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

提起 “寺庙”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寺庙” 是佛教宣传佛法的地方;是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赐福消灾的地方;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才有的建筑等等……。但你是否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在佛教还没有官方正式传入中国之前,“寺” 和 “庙” 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并非大家传统所理解的含义而已。另外 “寺” 和 “庙” 无论在本质上、文化渊源上、还是在社会所占据的功能上也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1)

在现代人的认知范围内,也常常把 “寺庙” 连在一起理解,其实 “寺” 和 “庙” 在中国古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庙” 的出现,要早于 “寺” 。“庙” 在古代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的地方,大约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 “寺” 是在秦汉时期才开始设立的,最初也和佛教没有半点关系,当时只是朝廷的行政机构之一。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2)

接下来就和大家详细来聊一聊 “寺” 和 “庙” 的具体由来以及它们的根本区别:

先来说 “寺”

根据《说文解字》中对 “寺” 字的解释为:“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 ;而根据 《汉书》中的记载:“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 ;《日知录》也曰:“寺,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谓之 ‘寺’ ” ;同时在秦朝的《三苍》、《广雅》、唐代的《一切经音义》里,对 “寺” 解释也都有 “官舍” 之意。

从以上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古代 ,“寺” 其实是一种政府官员处理地方事务的办公机构,是朝廷的 “官署”,同时也可以充当官员居住的 “官舍”。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3)

既然在古代,“寺” 是作为所有官衙的统称,无论是中央部门还是县衙,一律称之为 “寺” 。那么这个 “寺” 字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作为古代中央政府部门的正式名称的呢?

那就要从古代 “三公九卿” 的行政制度开始说起了:

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夏朝时就开始设有 “三公九卿” 。 《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有说三公为司马、司徒、司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4)

秦王嬴政在称帝之后,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历代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制度,这就是著名的 “三公九卿” 制度。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5)

三公:即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掌管天下、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为皇帝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是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为丞相的助手,掌管图籍章奏,监察文武百官,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

九卿:即 “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九卿” 的职责分别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6)

“三公” 的办公之地称之为 “府” ,故有 “三府”一说。是当时国家最高的权利机关。它们分别是:

丞相府:掌管行政

太尉府:掌握军权

御史府:负责监察,兼皇帝的秘书办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7)

“九卿” 的办公之地称之为 “寺” ,故有 “九寺” 一说。是中央行政的执行机构。它们分别是:

1、光禄寺:秦朝时名为 “郎中令” ;汉武帝时改 “郎中令” 为 “光禄勋” ;南朝时改 “光禄勋” 为 “光禄卿” ;北齐时正式确定为 “光禄寺” ;元朝时,朝廷将 “光禄寺” 并入 “宣徽院” ;清朝光绪时又被并入了 “礼部” 。是掌管皇帝侍从警卫、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总领宫内事务的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的事情比较复杂,包括:皇帝的宿卫警备;管理郎官;备顾问应对;劝谏得失;郊祀掌三献;拜诸侯王公宣读策书等;北齐以后又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宴享管理;以及负责朝廷的钱粮预算制定,官员的薪酬发放等事务;后来还总管宫内一切事务,发展成为皇帝的顾问参议、宿卫侍从以及传达招待等诸多事务的宫内总管。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8)

2、太仆寺:秦朝时名为 “太仆”;北齐正式确定为 “太仆寺” ;明朝时并入 “兵部” ;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 “陆军部” 。是掌管宫廷车马和国家马政、畜牧的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宫廷车辆和马匹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以及御马的购买、牧养、训练和使用;还有负责皇帝和皇室成员的交通出行;以及出巡时所需准备的车马之物;后来逐步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就具体职能而言,“太仆寺” 基本相当于现今的中央军委总后勤部的军马部。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9)

3、太常寺:秦朝时名为 “奉常” ;汉朝改为 “太常”;北齐正式确定为 “太常寺” ;后归入 “礼部”;清末废除。是掌管王朝宗庙礼乐、祭祖慰天的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天文术数;和士大夫的穿戴 ;宫廷礼乐制度的制定;风俗节日的颁发;还有管理皇帝的寝庙园陵;巡视诸帝陵墓等事务。就 “太常寺” 的具体职能而言,它相当于同时兼有现今的文化部、宣传部、教育部和民族事务部委员会的部分职能。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10)

