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真正爱一个人的表现(心理学家有2种方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将对一个人的感情抹除的情况分为两个大方向:
- 至亲逝去打击过大
- 失恋
这两种情况的统一感受是,周遭环境直观的反应这个人已经不在了的客观事实。
与这个人关系越亲密,越容易在身边留下跟这个人相关的回忆,家中、一同走过的街道、共同的朋友、某家餐馆。
所以当与这个人再无咎由时,“他消失了”这种巨大的空虚感和不适感是铺天盖地而来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当我们建立了亲密关系后,会将对方以记忆符号的形式写进自己人生的厚书中,他已然变成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将之从人生中抽离后,我们有不适应在所难免。
轻中度不适就会胸闷、厌食、嗜睡、脾气喜怒无常,做事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性发呆,这种发呆有时甚至什么都没想,只是陷入回忆、哭泣等。重度不适可能会造成记忆障碍,身体因长时间负面情绪堆积呈现病理性,抑郁、自残甚至自杀。
在诸多因思念而情绪崩溃的行为下,许多人选择将对此人的感情彻底抹除,以延续自己的正常生活。
对此,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开展其他活动,不给自己沉浸情绪的机会
当亲密关系骤然断裂,陷入思念是人之常情。
为了让自己合理思念,调节情绪可以减少思念的时间,平衡各环节时间就显得分配尤为重要。
比如,可以约上志同道合的三两好友,经常去商场购物、上街散步、看看电影、旅旅游,主要目的是有人不定时与你沟通交流,打断自己的思绪,避免长时间陷入自己的一方天地。
一旦产生与别人的实际沟通,大脑会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脑海中便会给自己暂定两个重要目标,一个是回答问题,一个是继续思念。
所以这个时候与其深陷回忆,不如给自己一个转移注意力的机会。
二、通过理性调节,将注意力由幻想调往现实
往往一个人走不出回忆的因素是刻意麻痹自己:那个人还没走,只是暂时见不到了。坚信一段关系仍有可能旧情复燃,也是变相麻痹自己的一种。
对于已经逝去的人来说,麻痹自己是一件没有尽头的事情。逝去是既成事实,此事实作用到自己逝去依然成立,所以我们要理性的提醒自己,生老病死乃人间常情,谁也避免不了,逝去的人依然存活在心中,在我们的记忆中不老不死,不生不灭。
秉持尊敬和热爱的同时将注意力转移到生者的身上,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不要忽视了生者疯狂的追忆死者,不然只会让悲剧轮回。
面对亲密关系的断裂时应对明白,爱情、友情是人生的调味剂,拥有会让人生多姿多彩,失去也不会让人生戛然而止。
首先我们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反省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做法有误,成人的第一要素便是为自己的所做作为付出代价并承担相应责任,需要道歉便道歉,既然珍视就做出珍视的姿态,哪怕尽全力之后依旧关系破裂,也比自己畏畏缩缩耽误了一段关系修复的可能性要让自己内心坦荡得多。
另一方面,爱自己而后爱人。
一个人的气场会吸引同样气场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一味的付出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反馈,人的本质是喜好追逐自己热爱的而非热衷自己的。
而将自己打造成别人理想的目标是不科学的,并不是时间长就可以进行意志转移的。
简单来讲就是随着时间过去,人的本质会暴露无遗,不是一个磁场的人始终难以兼容。
除此之外,让自己变得更好,寻找其他的精神寄托也是极好的方式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学将本阶段列为最容易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时段之一,当我们陷入该情感时,可寻找其他精神寄托,比如另立新目标,可以是减肥、考证或者其他的兴趣爱好。
往往这个时候经历可以完全嫁接到另一件事情上,使新的项目效率事半功倍,就其结果论而言,有更积极的目标自然强过终日郁郁寡欢。
综上所述,要想将一个人的感情彻底抹除,首先自身要理性,不要给自己或者对方编织借口,客观分析现状。
然后当自己避免不了陷入抑郁时,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将心理状态平衡到“虽然难过,但也有事情能令我感到欢愉”的境地。
最后寻找到可以让自己的烦闷嫁接的兴趣点上,将感情转移出来。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