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伦理是什么(道德与伦理的区别是什么)

道德与伦理二词,是两个完全的不同概念,还是含义基本相同的概念?是大概念与小概念之间的关系,还是二者横向上相互交叉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道德和伦理是什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道德和伦理是什么(道德与伦理的区别是什么)

道德和伦理是什么

问题的提出

道德与伦理二词,是两个完全的不同概念,还是含义基本相同的概念?是大概念与小概念之间的关系,还是二者横向上相互交叉的关系?

通过阅读文献,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追问极有价值,虽然暂未形成统一意见,但已经形成部分共识。

词源层面的分析

英文中“伦理”与“伦理学”为同一个词Ethics,其涵义为品性、气禀以及风俗习惯;而英文中“道德”为Morals,指风俗、习惯、品性与品德。因此从英文词源涵义来看伦理与道德二者涵义完全相同,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它外化为风俗、习惯,而内化为品性、品格。

在中文中伦理与道德的词源涵义却有所不同。中文中“伦理”的“伦”本义为“辈”,《说文》曰:“伦,辈也”,一般引申为人际关系;而“理”本义为“治玉”,《说文》曰“理,治玉也”,引申为整治事物的纹理,进而引申为事实如何的必然规律。人伦之伦,伦常也,秩序也;人伦的观念,即指人与人之间的有序关系。所谓伦理就其中文的词源涵义来看,便是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

中文中“道德”中的“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规则,秩序”,即人的行为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理”的涵义相同;而“德”本义为“得”,《说文》曰:“德即得也”,心得正直即为“得(德)”,引申为“品德”。一个人只有长期按照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行事才能得到正直的品德。

因此,“道德”中的“道”侧重于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指的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而“德”则侧重于一种内在的心理规范,指的是已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总之,道德就其中文之词源涵义来看,指的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做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品质形成德性,既而通过自己自觉的行为释放(德行)达到既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同时也有利于自己完善自我人格品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需要的主体性追求的行为过程。

从词源涵义来看,伦理与道德在英文中都是指人际行为应该如何的社会规范,而在中文中二者则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中文中伦理是指人际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以及人际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而道德则仅仅是指人际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

黑格尔:伦理高于道德

将伦理与道德严格分开是黑格尔伦理思想所独具的特色,这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黑格尔认为,道德也是法的一种,一种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法,即“主观意志的法”。只有主观的道德意志的表现才算是真正的行为。始终贯彻在行为中的就叫做目的,目的要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行为或阶段才能达到,目的是主观意志和自由观念的统一,只有在伦理阶段才能最后达到和真正完成。

在伦理阶段,权利或自由意志既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得到充分具体的实现,即只有伦理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才是客观精神的真实体现。

在黑格尔看来,伦理与道德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是主观的,而伦理则是包含了道德在内的、在更高层次上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二是道德缺乏现实性,而伦理则具备现实的必然性。“无论法的东西和道德的东西都不能自为地实存,而必须以伦理的东西为其承担者和基础,因为法缺乏主观性的环节,而道德则仅仅具有主观性的环节,所以法和道德本身都缺乏现实性。”

从黑格尔的观点当中,我们大致对二者的区分有所感知:道德是适用于个体价值的概念,而伦理是适用于共同体价值的概念,前者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后者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两个概念相互关联,互相影响,伦理内涵道德,道德维系伦理。

中西文化角度的对比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德”与罗马文化中的“道德”概念具有质的共通性,近代化以来的中国学界普遍地偏爱“道德”概念,凡口头言语和书面表述多称“道德”而鲜称“伦理”。其原因是中国本土“道德”概念与拉丁文“moral(道德)”在语义和意蕴两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道德”概念在几千年的中国语言和文化传统中占有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又具有历史惯性,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的“硬核”。西方的“道德”概念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拥有话语霸权,但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便渐渐地衰退,同时,古希腊的“伦理”概念却得到迅速张扬,在当代的中国文化中,“道德”与“伦理”概念的话语力量可以说是“平分秋色”。

虽然中国的“道德”概念与西方的“道德”概念存在维特根斯坦称之的“家族相似性”,但它们二者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性格。具体说来,中西“道德”概念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1)在文化方面,中文的“道德”概念与社会世界中的意识形态关系密切,主张“爱有差等”;而西方“道德”概念与宗教结合,主张“爱无差等”。(2)在范畴方面,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属于农业文明,民多聚族而居,不轻易离家远旅,故“道德”概念以家族为本位。以此相对照,西方以工商立国,国成于市,民多懋迁服贾,不惮远徙。其家庭组织甚简,以夫妇为中心,故西方“道德”概念强调以个人为本位。

总体上说:

其一,“伦理”概念是西方理性伦理学的核心概念;“道德”概念则是中国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

其二,由于两种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轨迹不同,中西语境下的“伦理”与“道德”概念打上了各自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的烙印。“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

其三,在当下中国学术话语中,“伦理”逐渐成为了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则退居为伦理学中“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它们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即,“伦理”概念适合用于抽象、理性、规则、公共意志等理论范畴,而“道德”概念适合于具体、情性、行动、个人修养等实践范畴。

总结:难以明确的问题

伦理是什么?道德是什么?这本身就是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当我们面临这一问题时,我们只能诉诸于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习惯,而日常生活中的词意本身就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另一方面,回答这一问题,也可以诉诸于经典哲学著作,然而,这也像是在虚无缥缈中寻求特定的答案,因为每个哲学家对两个词的用法很难一致,他们更像是在创造词汇。而谁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并非因为谁对词汇的阐释更好,而是谁的哲学体系更为牢固。

以上两点大概是现在也难以形成统一意见的重要原因。最为本质的原因是语言的含义不确定性。

但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是有意义的,因为不断追问才能知道双方争辩过程中的共识是什么?或者说,共识的边界在哪。在这一问题上,可以说,已经达成的共识是:道德是针对个人的,伦理是针对群体的。

参考文献

[1]樊浩.“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J].学习与探索,2011(01):7-13.

[2]尧新瑜.“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J].伦理学研究,2006(04):21-25.DOI:10.15995/j.cnki.llxyj.2006.04.005.

[3]邹渝.厘清伦理与道德的关系[J].道德与文明,2004(05):15-18.DOI:10.13904/j.cnki.1007-1539.2004.05.005.

[4]王小锡.道德、伦理、应该及其相互关系[J].江海学刊,2004(02):196-199.

[5]王仕杰.“伦理”与“道德”辨析[J].伦理学研究,2007(06):42-46.DOI:10.15995/j.cnki.llxyj.2007.06.009.

[6]韩升.伦理与道德之辨正[J].伦理学研究,2006(01):90-92.DOI:10.15995/j.cnki.llxyj.2006.01.019.

[7]宋希仁.伦理与道德的异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45-47.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07.05.020.

[8]朱贻庭.“伦理”与“道德”之辨——关于“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点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01):1-8 177.DOI: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01.

[9]邓安庆.再论康德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区分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05):24-36.

[10]先刚.试析黑格尔哲学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06):46-54.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