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健康的艾灸日常使用注意事项(艾灸的种类与方法您了解吗)

艾灸的种类与方法您了解吗?请看【冬季话艾灸】

《医说·有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艾灸足三里达到防病之效,因为实施瘢痕灸,即施灸后化脓形成灸疮,故而足三里不是“干”的。

虽然瘢痕灸不是适合每个人,但足可见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科学健康的艾灸日常使用注意事项(艾灸的种类与方法您了解吗)(1)

所以今天我们来看看灸法具体有哪些种类?

灸,灼烧的意思。

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作为主要灸料。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故为施灸佳料。“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百病。”制作时选用干燥的艾叶搞制后除去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晒干贮藏,以备应用。

科学健康的艾灸日常使用注意事项(艾灸的种类与方法您了解吗)(2)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具体种类包括:

1. 艾柱灸

①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需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适合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为无瘢痕灸,一般虚寒性疾病均可使用此法。

科学健康的艾灸日常使用注意事项(艾灸的种类与方法您了解吗)(3)

②间接灸:

用药物或其它材料将艾柱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隔姜灸

鲜姜切为直径大小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艾柱燃尽易柱施灸,使皮肤红润不起泡。

适合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科学健康的艾灸日常使用注意事项(艾灸的种类与方法您了解吗)(4)

膈蒜灸

适合于瘰疬、肺痨、疮疡初起等病症,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

膈盐灸

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柱施灸。多用于治疗吐泄并作、中风脱证。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科学健康的艾灸日常使用注意事项(艾灸的种类与方法您了解吗)(5)

膈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再放艾柱施灸,多用于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2. 艾条灸

①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进行熏烤。以不引起灼痛为度,时间为10-15分钟。

一般而言,艾条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刺激量越小,距离越小,则刺激量越大。施灸的时间越长,刺激量就越大。

一般初灸时,每日1次,3次后改为2-3天1次。急病可每日灸2-3次。对一般应灸的病症均可采用。

科学健康的艾灸日常使用注意事项(艾灸的种类与方法您了解吗)(6)

②实按灸:

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棉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

因其所含药物不同分为太乙针灸,雷火针灸,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

3. 温针灸: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长约2cm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科学健康的艾灸日常使用注意事项(艾灸的种类与方法您了解吗)(7)

4. 温针器灸

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小筒,点燃盖好,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

5. 其他灸法

①灯火灸:

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

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②天灸:

用对皮肤有刺激牲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

  • 其中白芥子灸将可用于治疗关节痛、口眼歪斜、哮喘等。
  • 蒜泥灸敷涌泉治疗略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
  • 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斑蝥灸适用于癣痒等。

虽然可以施灸的病症较多,但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施灸;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此外,施灸时应防止艾火烧伤皮肤或衣物。用过的艾条、太乙针等,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内,以防复燃。

来源: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一科 陈丽虹

配图: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