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几个爱耳日(全国爱耳日为何选在3月3日)

今天是3月3日,也是“全国爱耳日”。你知道为啥把“爱耳日”选择在3月3日吗?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3”像不像一只可爱的小耳朵?“3月3”一张月亮般的脸上长着两只可爱的小耳朵。真是一个很形象的日子。

今天是第几个爱耳日(全国爱耳日为何选在3月3日)(1)

两只“小耳朵”十分可爱,但“爱耳日”所关注的问题和现实却令人非常焦虑。

我国听障残疾人超2000万

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约2057万,据各种残疾之首!其中7岁以下聋儿超过80万,老年性耳聋949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约新生聋儿3万余名。听力的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一群体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

今天是第几个爱耳日(全国爱耳日为何选在3月3日)(2)

什么是儿童致聋的“杀手”呢?

国家卫生部门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0~14岁听力言语残疾儿童致残的原因和所占的比例是:原因不详的占27.79%,中耳炎占17.47%,高烧疾病12.97%,药物中毒11.92%;家庭遗传9.08%,发育畸形6.95%,妊娠期疾病2.8%;地方病、产钳外伤、噪音等均不到1%。前四项占70%以上。近30%的家长说不清孩子致听力残疾的原因,也就是说家长对于孕期或婴儿期致聋原因不了解,对于可能使胎儿或婴儿致聋的因素不能排除。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家长缺乏必要的爱耳知识是造成儿童致聋的重要原因。这需要社会多宣传爱耳防残的科学常识,家长应多学习这些知识并采取保护胎儿和婴儿顺利成长的措施,使儿童不受致残因素的影响。近40%的原因中有的是可以避免的,如,可以不用耳毒性抗生素要来避免药物中毒;有的是可以正确治疗而无后遗症的,如中耳炎等。如估算我国一年新增3~4万聋儿,那么有2~3万名是在前4项致聋原因之内。排除了这4项原因就可少产生约70%的聋儿。

今天是第几个爱耳日(全国爱耳日为何选在3月3日)(3)

在调查中还看到0~4岁的听力残疾儿童中城市占5.64%,城镇占11.16%,乡村占83.2%。这说明大多数(80%以上)听力残疾的婴幼儿和少年在广大农村,也就是宣传防聋科普知识和爱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也是设立“全国爱耳日”的主要目的。

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听障判断标准

一般认为语言频率(0.5、1.2Hz)平均听阈在26dB以上,即有听力障碍,听力损失在70dB以内者称重听,在70dB以上者为聋,临床上习惯统称为聋。

耳聋的分级

临床上以500~2000Hz的平均听阈为准进行分级。

常用的分级法为:

轻微听力损失:纯音听阈为16~25dBHL。

轻度听力损失:在一般的距离内听不清小声讲话,上述平均听阈为26~40dBHL。

中度听力损失:听一般的谈话感到困难,平均听阈为41~55dBHL。

中重度听力损失:听大声亦感困难,平均听阈为56~70dBHL。

重度听力损失:仅能听到耳边的大声喊叫,平均听阈为71~90dBHL。

极度听力损失: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连耳边的大声呼喊亦不能听清,平均听阈在90dBHL以上。

今天是第几个爱耳日(全国爱耳日为何选在3月3日)(4)

致聋原因

引起耳聋的原因很多,有遗传、疾病( 腮腺炎 、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白喉、伤寒、梅毒、 脑膜炎、 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外伤等。此外,煤气 中毒 、噪声、出生时缺氧等因素也能导致耳聋。已经发现对耳朵有毒性的药物百余种,最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洁霉素、小诺霉素、红霉素等多种抗生素。还有水杨酸类制剂、速尿等强利尿剂以及奎宁、氯奎等抗疟疾的药物。

今天是第几个爱耳日(全国爱耳日为何选在3月3日)(5)

防耳聋招数

临床上应用的十多种抗菌素的毒性反应可损害听觉神经,它们是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紫霉素、春雷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医学上把这些抗菌素统称为“耳毒性抗菌素”。所以尽量避免孩子使用这些药物和针剂。

预防孩子耳聋应从母孕时开始,孕妇应避免到过于杂乱的场所去,以免感染传染病毒性感冒、腮腺炎、脑炎等疾病,同时应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

情绪过于激动、急躁、暴怒也是诱发突聋的重要因素,因为人的情绪发生剧烈波动时,体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会失去正常功能或发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内耳听神经缺血缺氧而引发耳聋。克服以上不良习性和脾气对身体,特别对听力是很有好处的。

“全国爱耳日”到了,3-3,好好关注这对可爱的小耳朵吧。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参考资料:卫生网词条“全国爱耳日”、“我国听力标准分级”;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