张彦台

牙商是中国旧时商业活动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当人们进行原始的商品交换时,由于信息匮乏、知识有限,往往并不清楚对方农副产品或手工业品的实际价值。为了维护各自利益最大化,人们往往把时间浪费在讨价还价上,由于互不相让,交易往往失败。于是,专司居间业务的牙商便应运而生。

对于为什么称居间者为“牙”,并未有定论,目前存在三种不同观点。

其一,民间比较流行的观点,即牙商最早出现在牲畜行业,其能够根据牲畜的“牙口”判断牲畜的年龄,同时牙商要想促成交易达成,大多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沟通买卖双方,靠嘴吃饭。

其二,日本稻叶君山氏和中国金国宝等学者认为,“牙”通“衙”,在唐代有特殊的含义,特指官府。牙商实际上为官府工作,即归“衙门”管理,于是称之为“牙”,继而延展出“牙郎”“牙侩”“牙保”等称谓。

其三,宋人考证的结论是:唐人书写“互”字为“牙”,即“牙”是“互”字的讹传。于是,从唐代开始“互”变成了“牙”,由此便有了“牙”的称谓。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分析,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安禄山)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资治通鉴》中也记载,安禄山及史思明均为“互市牙郎”。胡三省作注曰:“牙郎,驵侩也。南北物价定于其口,而后相与贸易。”古代,称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为互市,在互市上从事居间行为的人称为互市牙郎,逐渐演变为牙郎,安禄山和史思明属于唐朝的居间商,即牙商。

在商业贸易中使用牙商,属于中国古代民间商业文化习俗的范畴。春秋战国时期,牙商便出现在牲畜交易市场中。《吕氏春秋》载:“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驵为驵会,即后世之牙侩。在古代社会,农耕生产、交通运输、对外战争,牛、马均不可或缺。与“抱布贸丝”或沽酒称盐的零散交易不同,牲畜的买卖属于大宗交易。作为“驵”“驵会”的牙商者,具备从“形容筋骨”中判断牛马年龄、性情、健康与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评定出一个双方均可接受的价格,达成交易。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牙商的职能不单单局限于牲畜行业,逐渐兼营其他行业,但由于商品交换相对落后,牙商的主要职能仍然是促成交易的经济职能。在这个时期,官府并未介入牙商的商业活动,牙商主要是依靠诚实可靠的技能和公平公正的态度在商品交换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得到买卖双方的认可。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牙商的身影迅速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交换中,其职能范围不断扩展,除了原有的斡旋交易、评定价格外,新的职能也随之产生。官府也逐渐介入牙商的商业活动中来,牙商逐渐被官府使用,进行商业统制,促使牙商具有了公法性职能。《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官府第一次赋予牙商监督商人的权利,对以后牙商职能的变化有重大影响。

明清时期,“官牙制度”正式成为全国通行的制度,牙商被官府正式引入商业控制中,牙商应差成为常态。牙商在促成交易的经济职能以外,被赋予了一些管理市场、协助征收商税、承担差徭役、维护市场治安和商业秩序的官方职能。这导致牙商并非仅仅是单纯的商人,成为集商、官、吏于一体的商业群体。

新中国成立后,牙商在城乡各级市场中参与商业贸易活动。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牙商在市场中一度消失。改革开放后,牙商以新的称谓——经纪人开始从事经营业务。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经纪人已经存在于各行各业,并参与到商品、金融(外汇、证券、股票、保险等)、科技、房地产、劳务、文化艺术等领域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