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四年级上册数学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数学教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数学教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四年级上册数学植树问题)

数学教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结合植树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学生发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2. 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三种植树问题中间隔数

与棵数之间的规律。

3. 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4. 在学习中感受一一对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 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规律的获得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课前学情调查:

运用2.0中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中的微能力点问卷星”,调查学生喜欢的教学 方法、学习方式;调查学生对三种植树情况的了解程度;前期调查对学生对间隔 数问题的掌握情况。运用“问卷星”进行调查,数据更准确,能更精准地把握学情,

有助于教师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都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春天真是个美好的季节,在这个草长莺飞,

绿树成荫的美好日子里和同学们相遇,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组图片。

课件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师:大树不仅带来美的享受,想一想,它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预设:充足的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大树全身都是宝,树木真是人类的好朋友,还等什么呢?

马上行动起来, 一起种树吧。

(运用2.0中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中的微能力点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完 成课堂导入图片的组合及处理。技术处理后的多媒体素材更清晰、更美观,达到

了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为了绿化校园周围的环境,我们学校决定在校园的一条小路上种树,来看看,

同学们是怎样规划的。

课件显示:20米的小路,每隔5米种一棵树,能把这条小路平均分成几段?

学生列式解答,解释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课件动态演示:每5米一段,就把这条小路平均分成了4段。

(运用2.0中的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中的微能力点,灵活使用PPT设计“求 段数”的动态展示。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对“距离÷每段长度=段数”理解始于数,

终于“形”,达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学生理解更深刻。)

师:刚才,我们用距离20米除以每段长度5米,就得到了段数。

板贴:距离÷每段长度=段数

二、 寻找规律,建立两端都种的模型

1、大胆猜想,操作验证

师:如果就在这条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可以种几棵?大胆猜想一下。

学生猜测。

师: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想,到底能种几棵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

问题。

板书:植树问题。

师:到底能种几棵树?遇到困难了,谁有好主意?

预设:画一画,摆学具。

师:数学上有一个分析问题的好方法,就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想,是数形结合。

板贴:数形结合。

指导学生摆学具进行验证,结合着课件和学具袋说学习要求。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交流,验证结果是5棵。

学生评价。

师:刚才他们摆的这种情况是小路的两端都种,我们给它起个名,叫两端都种。

如果小路的一端有一个小房子,虽然还是20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这时候

头上还能种吗?一端不种的情况,我们叫他只种一端。

学生提出还有两端都不种的情况。

师:现实中,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5棵、4棵、3棵,都有可能。

【设计意图】给学生准备合理的学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与相互交流

的展现方式,明确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情形。

2、 制造冲突,引发思考。

师;刚才,我们用摆一摆的方法成功地在20米的小路上种了树,如果小路继续

延长,延长,变成200米,2000米,你还能用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解决吗?

预设1:这也太麻烦了。

预设2:我想列式计算。

师:听出来了,你们想追求更简单的方法,数学还真就是这样一门能使解决问题

变简单的学科。只不过,变简单之前,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规律

才能列式计算,那就先从两端都种的情况入手研究。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的方法不是能解决植树问题吗?今天的问题不是已经解决 了吗?通过200米、2000米植树,给学生创造困难和认知冲突,从而让探究规律

成为需要。

3、课件回顾,继续种树

回顾两端都种的过程,学生口头种树。

师:观察,这20米的小路,每隔5米种一棵,种完树之后,能把这条小路平均

分成几段?能种几棵树?

生回答:能平均分成4段,种5棵树。

师:如果这条小路是30米,你还会种吗?先思考,30米的小路,每隔5米种一

棵,种完树后,能把小路平均分成几段呢?谁能用算式表示?

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师:那6段能种几棵树呢?

师生一起来验证,的确是7棵。

师:继续延长,40米的小路,每隔5米种一棵树,可以把这条小路平均分成几

段?能种几棵树?

师生一起验证,果然是8段,能种9棵树。

(运用2.0中的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中的微能力点,灵活使用PPT设计“几 段、种几棵树”的动态展示,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对“棵数比段数多1”提前有了直

观的感受。)

4、观察验证,规律初探

师:大家真能干,这么短的时间就种了三条小路,观察,它们的棵数和段数,你

有什么发现?

生谈发现。

师:也就是说棵数比段数多1,都看出来了?这个不难发现,问题是,如果小路 继续延长,继续种树,两端都种时,棵数会一直比段数多1吗?是什么原因?想

过没有?

