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1)

“天大品格”篇——“兴学强国”

笃定前行 走出 “兴学强国”之路

今年,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125年间天津大学始终正确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大学,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做出什么样的奉献这些办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开办以“兴学强国”为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大学;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与天下同忧乐的人才;做出“实地把中华改造”的“爱国奉献”。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变革,天津大学坚守初心、笃定前行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大学自身特色的“兴学强国”之路。

以“兴学强国”立校 肩负大学担当

1895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创建于一个苦雨凄风的年月。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中华民族笼罩在危亡之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喊出了4亿国人的悲愤。救亡强国,光绪皇帝发出《强国诏》,“当此创巨痛深之日”,“图自强而弭隐患”,开始变法维新。为响应光绪皇帝的诏旨,时任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草拟了兴办新式大学的奏折上报朝廷。奏折提出了“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伏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这一“兴学强国”的主张。

“兴学强国”建立北洋大学乃国之渴望、民之渴望!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硃批立案,北洋大学诞生。这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是一所以“兴学强国”为初心的大学。明民族大义,担国家重任,为国解忧,“为生民立命”,北洋大学开启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

“兴学强国”是支撑学校125年薪火传承的精神脊梁。北洋大学开办不久,便遭罹难。1900年英法等八国联军入侵京津,强占北洋大学堂为兵营,学堂被迫停办。但是北洋大学没有就此消亡,经过顽强努力,1903年4月27日,又在天津武库新校舍复课。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洋大学再次被日军侵占,全校师生被迫西迁入陕,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合组西北联合大学,随后改为西北工学院。为了培养抗日救国的人才,北洋大学抗战期间又先后组建了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等多所高校。北洋大学抗战西迁在艰难困苦中顽强拼搏,弦歌不断,承担起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重任,谱写了抗日战争中我国高等教育的“播火记”。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国家的负责,对民族长远未来的负责。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2)

1903年北洋大学主教学大楼建成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3)

1946年复校后的北洋大学校门

1949年,天津迎接春节的是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北洋大学师生拒绝国民政府南迁的命令,在荷枪实弹的军警面前,以血肉之躯护校迎接解放,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完好无损地留给了新中国。

新中国的建立,开展经济建设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为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国家开始进行大学院校调整。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北洋大学成为第一所接受院校调整的大学,她重新建校。师生们和3000多名建筑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将一车车、一船船的建筑材料搬运到工地。土木系、建筑系的师生将建筑工地作为生产实践的最好课堂,从测量、规划到设计,师生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将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热爱书写在这片土地上。到1952年暑期新生入学前,天津大学已建成了行政楼1幢,教学楼4幢,学生宿舍21幢,实习工厂和实验室15个,并建成大礼堂、家属区(第一至第五新村)等一批教学辅助设施,总计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同时完成了道路、电路、上下水路等附属工程。1952年,北洋大学由西沽迁到七里台新校址,定名为天津大学。1952年10月25日,开学典礼在七里台新校址举行。天津大学师生用自己的激情和实干,创造了一年建一所大学的中国高校建设史上的奇迹。

从1952年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天津大学先后调出20几个专业系、组,合组成立新的高校,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孵化器”式的贡献。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4)

1956年建成的第九教学楼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5)

20世纪50-90年代的天大校门

20-21世纪之交,为落实国家“大众化”教育的改革方案,天津大学放弃了长期形成的精英教育的传统,积极投入到“大众化”教育,满足群众对于上好大学的需求,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学校80%的学院师生离开生活、工作十分便利和熟悉的“老校区”,搬迁到“北洋园”新校区。近年来,天津大学布局全国,与深圳、福建、合肥、青岛等省市联合办学,着眼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和各省市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开办联合大学或研究生院,将“兴学强国”的足迹脚踏实地地镌刻在祖国大地上。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6)

学校于1995年隆重庆祝百年华诞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7)

1995年百年校庆建成的天大校门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8)

2015年建成新校区

天津大学用了125年的时间,践行着不改的初心,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为“强国”而“兴学”的大学之道。

以“家国情怀”育人

培养国之栋梁

2014年7月21日经教育部核准,自学校发布之日起《天津大学章程》施行。《章程》规定:学校按照“形上形下、达材成德”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天津大学125年坚守的树人“大德”。

盛宣怀在北洋大学建校章程中明确提出“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培养人才就是“欲与各国絷长较短”。提出“实事求是”校训的赵天麟校长,在日寇推行奴化教育时期,坚持自主办学、中文教学,拒不执行日寇规定,被日寇特务暗杀。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校长建桥、炸桥、修桥的钱塘江大桥“三部曲”,成为脍炙人口的抗日爱国故事。流体力学与物理学家张国藩校长1935年毕业于美国依阿华大学,获工学博士,1932年9月17日,在纪念“九·一八”事变1周年的前夕写下了“九·一八国耻”一诗:

微风细雨过中秋,四野阴霾兴客愁。

家国飘零犹未己,三省失地何时收。

枕戈年来念祖逖,班远何时有定侯。

男儿矢志为邦本,马革环身是尽头。

张国藩1935年3月毕业,6月回国,8月担任北洋工学院土木系教授。

校长是教师队伍中的排头兵,他们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了“家国情怀”的榜样。

原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1949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担任北洋大学教授,1980年担任天津大学校长。他一生中一直在繁忙地工作,大量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培养博士生、参加各种会议,他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从不草率从事。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4点多钟便起床工作,从无节假日,出差时,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都在阅读资料、思考问题,连在理发馆等候理发时,也在看资料。他的资料手提包随时都带在身边,到医院去住院时,首先是把资料手提包准备好。他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病危时刻,输着液还在赶着校对要出版的论文,由于手抬在桌子上,致使血液倒流到输液管中,药液变成了红色,医生们见此情况感动得眼圈都湿润了,连说这种精神太值得学习了。他病重期间尚带有7位博士生,2000年6月中旬才答辩完2位。这2位研究生的论文是在他5月份动完手术,一手按着伤口忍着疼痛批改完成的。他辞世时,尚有5位博士生未能完成学业,家中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还有许多许多工作未能完成,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

