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

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1)

“一听就是林宥嘉!”

哪怕戴上了“帮我消消黑眼圈”的面具,观众还是一“耳”认出了他。

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2)

林宥嘉有着出了名的高辨识度音色,也就是乐评人所贴上“迷幻唱腔”的标签。那是一种从英伦慢摇乐队(MUSE)学来的慵懒搭腔,华语乐坛中最近涌现的两个迷幻代表,一个是林宥嘉,一个就是华晨宇。不同的是,他们一个写着寂寞,一个唱着挑衅。

加上节目组设计的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那种,是一眼就能识破的那种面具,蒙面歌手外貌辨识度也极强。

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3)

但是台下的猜评团却弄出一股“哇喔我真的不知道你是谁哎”的样子!

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4)

到了节目中后期为了增添猜评趣味,直接让四个好声音导师隔空补录镜头,生切硬拉的搞了个超有违和感的“导师竞猜团”。

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5)

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6)

(好声音第4季导师对着iPad强行隔空猜评)

总之,第一季《蒙面》,既想做出脱口秀般插科打诨,又想做出《我是歌手》般的音乐竞技节目。最后在“猜”的趣味性和“赛”的严肃性之间搞砸了,最后变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

但!是!这一季《蒙面歌王》改名了,它竟然变好看了!

和《蒙面唱将猜猜猜》一股充满早期台湾综艺风格的节目名形成鲜明对比,脱胎于《蒙面歌王》的改良版,首先就不再是那个“明知道是谁却装作不知道”的侮辱观众智商的噱头演唱会了。

实现这个转变,它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把原来的歌手竞技赛,变成了歌手竞猜游戏。注意,从“比赛”到“游戏”是一个质的变化,通俗的说,它意味着这档节目从《我是歌手》变成了《看见你的声音》——比赛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猜猜猜”!

那么,第二季《蒙面》是怎么实现这个变化的呢?我们来做一个对比。

韩国版《蒙面歌王》的经典赛制是8人4组捉对合唱,然后继续两两PK,输者摘面。

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7)

第一季中国版《蒙面》采用的是1V1的PK模式,当期再进行一轮后获得投票最高者可以揭下面具,连续三期未进入第二轮的淘汰,淘汰者可以摘面具,也可以不摘。

注意,这版最突出的赛制特点是,赢者摘面具,输者自愿摘面。

和原版输者摘面的赛制反其道而行之的“中国版赛制”受到很多恶评,当时甚至有评论称:“《蒙面歌王》的赛制暴露了中国综艺节目的全部弊端。”

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8)

第二季中国版《蒙面》则用了捉对合唱的方式,但是完全取消了PK赛制,采用的是竞猜赛制,即猜中摘面,猜不中不摘面。

也就是说,第二季《蒙面》的游戏赛制,摘掉面具的节奏更快,单组歌曲演唱后就有50%的几率会摘面。

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9)

(蒙面效果明显好于第一季,但精致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节奏的加快也使得单期节目叙事更完整。比如,上一季《蒙面歌王》“东方不败”尚雯婕的悬念延续了好几期才揭晓,完全忽视了现在更多观众的碎片化收看习惯。而第二季《蒙面》则不同,单组歌手的表演都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单元。对明星猜评的难易程度也有了更灵活的操作空间——上一个难,下一个就会简单。

这样,猜评团就不会被架空,而是对节目进程起到绝对作用。他们猜中与否将直接决定这个单元的歌手是否会揭面。

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10)

明星用单元式组合难易交替登场,为的就是电视观众和互联网观众的“雅俗共赏”:既要满足电视观众收看的节奏感和随时切入,也要符合互联网观众的碎片收看需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像林宥嘉这样辨识度的声音会登上新一季《蒙面唱将猜猜猜》的舞台!因为用一个容易猜到、兼具话题的唱将打头阵,并且在一个单元内揭面登场,无论是综艺“热场”还是带动节奏、增强收看粘性都有极佳效果。

既然这个容易猜的猜到了,那么难的来了。

听听“尖耳朵的阿凡达妹妹”的歌声,你能听出她是谁吗?

蒙面歌王各季歌王(改名后的蒙面歌王)(11)

猜到了记得告诉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