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缅战争(燧发枪下的清缅战争)

《还珠格格》中打败尔康和清军的缅军,靠的不是横中直撞的大象,而是由东印度公司购买的燧发枪。

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暹罗等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此时距离清缅两军4次交手,最终谁也没占到便宜的清缅战争已经结束了18年,乾隆帝和他的大清总算找回了一些面子,而战争的过程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清缅战争没有给清帝国带来任何改变,乾隆帝相信大清已经是他能够想象的最伟大的盛世,尽管这盛世本身也是个“饥饿的盛世”。

最后的“盛世”

一般认为“康乾盛世”是中国最后一个盛世,而在祖孙三代皇帝中,最能深切体会到“盛世”二字的必定是乾隆皇帝,各大威胁帝国统治的势力在康熙帝时期遭到了有力的打击,皇权则在雍正帝时期得到巩固,国家财政状况在雍正治下也不断改善,又由于“番薯”、“玉米”等食物由美洲引进,乾隆帝时期,人口增至3亿,乾隆用兵彻底消灭了已经一直威胁清帝国的蒙古准葛尔部,并下令不再追究明清交界时抵抗清军的汉人,使满汉关系得到缓和。帝国似乎可以高枕无忧。

历史上的清缅战争(燧发枪下的清缅战争)(1)

1765年,清帝国西南边境的两个小国缅甸和暹罗(泰国)陷入了战争,缅甸以军事上的优势大举进犯暹罗,并大有一举吞并暹罗之意,而有趣的事,以缅甸之国力对付一个暹罗已然不是十分轻松,而另一边,缅甸方面还在强迫中缅边境地区的土司们上缴 "花马礼",如有不从,缅军时常会以小股部队侵扰劫掠。

缅甸之所以敢于这样做,一是因为其因为对暹罗的战争进展顺利,二是因为清政府对于西南边境地区长期实行的绥靖政策。但这次,刚刚平定准葛尔部的乾隆皇帝认定自己“十全武功”,决定不再容忍西南边陲的番邦夷狄,欲出兵彻底解决西南边患。

历史上的清缅战争(燧发枪下的清缅战争)(2)

这场史称清缅战争的决战由此展开,《还珠格格》为这场战争耗费了不少的笔墨,有一点上《还珠格格》还原了历史事实——清缅战争清帝国打的非常艰难,但另外一点上《还珠格格》则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现实——大量清军并不是被大象踩死,而是死于缅军由东印度公司购买的火器——燧发枪。

清缅战争

清军与缅军共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清军所用兵马逐渐增多,收效却渐次减少。

第一次战役发生于1765年,进入西双版纳地区劫掠的缅军遭遇了云贵总督刘藻派出的3000名绿营军,缅军并不与清军正面决战,而是选择且打且退,清军冒进,反而陷入缅军的包围圈中,死伤数十人,乾隆帝大怒,因为它原本的预想是“穷力追擒,捣其巢穴”,毕竟乾隆帝从来没把缅甸当成一个对手。结果,刘藻被革职,并最终不堪重负而自杀。

第一次清缅战争的失利并没有使乾隆放弃彻底征服缅甸的不切实际想法,他命器重的边疆大吏 杨应琚任云贵总督,主持战事,恰在此时,缅军由于忙于暹罗战事,不敢深入而缓缓退兵,清军进兵接连占领缅属整欠和孟艮两土司所属地区,清军被由于缅军撤退而出现的胜利冲昏头脑,认为战胜缅甸指日可待,乾隆帝也认为“缅甸明朝时尚在版图之内,并非不可臣服之境”,于是,在战斗热情高涨的情况下清军开始了对缅甸的第二次用兵。

历史上的清缅战争(燧发枪下的清缅战争)(3)

1766年9月,杨应琚率领14000余绿营军在当地土司势力的帮助下,进入缅甸境内,尽管忙于暹罗战事,但当时的缅甸王孟驳并未惊慌失措,他甚至并未因清兵的进攻而更改对暹罗的用兵计划,只是调动缅甸境内的1万余士兵沿阿瓦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与清军交战。

在第二次战役中,新街争夺战可谓关键,新街扼水陆之要冲,水路顺流而下,四五日就可到达缅都阿瓦,为双方必争之地。清将刘天佑,马拱垣,赵宏榜等共拥兵不足千人,而缅军则达到3000多人,双方激战两天一夜,清军不敌,退入铁壁关。

清军本想收复新街,但缅军此时却主动出击,主力主力沿东北方进入中国境内,在铁壁关外楞木驻扎。另一路二千余人继续沿伊落瓦底江北上,抵达戛鸠后,东向攻入中国境内,再南下截断铁壁关清兵后路。