继承北洋大学的优良传统,天津大学历任校长念念不忘“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书写“立德树人”。一代代的“天大人”用生命诠释着什么是“家国情怀”。

以“爱国奉献”践行

不辱时代使命

“爱国奉献”是具有“家国情怀”的师生,实现“兴学强国”精神的具体行动。

上世纪20年代,北洋大学教授侯德榜为打破国外对于中国碱供应的垄断,以永利碱厂为北洋大学师生的实习场地,突破了制碱法的关键难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1937年,北洋大学校长茅以升将钱塘江大桥建造作为北洋大学学生的实习场地,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1940年,北洋大学将北京城作为实习场地,完成了对北京中轴线文物建筑的精确实测,第一次用科学手段留存了民族遗产的宝贵资料;2008年奥运会,8大场馆的中方设计师、建筑师中呈现出天大土木、建筑学子齐聚北京的浩大场面,“第四代体育馆”的伟大建筑作品,见证的不仅仅是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追求,也见证着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9)

2008天大校友会师奥运场馆

“十三五”期间,天津大学聚焦国家的重大发展需求,2015年成立了法学院和表层地球系统研究院;2016年成立了数学学院,组建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独立运行;2017年成立医工院、灾难医学研究院,和天津医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天津医院挂牌“天津大学天津医院”,成立网络安全学院、马寅初经济学院、分子 研究院;2018年与天津市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智能与计算学部、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分子 研究院,4月成立医学部,9月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入学,年底成立天津大学医教联合体,天津医院、海河医院、儿童医院、环湖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科医院挂牌天大附属医院。目前,天大初步形成了“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发展格局。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10)

2018年天大医学部成立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聚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天津大学实施科研工作“三个计划”,即“登峰计划”“支撑计划”“助推计划”。通过实施“登峰计划”,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破解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通过实施“支撑计划”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促进成果转移转化;通过实施“助推计划”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2018年8月,总投资预计超过15亿元人民币,继贵州“中国天眼”、广东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等之后的又一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天大,由天大牵头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国家实现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向“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转变,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天大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获教育部立项批复,成为全国高校首批7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11)

2018年牵头建设世界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

十八大后,落实党中央扶贫攻坚全面小康的部署,天津大学承担了教育部下达的定点扶贫甘肃宕昌的任务。

天津大学自2013年起,定点扶贫甘肃陇南宕昌县。7年来,“天大人”一直在尽“天大”的努力,做好扶贫攻坚这件“天大”的事。7年来,众多“天大人”前赴后继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宕昌这座千年药乡古城已与天大血脉相连。自2015年起,天大每年选派研究生支教团的骨干到宕昌支教,助力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不走的天大支教团”。2019年7月,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到甘肃省宕昌县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就未来对宕昌定点扶贫工作提出规划: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瞄准宕昌需求,在教育扶贫、智力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向持续用力,探索推进文化扶贫。当年,天津大学就组织了17支实践队,171名师生赴宕昌县17个学校开展夏令营,开设各科课程及各类素质拓展课程,覆盖当地1018名师生,累计授课565学时;开展“留筑”梦想暑期夏令营支教实践,深入到当地九年一贯制学校捐建44间“梦想教室”,通过开设兴趣激发、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助力点燃学生的学习梦想。学校还开展了知识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帮助建立“电商经营”平台,让大山的特色走出深山。2019年以来,天津大学投入近百万,先后举办“天津大学-宕昌县人社干部能力提升”“天津大学-宕昌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提升”“天津大学-宕昌扶贫干部技能提升”“天津大学-宕昌两级干部技能提升”“天津大学-宕昌县2019年电子商务发展与农产品品牌营销专题提升”“天津大学-宕昌县公文写作与公文处理能力提升”“天津大学-宕昌县中小学德育教育骨干教师能力提升”等主题培训班。天津大学校园专门设立了宕昌农产品销售点。天津大学全校师生齐心协力为宕昌从根本上脱贫、决胜小康作出贡献。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12)

金东寒校长为2019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突发。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天津大学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不折不扣抓好中央、教育部、天津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落实,把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要求落到实处,做到令行禁止。学校切实落实传染病防控各项要求,主动开展科研攻关,发挥有关专家在科学宣传疫情防护知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天津大学各附属医院主动请战,按照统一部署参与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驰援抗击疫情的主战场。1-2月,天津大学各附属医院分批派出110人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和武汉,同时多家附属医院作为天津市定点医院奋战在战“疫”一线,天津大学海河医院设立新冠治疗“红区”,战斗在抗疫最前沿;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疫情期间为全国受到疫情影响的一线医护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专业的网络心理辅导;天津大学教师学生志愿者服务在社区防护前沿,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大学校庆70周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5周年)(13)

2020年天津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支援武汉

回顾天津大学走过的125年,是发扬“兴学强国”精神,坚持“爱国奉献”传统,培养“家国情怀”人才的125年;是“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中国智慧的大学文化”形成的125年;是“构建具有时代精神、风格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12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天津大学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产经平台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