4、宗正寺:秦朝时名为 “宗正” ;汉平帝时改名为 “宗伯” ;东汉时复称 “宗正” ;北齐时正式确立为 “宗正寺” ;金朝时名为 “大宗正事” ;元朝时名为 “大宗正府” ;明清时更名为 “宗人府” 。是掌管天子宗族事务的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有关事务;管理皇族的名籍簿;以及守护皇族陵庙等事务 ;另外在唐代时 “道教” 为 “国教” ,所以 “宗正寺” 还管理着 “道士” 、“僧侣” 。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11)

5、大理寺:商周时期,中央司法官之名为 “大理”,即 “整理律法之官” ;秦汉时期改名为 “廷尉” ,“廷尉”办公之地名 “廷尉署” ;北齐时正式确定为 “大理寺” ;明朝与 “刑部”、“都察院”合称 “三法司” ;清朝时改名为 “大理院 ”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亦沿袭此名。是掌管司法刑狱审判的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刑事案件的审理、查探;以及修订律令等一切有关刑法的事情。“大理寺” 的具体职能基本类似于现今的 “最高人民法院” ,是全国最高的法律机构。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12)

6、卫尉寺:秦朝时名为 “卫尉” ;汉景帝时改名为 “中大夫令” ;北齐正式确定为 “卫尉寺”,一直延续到南宋被并入 “工部” ;明朝废除;清朝时更名为 “銮仪卫” 。是统帅卫士守卫宫禁的行政机构。主要负责门卫屯兵、守卫皇宫;隋朝时改为主要负责军器、仪仗、帐幕等事。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13)

7、鸿胪寺:秦朝时名为 “典客” ;汉景帝时改名为 “大行令” ;汉武帝时改名为 “大鸿胪” ;北齐时正式确定为 “鸿胪寺” ;唐朝时一度改名为 “司宾寺” ;南宋 、金、元时废除;明朝时复设;于清末时废除。是掌管外交事务和民族事务及赞导相礼的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国家对外礼仪和典礼 ;诸侯和藩属国事务 ;以及朝贡国的封册、赏赐、使节的朝觐礼仪;各少数民族的朝见等事务。大体而言,“鸿胪寺” 基本类似于现今的 “外交部” ,但主要侧重于外交部礼宾司的职能范围。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14)

8、司农寺:秦朝时名为 “治粟内史” ;汉景帝时改名为 “大农令” ;武帝时又改名为 “大司农” ;南北朝时期改名为 “太府寺” ;南宋初并入 “仓部” ;明朝时不再设立,后被并入 “户部” 。是掌管国家财政的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朝廷钱谷金帛诸币,即粮食库藏、仓廪管理、物资供应、物价调节;都市贸易、财货交易 ;以及出纳京朝官僚之俸禄等事务。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15)

9、少府寺:秦朝时名为 “少府” ;北魏孝文帝末年改 “少府” 为 “太府” ;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于 “少府卿” 外另置 “太府卿” ,并以 “少府” 、“太仆” 、“太府” 三卿合称 “夏卿” ;北齐沿北魏制,不设 “少府” ;以 “太府寺” 为署名;隋朝时设置 “少府监” ;辽朝、金朝、元朝改称 “太府监” ;明朝时并入 “工部” 。是掌管皇室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以及管理金帛府帛、宝货、珍膳、营造器物等;还有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的供给和服务。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16)

到了明清时期,“九寺” 的部门职能逐步由 “六部” 所替代,即: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时“九寺” 也逐渐变更为 “五寺” 即:“大理寺” 、“太常寺” 、“光禄寺” 、“太仆寺”、“鸿胪寺” 。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17)

从以上内容大家可以看到,在古代,至少在佛教传入到中国以前,“寺” 其实是历代 “官署”的统称。

那后来,“寺” 又是怎样变成了佛教场所的呢?

那就要从两汉时候说起了:

根据《魏书》、《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白光,在殿庭飞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 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 ‘佛’ 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所梦见的想必就是 ‘佛’ 了” 。

刘庄甚是开心,觉得自己与这位西方的 “神 ”很有缘份,于是决定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和佛法。史称 “汉明感梦,初传其道” 。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18)

第二年,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十人远征西域求法。使团到达大月氏国后,抄得佛经 四十二章。并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此地遇见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便邀请二师来汉地传播佛教。二师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随蔡愔一行来到了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也极为礼重,并亲自予以接待,同时安排他们暂住 “鸿胪寺” 。此时被认为是印度佛教正式官方传入中国最早的时间。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19)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为纪念白马驮经到中国以及对印度两位高僧的嘉奖,勒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处兴建僧院,并取名 “白马寺” 。这样,洛阳的 “白马寺” 就成为中国汉地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20)

