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回来的鱼水位多深合适(详细介绍水深对鱼情的影响)
影响鱼摄食欲望的因素众多,如气压、水温、溶氧量、水深等,除去水深因素外,笔者曾对对前几项做过系统分析,所以本文的重点是探究水深这一因素对鱼情是如何具体影响,及钓鱼人如何应对深水垂钓的一些问题。
水深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联,或直接或间接影响鱼情,而水深通过作用其他因素而间接影响鱼情尤其明显,具体如下:
1、水深对水温的影响:每个鱼种均有其最适宜的温度,如鲫鱼在16℃-25℃摄氏度觅食强烈,鲤鱼在20℃-30℃活动度明显高涨。除去阳光的辐射、风带来冷热空气直接提高或降低水温外,水深则通过深度不同改变水温从而影响鱼情。夏季高温,水温随深度的增长而降低,原因有二:一、阳光辐射能力引水的阻隔随深度增而减。二、水温越高,密度小;水温越低、密度越大,热水上浮、冷水下沉,即日常所说的对流现象。冬季相对复杂,如果阳光充足、水面没有结冰,那么水体上层水温较高,鱼群趋温性的驱使,上浮享受。如果冷风或者水面结冰,那么水体上层因与冷空气或冰层接触,水温较低,而深水与外隔离而热量不致损失,所以温度相对较高。一般情况下,当冬季水体的表层温度达到4.3℃时,下1米处4.6℃,下2米处4.9摄氏度,呈阶梯型增长。
2、水深对溶氧量的影响:水体的溶氧量是由大气压的“压力”所致,大气压提供了一个迫使空气溶于水体的动力,正因如此,随着水深的增加,受水体的阻挡增强,动力逐渐减弱,因此越到深水处空气越少,自然溶氧量越低。所以水体的溶氧量呈现出虽水深增加,溶氧量逐渐降低的现状。
3、水深对鱼群分布的影响:鱼四处游弋,看似毫无规章,但从大的范围、周期看普遍存有规律性:小鱼偏向浅水区靠拢,大鱼多向深水区聚集。除去春节大鱼产卵向岸边、草丛靠拢之外,在深秋、冬季这种鱼群分布相对明显。具体到为何出现大鱼、小鱼分布的差异性,其原因正是受到上述水温、溶氧量的影响。水温适宜、溶氧量丰富,所以鱼种不论大小,活跃度高、摄食欲望强烈。但水温过低、溶氧量极少的“恶劣”环境下,小鱼、大鱼的忍耐度并不相同,各自选择相对适应的水深。另外大鱼多年与捕鱼撒网人、钓鱼人斗智斗勇,生性谨慎,周围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引起它的警惕,所以白天常潜伏深水区水底,夜间才游到浅水区、岸边活动、觅食。
水深对钓鱼人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上文分别从水温、溶氧量及鱼群分布,介绍了水深与其内在关联,从而影响鱼情。这些外界因素均不可抗,钓鱼人无法左右,但深水也可对垂钓直接产生干扰,钓鱼人须留意。
1、深水扬竿:日常野钓所用手以4.5米、5.4米为主,大的水面才有使用到6.3米,过长的竿太重,极少使用。所以一旦遇到深水的自然水域,比如农村的窑坑、河流冲击的大桥两侧,水线过长、风线过短,挥杆打到目标点易出现偏差,提竿刺鱼有难度。如果鱼情较好,鱼吃口深,死口较多,频繁扬竿极易手腕酸痛,所以深水垂钓选择一款长竿,质轻为佳。
2、深水打窝:钓点位置水越少,打窝难度越大。平常采用的手抛法或者炮竿打窝法,窝料接触水面后,依靠自身重力下沉,受到水的阻力,窝料有分散的趋势,所以水越深,分散程度越大,等到沉入水底,偏离钓点的可能就越大。如果再遇到刮风、走水的情况,窝料常被冲散得七零八落。所以深水打窝要有方法,目前有两种,一种是水溶袋,遇水融化速度不宜过快,并且需要装入泥土或石子加重,使其快速沉水水底,且不易被水流带动。另外一种是锥形的打窝器,一般为了增加重量,用铁皮制作,内置简易装置,到达钓点位置,触动开关,窝料便自动落下,具体方便,钓友可网络搜索。
3、深水相应的线组:水线越长,鱼吃饵的信号传递过程中,损失越严重,浮漂动作愈发不明显,如果夏季鱼口猛烈尚可,但是冬季鱼口轻,吃饵动作不明显,所以子线轻微摇摆起伏,传递给水下的信号极其微弱,再加之水线太长,常出现鱼咬钩,浮漂不动作的现象,白白错过许多提竿刺鱼的机会。深水钓鱼,尤其是深秋、冬季,在满足目标鱼要求的情况下,主线、子线越细越好,选用质量尚可、高密度的浮漂,对于提高中鱼率有明显效果。
写在后面不难发现,影响鱼情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单独的某一个因素发挥作用必然会涉及到另一因素,就如本文所述的水深,与水温、溶氧量,甚至牵扯到鱼的习性特点,所以钓鱼人常说的鱼情复杂多变也不难理解了。了解水深影响鱼情的原因,从而准确出鱼群是否聚集,同时掌握深水垂钓的技巧,钓友定有不错的渔获!
原创:野钓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