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三十章原文及注释(中庸注释二十三)

中庸第三十章原文及注释(中庸注释二十三)(1)

【原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凡事以至诚顺乎民心而作,则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言辞先立乎诚则言有物而流畅,做事先立乎诚则遇事而通达,举止先立乎诚则光明而无愧,修道先立乎诚则不穷而常久。

【注释】

① 总说

宋·游酢《游廌山集·中庸义》(卷一):“豫者,前定之谓也。惟至诚为能定,惟前定为能应,故以言则必行,以事则必成,以行则无悔,以道则无方。诚定之效如此,故继九经言之。”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此二节书,是言行政必本于诚,而诚又贵乎豫立也。”“但凡天下之事,如达道、达德、九经之类,能先立乎诚,则凡事皆有实意,自能成立。苟非先立乎诚,则事皆虚伪,必至废坏。”

宋·薛季宣《浪语集·中庸解》(卷二十九):“治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曰豫而已。事不可以意知,不可以己能,皆以修身为本。诚明乎善,所以立事也。道也,行也,事也,言也,豫皆前定之矣。见之事业,宁有穷乎?所贵乎坐进此道。诚者所以立豫也。至诚与天地同流,不诚无物矣。不诚无物,则不明于善。交人之际,将何以有行乎?道之不行,不诚故尔。《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率此而行,则无往而不济矣。”

宋·卫湜《礼记集说》:柯山周氏曰:“将言诚之道,必先言所谓豫者,盖非一朝一夕之积。如雷在地中为复,至四阳大壮,然后奋发而出天地之间,温温乎其和可知,是乃所谓豫。圣人致中和,至于天地位、万物育,亦岂一朝一夕之积哉?其道盖前定矣。凡事盖总言之,言能前定则不跲,事能前定则不困,行能前定则不疚,况天下国家,其道可不前定乎?”

② 豫

朱熹《章句》:“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定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如下文所推是也。”

宋·朱鉴《文公易说·系辞下传》(卷十三):“豫,先知也。事未至而先知其理之谓豫。”

宋·黄伦《尚书精义·说命中》(卷二十一):“颜氏曰:王者万事虑于未然,为有备。有备,则免仓卒之患,故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若图安于己危,防患于己形,如大寒而后索衣裘,马骇车偾而图羁靮,虽有明智,强力亦无如之何。”

卫湜《礼记集说》:范阳张氏曰:“诚者岂一日遽然,安坐定气,闭目正容,便以为诚哉!当平居暇日,戒谨恐惧,积久以养之可也。此所以有‘豫’、有‘前定’之说也。豫前定以言,养之有素也。养诚于未有事时,所以言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施氏曰:“豫者,不为其事而为其所以事,不察其然而察其所以然之谓也。时过而后为,则不足以当务,乌能不废乎?事至而后虑,则不足以应卒,乌能不困乎?”吴兴沈氏曰:“豫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易·坤》下震,上为豫,其象曰:‘雷出地奋,豫。’是元气有事之初也。夫子于‘六二’,断之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即吾性情有事之始,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也。其几间不容髪,君子于是知其所处,则事无有不立矣,否则鲜有不败,故曰:‘不豫则废。’”

清·李光地《中庸章段》:“以素而应,卒执往以御来者,谓之豫。”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象之大者,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也。引伸之凡大皆称豫。大必宽裕,故先事而备谓之豫,宽裕之意也。宽大则乐,故《释诂》曰:‘豫,乐也。’侍中(贾逵)说豫象虽大而不害于物,故宽大舒缓之义取此字。”

③ 前定

朱熹《中庸或问》:“所谓前定何也?曰:‘先立乎诚也。先立乎诚,则言有物而不踬矣,事有实而不困矣,行有常而不疚矣,道有本而不穷矣。’”

宋·黎立武《中庸分章》:“道者,率性之谓,而不可须臾离,即造次颠沛之不违仁,是故应万变而不穷,周万事而不匮。”(道前定则不穷)

宋·王宗传《童溪易传·系辞下》(卷二十九):“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夫几之为言,事之初也。于事之初,而能豫知之,此《中庸》之所谓前定也。吾之所知者,不在于临事之后,此所谓动之微,吉之先见也,非神而何?惟与乎神,则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断然而识此几矣。夫所谓知几者,天下之理,日彰者常寓于至微,至刚者常始于至柔。知几之君子,则无不知也。其所以无不知者,何也?《豫》之‘六二’居坤之中,静中之静也,震在乎外,动作万变,而吾之此心安然而无事,此万物之理,皆于静中得之,故在爻有介于石之象,虽有多智之万夫,其孰不仰望乎?我而取之以为法乎,殆庶几乎者。”

卫湜《礼记集说》:涑水司马氏曰:“言前定,谓拟之而后言也。行前定,谓行无越思也。道前定,谓止于至善也。”海陵胡氏曰:“所行之事必豫定乃能立,若豫思之,豫为之,豫修之,豫防之,则事无不立,不然则必有废败。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至于丧纪能诔,祭祀能语,是能豫定则临事而言,无有颠踬。困者,临事不通之辞。凡事或施之一身,或施之一家,或施之一国,或施之天下,皆当豫定,则无有不通。所行之事,如欲事君,必豫思其事君之道,莫非以忠。若事其父,必豫思其事父之道,莫非以孝。至于朋友以信,事兄以弟,皆当豫思之,则心无疚病也。道者,五常之总名。道能前定,则施诸一身,施诸天下,施诸万世,无有穷匮也。”

【解读】“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字,朱熹解作“素定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如下文所推是也”。结合上下文,“豫”,即《易·豫》卦之“豫”,是“顺天应人”的意思,与下文“前定”相应。《彖》曰:“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意思是说,圣人所为,皆合天地之德而顺于民心,天下之民无不悦豫而顺从。宋·王宗传《童溪易传》(卷九)解“豫”义:“顺理而动,众所共与,此所以豫也。”清·陈梦雷《周易浅述》解《豫》卦:“震动坤上,长子主器,有建国治民象。”《豫》卦之“豫”字,兼有知几(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预备、和悦、逸乐等义,这些意义都包涵于“顺动”之义当中。圣人顺天而应人,正己以应物,建侯行师以正天下,万民得其和乐,此即“豫之时义”。宋·林栗《周易经传集解谦豫》(卷八):“《诗》云:‘始于忧勤,终于逸乐。’古之圣人,视天下之治犹若未治,视国家之安犹若未安,是以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此谦之所以致豫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