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匠品大型纪录片甄选活动(青年说纪录片盛世修典)

□许德鑫

《盛世修典》是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打造的三集人文纪录片。以片全景记录的方式讲述了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数字化汇聚过程。该片于2022年10月17晚在浙江卫视首播,一经播出引发社会热烈反响。然而我们可以从纪录片《盛世修典》的创作匠心再一次打开“大系”背后汇聚人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匠人匠心匠品大型纪录片甄选活动(青年说纪录片盛世修典)(1)

政治与人文的双重构建

纪录片《盛世修典》一共分为三集,第一集片名为《汇聚》。片子当中涵盖了政治、历史、绘画书法、人物故事等方方面面,纪录片将政治与人文进行双重叙事,向我们详而生动地讲述了“大系”的集聚历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数字化汇聚,除了是互联网数字时代的开启,更是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画作当中女史面容的残缺来开启观众对于那段山河破碎的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再现,自然巧妙的将历史史实引入,迅速将观众心系文物命运产生共情。当历史不再作为文物流失的原因,而回归到背景叙述功能时,开启的却又是另一个叙事模式。片子在表现新中国政府对文物的保护时,以《五牛图》的创作历史而引出文物从皇宫流落民间的历险记,再而引出国家对于文物保护的决心与努力。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政治影响文化、文化映证历史,政治与人文的双重构建,连起的就是一部精简的中国近代史、新中国成长发展史,更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绘画史。然而在“大系”的数字化采集历程中的展现,就是团队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弘扬,更是对不同时代之下对于文化不同命运的关照。

“三大板块”与“八小节”的节奏性叙事

四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其中既要表现“大系”的数字化汇聚又要介绍好每一幅古代绘画作品的艺术性与价值以及宝藏的惊险“流浪记”,导演在结构上作了巧妙地设计。片子开头近3分钟的导入,快速的将“大系”的诞生的政策背景与发展前身做了一个简而明晰的引入。片子开门见山的以一种猎奇的方式快速将观众带入片中,“郭老师,大英博物馆来邮件了”瞬间集中观众思考。我们足以了解到片子主要是做古代绘画文物的数字化采集的介绍,团队对于数字化的绘画文物的高质量收集。再以敦煌文物流失的那段历史为例,将现在仍然静静地躺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的文物做了一个大致说明。

第二板块则以传统的实体保护方式为主要侧重点,以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几经流转引出近代史伪满洲国的那段痛心历史,最后落在了国家与个人两个不同的层面对于文物找回、文物保护作出的不懈努力,其中以国家层面成立的“秘密收购小组”郑振铎、黄作梅、黄作财收购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个人层面则是以文人张伯驹和妻子潘素卖掉家产救国宝的正义事迹,以另一种视角向观众详细的展示了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与中华第一法帖《平复帖》。他们都是中国文人对于家国文化的珍视,对于中华文化的殷殷家国情、拳拳赤子之心。

第三板块则是基于“大系”数字化过程当中团队所遇到的各类艰辛与挑战。其中三年时间的“三顾黑川”只为《寒林重汀图》十几分钟的数字化采集,里面是团队的无惧困难、坚持不懈精神外现。以及四年只为灵岩寺内十三件清代名画的真颜。里面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了详细的价值介绍与展示。二三板块节奏上的详略分布巧妙,以形成时空上的链接的同时展示出两代人对于文物保护的拳拳之心。纪录片节奏上呈一种“现在-过去-现在”式的结构,各板块之间形成一定内在联系的逻辑性,板块内部又分为各个相对应的叙事视角加以支撑,片子不至于变得单一化和简单化叙事,增加了片子的丰富性。

细节共筑精品

全片的音乐抒情叙事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共情力,面对敦煌文物的流失,配乐变得叹惋疼痛,在台湾国民党当局也在有意收购文物之时,乱涌卷起的海水暗含着当时不稳定的状况,低沉的钢伴加重了不安的氛围。片子当中音乐始终贯穿全片,声音与画面诗意化的合力表达以极大的带动情绪的共鸣。在视觉层面黑白的历史影像、那些一张张布满岁月痕迹的老照片作为历史资料加大的加强了纪录片的背景说服力,为了更加生动展示国宝,将画激活,以现代技术将景动态化和诗意化的空镜头的运用都极大的真强艺术感染力。将最大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让观众在空间当中还能够意识到国运与文脉的相辅相成,我们前路漫漫还有时代脉搏等待我们去关注。纪录片制作的精致与细腻,正如同“大系”的数字化团队一样,用匠心打造精品,严把“大系”质量,这是我们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让文物得到最大的保护,延续千年文化,强民族志气。

盛世修典,盛世修志。“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完工是我们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国运兴则是文化兴,文化强则国族强。以现代化技术再现千年青卷光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更是中华民族迈进新台阶奏响的时代强歌。盛世修典志,共筑民族魂。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20级戏剧影视文学本科生,浙江省高校融媒体文艺评论社成员。指导教师:邵君立

评论首发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浙里有话说”栏目。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