“燧发枪”与“火绳枪”

缅军主力于铁壁关与3000清军交手,此战缅军部队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准备燧发枪,而清军只能火绳枪、弓箭、腰刀、长矛等应战,随着战斗进行逐渐落于下风,只得坚守不出。

如果要要问是哪种火器使热兵器较冷兵器的优势真正显现出来,那么这种武器恐怕要属燧发枪了。中国并非一直抗拒火器,相反,清代以前中国的火器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军更是大量准备火器,但是事实证明,这些火器并未在对抗清军骑兵中起到太大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枪支类火器还是火绳枪,这种枪需要以点燃火绳以引爆枪管内炸药,射出内部弹珠以杀伤对手。

历史上的清缅战争(燧发枪下的清缅战争)(4)

燧发枪

火绳枪射速越2分钟一发,射程约200米,坦白说并不比弓箭好太多,而且由于需要不断装填火药,火药的量掌握不好则容易炸膛,且火绳燃烧时间难以实现标准化,故而难以实现精准的齐射。而燧发枪则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这么做的好处就是避免了火绳燃烧时间的不确定性,使逐队齐射成为可能,另外大幅提高了射速,一个熟练的枪手可以1分钟射击2次。

历史上的清缅战争(燧发枪下的清缅战争)(5)

火绳枪

火绳枪只是火器的序幕,而燧发枪燧发枪才使火器的杀伤效率真正超过冷兵器,并最终取代冷兵器。

在燧发枪的加持下,缅军尽管人数处于劣势,但屡屡能够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北路的缅军先后攻占盏达、铜壁关后与刘德成带领的900余清军遭遇,清军渡河时被缅军伏击,除70余为来及渡河者全部损失殆尽。缅军顺势攻入陇川,在陇川,缅军采用兵骑混合的方式对抗清军,清军溃败。

尽管缅军接连取得胜利,但由于本国主力仍在暹罗,不能扩大战果,随一边议和一边退兵。尽管清军在人数优势的情况下依旧屡战屡败,但为了讨乾隆帝欢心的杨应琚不断上表称大胜,乾隆帝明白被骗后,赐死杨应琚,并增派满州兵三千以及四川绿营军八千第三次对缅甸用兵。

骑兵优势仍在

这次统帅为满族外戚明瑞,明瑞随大军入缅境,占领木邦,随后发兵三路进击缅军的16座营寨,缅军起初出兵应战,但很快被八旗骑兵杀败,清军乘胜追击连下4座营寨,缅军败退,这也是清军自开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历史上的清缅战争(燧发枪下的清缅战争)(6)

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明瑞同样犯了冒进的错误,最终因后勤补给跟不上,匆忙撤军,缅军尾随游击,以火器优势不断对清军造成小规模伤亡,给清军造成不小麻烦,明瑞逐渐从攻势转为守势,至1768年2月,明瑞率领的清军主力被缅军围困于小孟育处,明瑞见坚守无望,只得突围,缅军穷追不舍,明瑞自缢而死,第三次用兵有大破敌阵的“梦幻开局”,却落得个主帅身死的“地狱结尾”。

乾隆帝还是不甘心,欲以1万满洲兵和3万汉族绿营军在攻缅甸,但这次部下已经不再斗争昂扬了,第四次出兵尽管兵力最多,所耗费物资最多,却没有真正与缅军进行几次像样的战斗,最终因为疫病流行而草草告终。

清缅签订合约,双方各守原来疆界。谁也没占到实际便宜,有趣的是,原本一度被缅军所灭的暹罗却因为缅军大量兵力被牵制而得以复国。暹罗成了这场战争的唯一受益者。

饥饿的盛世,沉睡的大清

见识过燧发枪威力的将领们曾经多次向乾隆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但乾隆皇帝受"骑射乃建州之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其该方面技艺进一步松弛,而未予采纳。

清缅战争只是一场局部战争,毕竟威胁不到乾隆帝的皇权,胜败在乾隆帝眼中也就没那么重要了,乾隆帝依旧认为自己是伟大的“十全老人”。

《饥饿的盛世》作者张宏杰在书中写到:乾隆盛世是皇权下的盛世,所有人跪拜在皇权之下,底层的人民几乎难以吃饱饭,更不敢奢求做人的尊严了。

乾隆帝在人民的饥饿中把皇权推向顶峰,而底层的饥饿他看不见,也不想看,正如你永远叫不醒一个假装睡觉的人一样,大清想要的,就是一直沉睡,直至永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