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与怀疑并行作文(作文解析适时沉默)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陈柳红

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教师,湛江市徐颖名师工作室成员,参编了北京特级教师王涛老师主编的《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指导学生在《满分素材》、《作文指导报》、《读写天下》等报刊发表多篇习作,教师升格指导文发表在《新作文》、《三悦文摘》等杂志,是《作文指导报》杂志社“拓展阅读”专栏的特约作者,也是野草文学工作室的签约作家。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 责编:梁音

审校:张婷 / 美编:易沐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

——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

——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为布局未来教育科技研究院精选试题。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 “新课标大语文” 微信公众号。

信任与怀疑并行作文(作文解析适时沉默)(1)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属于组合型材料作文题,题目提供的真实情景是关于“发声与沉默”的三则名言:一是指出当以声辩声、以言辩言没有什么作用时,沉默是最好的选择,这个真实情景的限制,阐明了沉默有时是一种无声的反击,比发声更有力量;二是强调在面对坏人可憎的言行时,我们不能保持沉默,要勇于发声,这个真实情景需考生关注社会、联系现实,明确发声的时代意义;三是恰当的沉默与合时的发声的情景限制,强调发声与沉默都须应合时宜。这是学生联想与思考的基点。

2.典型任务的限制。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自选角度立意,是题目的典型任务,这一典型任务首先要求考生全面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准确把握核心概念间的辩证关系,而不能只关注一方,单一选择写“沉默”或写“发声”。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呈现的核心关键词是“发声与沉默”,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蕴含着厚重的时代价值取向,这就需要考生认真体察生活,关注社会,在思辨中准确把握沉默的意义和发声的时代责任感。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发声与沉默”这一主题包含的是二元关系,如:林语堂认为有时沉默比发声更有效,沉默是一种无声的有力回击;而马丁·路德·金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沉默代表着逃避和怯懦,意味着麻木和冷漠。所以,面对黑暗与不公,我们应敢于发声。在这两则材料中二者是权衡关系,考生可以据此写作。“发声与沉默”也可以是互补关系,荀子认为选择“沉默”或“发声”,要视实际情况而定,恰当的沉默和合时的发声,才是智慧的体现。只要扣住“发声”和“沉默”这两个关键词,或辩证思考“发声”和“沉默”的关系,都是正确立意。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站在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延伸思考,联系有关“沉默”与“发声”的素材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鲁迅的名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比如万州公交车事件中乘客选择沉默的悲剧。考生也可以解读“沉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突出“沉默”是为人宽容的一种处世哲学,是暗地里积攒力量有助快速成长的途径。也可以强调“发声”的重要性,与“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入阐述不适当的“沉默”的危害,指出“沉默”是对事实的亵渎、对真理的侮辱、对邪恶势力的妥协、对强权的屈服、对正义的戕害,从而指出“发声”是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负责的一种行为。当然,也可以全面地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所以说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写成记叙文;可以就这两方面发表自己的议论,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扣住自己的思考写成散文,抒写感悟和思考。

解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以“发声与沉默”这样的二元关系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声与沉默”这个主题引导考生的思维方向,是命题人限制所在。材料中三则名言形成一种开放格局,三则名言是引发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引子,考生可在此基础上联想事例、引用名言、做分析、做取舍,有话可说,有理可辩。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适时的沉默,是无声的回击。

2.沉默不是金,应为正义发声。

3.理性审势,不畏发声。

4.以沉默修炼己身,以发声护卫良知。

5.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

偏题立意:

1.敢于担当时代责任。(忽略“发声与沉默”的主题这个限制。)

2.慎言多智者,入世需通透。(“慎言”强调是“沉默”,题目规定的主题“发声与沉默”是二元关系。)

……

下水文

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适时的沉默,体现的是以无声辩有声、以无言辩有言的智慧。可是,集体的沉默,尤其是好人的沉默,就会让坏人可憎的言行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在熙熙攘攘时适时沉默,在大众缄默时无畏发声。

