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为什么只用了100多年(郑国渠的前世今生)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不知造就了多少英雄儿女、千古风流。而在秦岭山脉和陕北黄土高原之间的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这里流淌着两条河,泾河和渭河,泾水清而渭水浊。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在和渭河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因此诞生了一个传扬千古的成语“泾渭分明”。

陕西泾阳,因位于泾水之阳而得名,在泾阳北部,雄踞着两座大山,西曰仲山,东曰嵯峨。泾水自仲山出,而嵯峨山下传说是黄帝铸鼎升天之处。嵯峨山古称荆山,东抵清谷,西至冶峪,登嵯峨山南眺,泾渭分明,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

这里不仅自然景观奇特,地理位置的优势也非常显著。关中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是黄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为屏障,东面也有黄河阻隔。这片沃野千里的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一直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我们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帝国就崛起于这片土地。秦孝公定都咸阳,任商鞅变法,经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两代国君励精图治,国力渐渐傲立群雄,使天下来宾。战国七雄的其它六国见秦国日益强大,心下惴惴不安,他们使用了许多联合、单独的抗秦办法,但都一一失败了。

这本书是对历史一次饱含深情的回首,更是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骄傲;这条渠是一条奔腾在中华儿女血管中的河流,更是一个民族永不会忘记的图腾;在以后的日子,它还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还会长出新的枝叶,继续养育着这片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儿女。

一、郑国渠的横空出世,源于一场阴谋:疲秦之计

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和秦国。韩国先祖韩氏部族乃周武王后裔,迁入晋国后被封于韩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韩国与魏、赵一同封为诸侯。韩国的兵器非常厉害,尤以弩、剑见长,为列国所惧。但韩国国土小,北邻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处于其它强国的夹缝中,因此,在诸侯争霸赛中注定是个悲催的角色。

秦昭襄王死时,六国来吊丧,据《史记.秦本记》中所载:“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其它六国皆派大臣将相来吊丧,何以韩王亲自前来,还“衰绖入吊祠”?

衰,指丧服,人死,只有身为晚辈才着丧服;绖,则指晚辈的亲疏辈分。把麻绳围在头上为首绖,指亲儿子;缠在腰间为腰绖,指侄儿;缠在手臂,指孙辈。韩王与秦王同为一国之君,以晚辈恭之,以亲儿子示孝,实属无奈。

因为韩秦相邻,秦昭王在位期间共发生十六次战争,十一次由秦国主动发出攻击,其余是韩参与其它国家的联盟击秦。而秦与韩的交手,韩国只胜利过一次,而且是在与其他国家联盟时。再加上在这期间,秦昭襄王使天下来宾,接受各国的顶礼膜拜,魏国的使者来晚了一点,秦国就派兵攻占了魏国的吴城。

在这种为难的局面下,韩桓惠王只得佯装恭顺,却在暗地里苦思对策。

郑国渠为什么只用了100多年(郑国渠的前世今生)(1)

韩国疆土狭长,跨黄河南北。黄河南有今郑州、许昌、南阳等地,黄河壮则有野王(今沁阳)、上党(今山西长治),韩国境内还有一史前形成的荥泽。

其时黄河水淘蚀山根,便敖山滑塌河水之中,由黄河分出的“河南之济”沿广武山北麓东流,同时接纳由广武山流下来的柳泉和广武涧两股小水,流过敖山以北和荥渎相汇。二者汇合后再转向东南流入荥泽。

荥泽起到了储水和调节济水的作用。荥泽的存在,影响了黄河、济水等水系,对当时的航运、邮驿、人口和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在魏国引黄河水入圃田泽成功后,韩国也从荥阳引黄口引黄河水入荥泽,荥泽连接黄河、济水和鸿沟,成了天下水运枢纽。

正是因为韩国在治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韩桓惠王便打起了水的主意。但如果是秦国在治水上毫无经验,秦王也一定不会贸然接受建议,但前有李冰父子成功建成的都江堰,韩桓惠王思忖,或许此计可以一试。