预设,因为头上还要种一棵。

师鼓励:有道理,你的感觉可真好。

师生一起来验证:先以20米的小路为例,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 这5米就是一段,我还可以说一段对应一棵树, 一段对应一棵树一,4段就对应

4棵树。

师指出: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数学上就叫“一一对应”,它能帮我们比较清楚 地理解问题。两端都种,头上还要种一棵呢,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棵数比段数

多的1就多在头上了。

验证30米的小路、40米的小路。

师结:经过我们的分析,发现棵数比段数多的那个关键的1就多在每段路的头上

了。

(运用2.0中的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中的微能力点,灵活使用PPT设计“ 一 一对应”的动画展示,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对“一一对应”的理解更具体、形象化,

有利于数学思想的内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描述一段对应一棵树,自然而然的渗透“一一对应”的数

学思想,促使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认知结构。

5、发现规律,解释规律

师:小路继续延长,如果老师不给大家图,只给段数,你能知道两端都种,种几

棵吗?

预设:60 1=61棵。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解释。

师:实际上,无论小路怎么延长,头上都要种一棵,棵数永远比段数多1,要求

棵数,只要用段数加1就可以了,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

教师记录规律。

师:现在,你能不能列算式解答刚才这个问题?做到一号学习单上。

教师指导学生提问题。

预设1:为什么要加1?

预设2:两个4一样吗?或:第一个4是4段,4段怎么能和5棵相加呢?

学生解释,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结:刚才我们先算出段数,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4段对应4棵,再用4加1

等于5棵。

【设计意图】规律的发现不应过早,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进一 步认识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把规律真正植根于学生的内心,而非简单的被动

记忆。

6、运用规律,尝试解题

课件出示题目,考考大家,在这里谁代表小路?谁代表小树?

学生口答。

三、 大胆推理,建立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的模型

师:刚才,我们成功研究了两端都种的情况,那,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又是

什么情况呢?想不想继续研究?

学生进行大胆推理:只种一端时,段数=棵数。两端都不种时,段数=棵数-1。

师板贴规律。

师:我们老说一段啊,段数啊,还不行,数学课要用数学的语言,在数学上, 一 段叫做一个间隔,段数也叫间隔数,正如大家所追求的,有了规律,就可以直接

列式计算了,就简单的多了。

四、 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建模

1、 生活中,植树问题很多。

(1)这是我刚买的衬衫,大家找到树了没有?这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

(2 )我们学校门口的公交车站点图,人民医院是起点,是终点,你找到树了吗?

这属于什么植树问题?

(3)尹老师在做馒头,树在哪?是哪种情况?

(4)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每四年一次,每四年一次,在这个事件里,谁做

小树?谁做一段段的小路?

(运用2.0中的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的微能力点,灵活使用PPT设计“树在 哪”及“属于哪种植树问题”的动画展示,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对生活中植树问题树 的类比与间隔数的类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植树问题模型的建

构。)

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段段的小路,可以是一段距离,还可以一段时间。通 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植树问题,已经在你的头脑中建立了模型,这种情况,

在数学上叫模型思想,也就是一看到植树问题,就能快速地类比出,谁做小路,

谁又做小树?就能快速地判断出,它属于哪种类型了。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己探索出“植树规律”后,通过联系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提升方法,自主建构起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今年春天,山东多地爆 发疫情,为做好个人防护,同学们出入公共场所时,都要保持一米以上距离,这

不,核酸检测中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

课件出示题目:崇文社区的核酸检测点,通道长40米,(通道的两端是花坛)

每隔1米站一人,通道中一次最多能排几人?

师:谁能先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再说说怎么列式解答?

学生解释。

课件演示, 一起回顾。

2、 变式练习

师:学会了吗?考考你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读要求。

课件出示三个问题进行变式训练。

师:你们不仅学会了,还能解决问题,真厉害。相信,只要我们科学防护,科学

锻炼,疫情一定会早日远离。

3、 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

师:刚才我们解决的都是直线上的植树问题,生活中,封闭图形中也有植树问题,

(课件出示)它是哪种情况?

师:老师还把模型带到了现场,谁能想个办法,把这个图形变一变,让大家一眼

就能看出是哪种植树类型?

学生上台剪一剪。

师:他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成功地把封闭图形转化成了直线,是只种一端的情况。

以后,再遇到封闭图形,你会不会解决它上面的植树问题了?

【设计意图】应用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的迁 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与策略,并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 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开始是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到底能种几棵树?遇

到困难时,想到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发现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时,

棵数为什么会比段数多1?再次遇到困难时,我们借助一一对应的方法解释规律,

发现了这三种类型中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了这三种植树问题模型,

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数学知识做了大树的枝叶,这些思想方法就是大树的根,

很重要。你们的深入探究的精神实际上做了大树赖以生存的阳光和雨露。

老师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今天一样,遇到困难时,能主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能把深入探究的精神永远保持下去,坚持这样做,你的知识树就会像参天大树一

样,越长越高越长越茂盛,大家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等方面对本课学习进行总结、梳理, 可以更好地把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并

将数学思想方法及深入探究的精神进行延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