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20年的变化(安徽省铜陵市的历史发展变化)

【由来】铜陵市以县为名,缘于铜官山产铜《读史方舆纪要》说铜陵县有“铜官镇,南唐因以名县”《明一统志》说铜官山,“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旧尝于此置铜官场”《新唐书·地理志》也说:“利国山,有铜,有铁”,于此置“铜官冶”因此,铜陵设市,初名铜官山市,直接延用铜官山矿务局名,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铜陵20年的变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铜陵20年的变化(安徽省铜陵市的历史发展变化)

铜陵20年的变化

【由来】铜陵市以县为名,缘于铜官山产铜。《读史方舆纪要》说铜陵县有“铜官镇,南唐因以名县。”《明一统志》说铜官山,“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旧尝于此置铜官场。”《新唐书·地理志》也说:“利国山,有铜,有铁”,于此置“铜官冶”。因此,铜陵设市,初名铜官山市,直接延用铜官山矿务局名。

铜官山矿务局名源于境内主山,位于市中心区东南的铜官山。由铜官山市先后易名铜陵特区、铜陵市则又以县为名。铜陵县则由铜官转义而来。“陵”,指山岗,是综合了本地区丰富的物产和地形的特征而命名的。

【附加】铜官山是一座历史上著名的工矿山,海拔493 米,因山产铜,汉代在此设铜官而名铜官山。这个以铜名山史可追溯到西汉中叶。汉武帝时,晁错就建议将煮盐、冶炼业收归国有,设立官办的专业机构。西汉,这里已为盛产铜的丹阳郡的重点产区。东汉正式在此设铜官,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铜官镇,山也因之改名铜官山。以后历代在此采矿、冶炼,尤以唐代为盛。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周瑜曾在铜官山下设梅根冶,专司铸炼兵器。南齐建元二年(480 年),曾在此复置梅根冶。齐、梁还在铜山下置炼铜场。唐代再次在此设铜官。李白在《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中描述当年的冶炼场面是:“铜井炎炉高欠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开元(713年~741 年)间,因铜官山多铜而利国,改封铜官山为利国山,设梅根监,领法门、石埭二场,梅根监治法门场,遗址位今贵池市境内,在铜陵县大通镇与贵池市区之间的江滨上,古代为铸钱场所,又名钱溪。元朝改设梅根监,清设铜官督。

【沿革】铜陵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设置郡县,铜陵属彰郡。

西汉时期,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分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管辖。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三国时期,铜陵分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该地区分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年 — 418 年),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铜陵地区,在这里侨置了定陵县,属襄城郡,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侨置,使铜陵原分属二县的两个部分合并为一个整体。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上是东晋以后确定下来的。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唐朝前期,该地区属宣城郡南陵县。后期该地区从南陵划分出来,在原定陵县的基础上设置了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时期,铜陵地区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 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升州。铜陵县设置后,将县治由顺安镇移于铜官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 年),曹彬伐南唐,闰十月收复铜陵县,初属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县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司池州府,江南左布政司后改为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 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民间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全省置安庆、芜湖、淮泗3道,铜陵县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铜陵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入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铜陵县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1950年6月1日成立华东军政委员会铜官山铜矿工程筹备处。1952年11月改为铜官山矿务局,受华东工业部领导。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组建安徽省人民政府,铜陵县隶属安庆专区。

1956年10月12日,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1958年9月5日,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1959年4月3日,保留铜陵市建制,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1964年7月29日,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1965年7月14日,铜陵县改属池州地区。1971年12月11日,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1974年3月1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铜陵县改属铜陵市为市辖县。1980年7月,设立铜官山区和狮子山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