于是韩桓惠王广罗人才,寻找那个专业知识过硬、即能懂他的意图又具外交才能并能说服秦王的人。后来,这个人找到了,他就是水工郑国。

郑国来到秦地实地勘查,发现泾河瓠口下方的焦获泽是一片很大的汪洋湿地,大泽周边本不缺水,但田里却不长稼禾,因为全是盐碱地。这让一个绝妙方案在他脑中迅速形成:引泾水溉田,使淤泥压碱,使贫壤变沃土。

郑国喜不自胜地带着他的方案说服了秦王,一个伟大的工程就在大家各怀鬼胎的心事中开工了。为了把这个工程长久地做下去,郑国不能在工程中弄虚作假,只能把这个工程设计得更大更细致,使人们对这个工程始终充满希望却永远望不到结束的那一天。

其时始皇赢政已即位,它调遣无数的民工与军工,还有物资协助郑国去修大渠,阴谋就在他眼皮底下进入,而他却惊而不觉。可是秦桓惠王死后,渠建九年之际秘密泄露了出来,《史记》上载:“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渠为什么只用了100多年(郑国渠的前世今生)(2)

惊天阴谋暴露,一石激起千层浪。然郑国沉着应对:“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赢政思虑再三,作罢,让郑国完成大渠修建,后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此渠。十年渠终成。

赢政的大度,体现的正是大国的底气:九年你都玩不出什么花样,现在众目睽睽之下量你除了遵命也别无他法,如果你真捅了篓子,这个工程我也有能力完结。剩下,就看你的了!

郑国呢,再也不用一边希望工程永不完结,一边又假装信心无比的去干了,终于结束了人格分裂的纠结状态,所以,工程很快完美峻工。

这条天下第一渠成了一条渭北平原的母渠,养育着万千生灵,又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渠,成了一个生生不息渠的大家族。

二、郑国渠是一位历尽风雨的老祖宗,它的子嗣后世从没断过

一渠修成,万世延绵,但中间也不得不经常进行除淤改建,使这条河流永远保持年轻。后来一代又一代进行改造、重建,使这条水系一直奔流至今,就像我们薪火相传的文明。

1、汉代白渠

郑国渠在建成一百四十余年之后,由于渠首河床下切,引水变得困难,汉代开始修建新渠。据《汉书.沟洫志》载:赵中大夫白公建议“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2、唐代三白渠

在泾阳三渠口西边不远处有一个地方叫汉堤,汉堤就是汉代修建白渠时留下的。后来唐代修建三白渠,便是从这里引水,《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引泾水南行,至县北五里,立三限闸以分水,北曰大白渠,中曰中白渠,南曰南白渠。”

3、宋代丰利渠

整个宋代重文轻武,领导人也多优柔寡断,缺少决断,修渠事件也是几起几落,致使三白渠堰与堤防年久失修,毁坏严重,泾渠已谈不上灌溉之利。宋徽宗年间,经太府少卿穆京奏请,徽宗诏本路提举常平使者赵佺主持修渠工程。

赵佺“导泾水深五尺下泻三白古渠”,为了使石渠既能引流又能泄洪,他增修了节制水势的二洞、二闸、三沟,他的引泾工程历时两年,不仅省工省时,还较之前有了很大进步,据《开渠纪略》记载,灌溉面积达“三万五千九十顷,赐名丰利渠。”

4、元代王御史渠

宋代丰利渠运行二百多年后,泾水河床下切,渠口高出水面,引水困难,有治水经验的王琚时任陕西行台御史,谏言更新改造丰利渠,于是历时四年的王御史渠建成。

5、明代广惠渠

元代修的王御史渠,到明初渠堰圮毁壅塞,自太祖洪武至宪宗成化年间,历八帝一百一十二年经六次修渠才告竣工,广惠渠就是第六次引泾灌渠工程所建。

这次引泾渠首进入山内,修渠工作异常艰辛,先后有三任主政陕西的官吏主持施工,工期达十八年之久,石匠们在阴冷潮湿的山坡作业,死去的人无数,在梯子崖上方的山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地名“石匠坟”。