当时的 “白马寺” 属朝廷的直属行政机构,其核心的目的主要是翻译佛经。

后来,随着从印度传过来的佛经越来越多,佛教越来越兴盛,信仰佛教的人也越来越多,“寺院” 又开始承担起更重要的教育民众、传播佛法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在于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有佛教的经典,还有儒家、道家的经典,很多读书人,像王阳明、朱熹 、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佛寺里挂单读书。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21)

而且寺院里定期有佛法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讲,这就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再后来,越来越多的高僧大德于此开始讲经说法并指导大众实修,这样又慢慢延伸成大众共同修行的场所。

所以在隋唐之后, “寺” 作为官署的称谓就越来越少,逐渐演变成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了。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22)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寺” 的建造越来越多,唐朝诗人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便是对 “寺” 在中国繁荣的真实写照。唐之后,尽管有些官署仍称作 “寺” ,如 “大理寺” ,但在民众心中, “寺” 早已成为了僧人的住处和烧香拜佛之地了。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23)

再来说 “庙”

“庙” 的出现,要早于 “寺” 。“庙” 在古代最初是“祭祀天地鬼神” 的地方,大约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如果再往前追溯,则是来源于原始的巫术文化时期了,也即 “巫教” 。

“庙” ,古时候又称 “祖庙” 、“宗庙” 、“家庙”,也是很早就有的事物了,最初只是祭祀祖先、存放祖先牌位的地方。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24)

《说文解字》曰:“庙,尊先祖貌也” ;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也云:“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灵魂也 ” 。“庙” 是 “貌” 的谐音,古人认为在这里能够见到祖先之容貌,故把这样的建筑称之为“庙”。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25)

在古代,上到天子,下到黎民,对 “庙” 文化都极为重视。

皇帝供奉祖先的地方叫 “太庙” ,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当时是叫 “世室” 、叫 “重屋” 、叫 “明堂” ,一直到秦汉时期才改名为 “太庙” 。即便如此,也要早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26)

而历代皇帝在死后都有独立的 “庙” ,并有专门的“庙号” ,就是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 “名号”,如:“太祖” 、“世祖” 、“太宗” 、“高宗” 、“中宗 ” 、”世宗” 、“仁宗” 等。像我们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名字叫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 是他的年号,而 “高宗”则是他的 “庙号”。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27)

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 “庙” ,所以朝廷也称为 “庙堂” 。如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28)

此外,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 “家庙” 。《礼记•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 、“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即最高统治者天子能立七庙,分别是:父 、祖 、曾祖、高祖、高祖的父、祖父、和始祖庙;诸侯能立五庙,分别是 :父 、祖 、曾祖、高祖、始祖庙;大夫能立三庙,分别是:父 、祖 、曾祖之庙……。“庙” 在古代之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29)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人们认知的日益提高和对精神图腾的寄托,“庙” 所承载的对象也开始不断的扩展和扩大。那时候的 “庙” 已经不单单是 “祭祖” 的场所了,而是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蜕变成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其 “祭祀神灵” 和 “纪念先贤” 的功能也越来越突出。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30)

祭祀神灵的庙,比如有:“太上老君庙” 、“玉皇大帝庙” 、“黄大仙庙” 、“财神庙” 、“女娲庙”、“妈祖庙” 、 “阎王庙” 、“龙王庙” 、“城隍庙” 、“山神庙” 、“土地庙” 、“灶君庙” 、“天后庙” 、“南海神庙” 等等。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31)

祭祀先贤的庙,比如有:“伏羲庙”、“神农庙”、“仓颉庙” 、“文庙” 、“武庙” 、“岳飞庙” 、“孔明庙” 、“关帝庙” 、“张飞庙” 、“屈原庙” 、“姜太公庙” 、“梁祝庙” 、“医圣庙” 等等。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32)

还有自东汉以后,随着中国道教的发展壮大,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道教中有 “真神” ,还有道教本身宣传的老子 “一气化三清” 的原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上道君之类的神,以及 “人死为鬼” ,凡人苦心修炼后羽化成神的 “鬼神” ,此类的 “庙” 就更多了。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33)

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道教中大大小小各路 “鬼神” 至少有两万余名,各地都会有供奉他们的“庙” ,中国古往今来 各种各样 “庙” 的数量竟达数十万座之多,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34)

最后来说 “寺庙”