适时沉默,是韬光养晦的修养哲学,是厚积薄发的无声反击。

古语云:“潜龙在渊,静默无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动则已,一冲飞天。”沉默,并不是示弱,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坚韧、一种内敛、一种沉淀。楚庄王三年无发令、无政为的沉默,并不是懦弱退让,而是为楚国霸业蓄势;倡导用白话文写作的胡适,在遭到讥讽甚至排斥时,也没有选择以声辩声、以言辩言为自己辩护,而是选择了用沉默来面对谩骂。诚然,沉默不是漠不关心。适时的沉默,守住的,是淡泊中珍贵的坚守。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沉默的力量如此巨大,我们需在沉默中埋头,用无声胜有声的力量,向世界证明,适时的沉默,也有千军万马的力量。

但,我们不能一味沉默,在真相和正义面前,我们还须不畏发声。

都说“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你看,赵高指鹿为马,多么荒唐!然而一众大臣却以明哲保身的沉默,葬送了秦王朝。坏人可憎的言行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好人的沉默。罗一笑之类的闹剧往往根源于好人的沉默。不合时宜的沉默,绝对是滋生祸难的温床。因好人可怕的沉默,悲剧才以不同的剧幕上演。你还记得重庆公交坠江的悲剧吗?因为乘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沉默,枉送了多少无辜的性命啊!

面对坏人可憎的言行,如果选择沉默,那我们这一代人,终将因为可怕的沉默而感到悔恨。

鲁迅先生正是敏锐地察觉到这点,才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邪恶面前的麻木冷漠,付出的多是血泊的代价。回想“南海仲裁案”“萨德反导弹系统”的挑衅,如果我们选择沉默隐忍,恐怕只会让阴谋家更加变本加厉。所以,我们不能做无动于衷的看客,因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为了避免雪崩惨剧,我们身为社会的一片雪花,要敢于撕开皇帝的新装,为正义发出千钧之声。

当然,我们也要谨防非理性的发声,努力做到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要知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唯有理性的发声,才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负责。我们既要避免被阴谋营销,错付一腔热血,也要在正义面前,大胆发声,捍卫公平。

当你感到语言苍白无力时,不妨安静下来,用沉默替你发声,保持不随大流、不盲目跟风的理智,才能避免被舆论内卷。而当社会需要正义和真相之时,我们亦不畏发声,要敢于为正义代言!

范文展示

于沉默中发声,于发声中沉默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高三(8)班 吴宇轩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在林语堂先生看来,沉默似乎比发声更有力量。但马丁·路德·金却说:“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在沉默与发声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沉默中发声,在发声中沉默。

不在发声中沉默,就在发声中淹没。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网络高速发展下,发声的成本越来越廉价,发声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小,很多人没有把握事情的根源就开始发声,带动社会舆论或被带动,沦为乌合之众,在发声的海洋中被淹没、被误导。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众人发声中沉默,在沉默中学会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

都说沉默是金,但一味的沉默,只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早在中国近代历程中,清政府对于列强的入侵忍让、沉默,最终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以致民众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而清政府也在沉默中土崩瓦解。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在沉默中发声,当HM公司在网上大肆抵制新疆棉时,一个个国企和网民纷纷站出来发声。在这发声的背后,不仅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团结、骨气,也体现了我们祖国的强大。我们只有在沉默中发声,才不会在沉默中灭亡。

懂发声沉默之理,方懂处世之道。

回望过去,中国断壁残垣、百废待兴,而如今强盛的中国,正是一代代中国人在发声和沉默中建立的。从五四运动时期为国家前途命运,振臂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新青年,他们在发声;在国际会议上,舌战群儒的周总理,他在发声;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呼吁大家待在家中,而自己前往抗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他也在发声。

但,当涉及他国主权时,我们沉默了,因为我们坚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当他国对我国恶意抨击时,我们也沉默了,因为我们相信,无声胜有声,沉默比发声更有力量!我们懂得沉默和发声的智慧,才有了如此雄厚的中国,中国才得以在世界享有如此高的声誉。

《荀子》中有言:“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如今时代交接棒到了我们手中,我们更应懂得发声和沉默的重要性,努力做到适时而静,应时而动,该沉默时沉默,该发声时发声。

点评

文章对材料内容进行了精准的解读,始终抓住材料核心关键词“沉默”与“发声”,并通过三个分论点来充分阐述了“沉默”与“发声”的利弊,借助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论证分析,有力论证了“该沉默时沉默,该发声时发声”这一中心观点,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