郑国渠为什么只用了100多年(郑国渠的前世今生)(3)

6、清代龙洞渠

康熙年间,广惠渠历时二百年,渠道受洪水和泥沙冲击,屡修屡坏,到了乾隆年间,翰林侍读学士世臣上书建议不再引用泾水,而改用泉水引灌田亩,此举被称为“拒泾引泉”,因此渠成后,名曰龙洞渠。

7、民国和当代的泾惠渠

到了民国,龙洞渠彻底衰败,修渠建渠更是变得愈加艰难,最后是李仪祉排除万难,携同外国友人安立森一同修建了泾惠渠。

李仪祉是德国留学归来的水利专家,又是本地人,他在国外选修水利也是受陕西政界名流郭希仁劝解,希望他能为家乡的郑白渠做点事。他与于右任是同窗,也同样心系家乡,后来在他们的携手下终于完成了改造郑白渠的重任。

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智慧和艰苦的付出,是用中华儿女的血汗和长久的感情养出来的一条大渠。沃野千里不是望天收,而是靠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这条河流记录的是一首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改造自然、勇于付出的悲壮赞歌。

三、这条古老的大渠,深藏着哪些急待破解的文明密码?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条人工大渠养育了万千生灵,抚育了一代一代中华儿女,从这里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催生出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儒家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这条大渠的流水也为人们打开了沟通的门户,催生出了人类早期最繁荣的经济,把中华的文明传遍世界的各地。

一个世界的小小角落,花开遍地,让我们看看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藏着哪些我们还待破解的文明密码。

郑国渠为什么只用了100多年(郑国渠的前世今生)(4)

1、以养为用的仁者之心

在农耕社会,人们都是相携去出工,《说文解字》中讲道“仁”:“仁,亲也,从人二。”古书中又解道,“耦”意为两人相助并耕。古时行礼“揖以耦”,就是两人见面,首先观顾对方,然后互相作揖,表示敬意和问候,这种情景就是“仁”字之形。

因此,以“揖以耦”来认识“仁”,说明“仁”的理念最初显现于农耕劳作中,而后渐渐发育,由孔子将它定义为儒家的核心理念。我们可以想一下,以前在农村劳作,哪一个不是以仁者之心互帮互助,哪一个不是以仁者之心对待一草一木?

人类学家认为,整个人类文明可以说是伴随农业而生的。因为从事农业,你要察天观地,注意四时节令的变化,而农耕社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养”。养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要投入自己的人力与心力,既不能拔苗助长,又不能丢手不管,否则,你就不能与它创建很好的联结,如果这样,作物的一切你就只能无能为力了。

你看,一个“养”字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多么大,生养、抚养、培养、滋养、涵养、保养……没有一样不是通过时间的积淀慢慢得来的,像西方的那种掠夺主义、创造主义,他们是无法理解这种情感的。

其实天地化育,无不靠一个怀有仁者之心的“养”字,以养为用才是宇宙得以长存的根本,这样高深的文化素养就是我们在农耕劳作时领悟到的。

2、茶马古道的经济繁盛

泾阳是一块富庶之地,这在孙俪演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有很好的体现,但事实是在这里富庶的不仅仅只有安吴吴家,还有桥底川刘的刘家、北赵的孟家、王桥社树堡的姚家、王桥东街的于家……每一家却是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

郑国渠为什么只用了100多年(郑国渠的前世今生)(5)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第二条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第三条是滇藏茶马古道,前两条都是以陕西为起点,由陕西人开辟的,他们把茶、马、丝绸、药材、皮货等货物频繁来往于这些古道,不仅换来内地和外地生活的便捷,也换来经济的繁荣和自身的财富。