从以上 “寺” 和 “庙” 的起源及发展可以看出,其实两者原来都跟佛教没有任何关联。

“寺” 原来是朝廷的 “官署” ,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佛教翻译佛经、讲经说法以及修行佛法的一个场所 。“寺” 里供奉的是 “佛”。

“庙” 原来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场所,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祭祀祖先以及炎黄子孙纪念国殇和忠孝人士的一个场所。庙里供奉的是 “神”。

既然 “寺” 和 “庙” 古时候无论在本质上或是功能上都有这么大的区别,那后来人们又为什么会将 “寺” 和 “庙” 结合起来变成 “寺庙” 的呢?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35)

结合历史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是因为:早在先秦的文化中,儒家思想就已经和阴阳五行等学说存在着相通的地方了。到了汉代,由于董仲舒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发展出赋予统治者正统统治地位的 “君权神授” 的思想,这种充满神圣色彩的思想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又神化了专制王权,受到了历代封建君王的推崇,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时期的正统思想,这样一来,就将 “儒家文化” 提高到了 “神学” 的地位了。而 “宗庙” 建筑作为儒家的典型建筑形式,更是把儒家文化中的 “神圣化” 体现得淋漓尽致。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36)

另外,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佛法在民间的兴盛,统治者又将佛教文化加入到了自己的统治思想之中。佛教讲究 “因果循环” 、“轮回转世” ,古代帝王于是通过佛法宣传佛菩萨的神奇,并将这种神奇赋予到自己的身上,从而神化自己的地位,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宣称自己为 “护法仁王” ,而武则天则宣称自己是 “弥勒佛” 转世。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37)

帝王们正是这样通过将自己的形象与神佛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加向世人宣布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作为佛法传播场所的 “寺” 和象征儒家 “血缘宗法” 的 “庙” ,由于都是为巩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地位而服务的,于是 “寺” 和 “庙” 这两个不同的中央机构便有了共通点,自然而然的就被结合到了一起了。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38)

第二点是因为:中国古代 “僧官制度” 的出现,这个制度也是将 “寺” 和 “庙” 结合在一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粘合剂” 作用。

哪究竟什么是 “僧官制度” 呢 ?所谓 “僧官” 就是指那些被朝廷委派去管理僧人的官职,“僧官制度” 就是朝廷用来监督和控制佛教事务的重要手段。简单而言,就是官方选出人来管理天下所有的僧人。

“僧官” 及其机构由唐朝之前的 “鸿胪寺” 和宋代以后 “六部” 中的 “礼部” 辖制。“僧官” 既是佛门僧侣,也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扮演的是调解朝廷和宗教之间矛盾的作用。

通常而言,这些官员都是从僧人中选出来的,但是也不排除那些世俗的官员 (世俗官员是指不是僧人的官员)。因此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 “寺” 中的僧侣们就成为了 “庙” 中官员的下属了,因为 “庙” 中的官员都是那些朝廷委派的官方人员。

而这一制度的实施,本质上就是将 “寺院” 变成了 “庙堂” 控制下的一个管理机构,“寺” 成为了 “庙” 行使职能的一种延展出去的机构组织,从此 “寺” 和 “庙” 便被牢牢的拴在一起,人们也慢慢的把那些受到 “庙堂” 管辖的佛门 “寺院” 称之为 “寺庙” 了。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39)

第三点是因为:在古代民众的观念里:“佛从西来是为神”。随着佛教的日益盛行以及在底层民众中的广泛传播,人们开始把佛教的 “佛” 与道教的 “神” 相提并论,“寺院” 也慢慢开始出现了与 “庙宇” 相同的祭祀、祈祷文化。

随着祭祀文化从 “道教” 向 “佛教” 过渡,人们渐渐把 “寺” 和 “庙” 混淆了,以为都是从事着祭祀等活动的场所,并且开始把两者不知不觉的组合在一起了,成了 “寺庙” 一词。“寺” 和 “庙” 就是这样慢慢被人们口口相传,经过千百年,不断的错误流传,而口误形成了今天惯用的 “寺庙” 一词。

而这种口误的说法也一直没有得到指正,于是就流传下来了。也慢慢演变成了人们口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了,一时想要改变过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认真看完今天这篇文章,相信你对 “寺” 和 “庙” 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后就不要再混淆 “寺庙” 的概念了。

庙和寺的区别大全(何为寺何为庙寺和庙为何区别如此大)(40)

(本篇完)

涅槃文化 头条首发 未经许可 转载盗版 追究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