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小学二年级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

一、起源与演变

“文”,初见于甲骨文,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文”字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最上端是人的头,头下面是向左右伸展的两臂,最下面是两条腿,字形突出他的胸部,在宽阔的胸脯上刺有美丽的花纹图案。花纹有心形、×形、点,还有没有花纹的字形。可能上古祖先集体狩猎或者与其他族群发生战争时,为了与其他族群区分,便在胸脯上画上各种花纹,族群不同所画的花纹不同,所以就有了不同的“文”字。

小学二年级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

金文字形延续甲骨文。人胸前描绘的花纹不仅用于区别其他族群,而且兼有美观的功能。古人人身体上的花纹样式多样,有心形、水平的沙漏、燃烧的火苗、圆环形项链、十字架形、圆点等形状,可见古人也很爱美,很时尚。

小学二年级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3)

小篆字形竖长,笔画圆转,“人”站立的模样保持基本一致,只是随着汉字的发展简化,“文”字表示胸前的“花纹”逐渐消失了。

小学二年级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4)

隶书延续小篆字形,隶书笔画化,笔画变得平直,一般取横式。表征花纹的形象被淡化,已很难看出是个“人”形。

小学二年级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5)

楷书延续隶书字形,更加规整、方正。有的“文”字把上面的点写成了撇。

小学二年级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6)

二、含义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意思是说“文”字的本义是指“交错画的花纹”。在上古时期,我们的先人有“文身”的习惯,古书中也多有记载,如《礼记·王制》中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也。”《庄子·逍遥游》中说:“越人断发文身。”《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赢以为饰,岂礼也哉?……”子贡对吴国太宰伯嚭说:“周太伯穿朝服、戴朝帽实现周礼,仲雍继承太伯作君主,他剪断头发、又在身上刺花纹,赤裸着身体作为装饰,这是不合于礼的啊!”后因以泛指少数民族的装束习俗。这里的“文”字都是指“文身”。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的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人就给“文”増加了“纟”偏旁,造出了新的形声字“纹”,来表示“文”的本意:花纹。也就是说,“文”是“纹”的古字。因为“文身”是在身上描绘或刺出各种花纹,所以引申为“花纹”、“纹理”。《新序·杂事》里说“屋室雕文以写龙”,就是说在房屋里雕刻出龙的花纹来。《庄子·马蹄》里说:“五色不乱,孰为文采?”《楚辞·九章·桔颂》里说:“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这里的“文采”、“文章”(不是今天“文章”的含义)都是指颜色错杂而形成的花纹。现代汉语中“水文”“天文”的“文”字也是指自然界中某些呈“纹路”状的现象。“花纹”是有条理的,又引申为“文章”“条文”;“花纹”是赏心悦目的,又引申为“文采”“文雅”;古代文字是用刀刻的,是特殊的花纹、纹理,所以引申为文字。后由“文采”“文章”又引申出指有各种仪节组成的礼乐制度等一类古代文化。至于“文物”“文辞”“文武”等词中的“文”字的含义都用的是“文”字的引申义。古代铜钱面上铸文,所以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称为一文钱。一两白银=1000文钱=一贯(吊)钱。

《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盖,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也可以说“文”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

“文”字还是部首字。汉字中由“文”组成的字,大都与“花纹”有关,如:纹、玟、紊、雯、斑、斓等。有些字虽然也有“文”字,但仅仅是形声字的声符,与其本义无关,如“汶”“蚊”“坟”等。

小学二年级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