在这块奇特水资源条件下的土地,还偶然地催生出了一种金花璀璨的珍贵茯茶。

江南茶叶抵运泾阳,本来要另行检作,重新包装,便于长途驮运。但一次,存放于泾阳的湖南安化黑茶遭雨水淋湿,商家把这些茶叶放在伏天的太阳下晾晒,晒干后打包入库。

但等商家再次打开这些茶叶,本欲当废茶处理掉时,却发现这些茶叶在仓库中存放了一段时间后,生出了星星点点的金花,而且散发出一种奇香。茶商试喝了这些茶,都觉得没什么不适,而且比之前的口感更好,令人神清气爽,胃口大开。

茶商把这批茶叶带到西域试销,不想特别受欢迎,因为这茶产生于伏天,便加了个草字头取名为“茯茶”。

经专家鉴定,茯茶中特有的金花,是一种金花菌,科学家命名为“冠突散囊菌”。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但只有在泾阳这块土地上才可以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出来。因为这里特有的地理气候和水含量,能促进金花菌的生长发育。

泾阳两千多年来引泾灌溉,地下水呈弱碱性,PH酸碱度在8.2左右,水中硝酸银离子、钾离子、钙离子、氟离子等含量较高,酸碱度和水中矿物质正适合金花菌的生长需要。因此泾阳茯茶有“非泾水不渥,非伏天不作,非金花不成,非泾阳不宗”的说法。

郑国渠为什么只用了100多年(郑国渠的前世今生)(6)

金花璀璨的茯茶就是茶马古道经济繁荣下结出的一朵最美的、独一无一的花,他们把这种美好的味道经泾阳之手而传送给每一个远方的客人,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那种富庶、安宁与美好。

3、养育了一大批对近现代影响巨大的杰出人才

在这片被泾阳之水和儒家文化滋养的大地上,人才辈出,走出了一个又一个推进了历史进程的大人物,近代就有在湖南乡试中发现了左宗棠的徐法绩、有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的刘古愚、有从安吴大院出来誉满文坛的吴宓……泰山北斗的于右任自不必说,当代冯润璋、李若冰、雷抒雁、马林帆、冯日乾等学者、作家、诗人更是数不胜敉。

在泾阳,素有“三宫六院”之说。

“三宫”指的是望夷宫、舍车宫、谷口宫。望夷官建于秦代,秦始皇“临泾水作之,以望北夷”,秦末,正是在望夷宫,赵高伙同他的女婿阎乐,逼杀了秦二世胡亥。舍车宫位于嵯峨山下冶峪河西岸,汉武帝行幸甘泉宫时常取道于此,因道路崎岖,就弃车乘骑,所认在此建宫名曰“舍车宫”。谷口宫位于口镇西南,是秦汉帝王行幸、避暑时的行宫。这三处古代宫殿,现今均有遗址。

“六院”是指瀛洲书院、泾干书院、味经书院、崇实书院、正谊书院、养疾院。“六院”中,除养疾院是唐代建在泾阳专为皇亲贵胄服务的疗养机构外,其余五院皆为书院。这些书院不知培养出了多少进步人士,他们投入到历史的洪流中,推动历史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他们都用自己的微光照亮过这片苍桑的大地。

这些儿女为了国家的进步与繁荣前赴后继竞折腰,发生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是怎么说也说不完的,它深藏的文化底蕴与秘密也是我们永远挖掘不尽的。唯愿这条人类创造的大渠永远这样奔流下去,永远花开不败。白描在这本《天下第一渠》当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一个与他永远骨肉相连的血亲世界,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闻之都热血沸腾的世界。

郑国渠为什么只用了100多年(郑国渠的前世今生)(7)

你来自哪一方水土,你恋的就是哪一条河流。你,你,还有你,虽然我们不是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但我们共饮一江水,头顶的是同一片蓝天;虽然我们相隔千里,流水会带去我的消息,白云会捎去我的问侯;愿你好,因为你好我就好,你好我才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