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入梦来上一句是什么意思(铁马冰河入梦来)

时值初夏,“皖美追寻”的脚步暂时定格在皖南的一个小村落这是安徽省军区开展的一场红色资源挖掘活动历时82天,行程近2万公里,打卡16个地市红色地标,制作100期红色微视频……一串串数字,把28年红旗不倒的鄂豫皖苏区、威名远扬的新四军、小推车“推”出的淮海战役等红色历史通过新媒体矩阵,多侧面带进大众视野 点击量超千万,多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留言逾10万条……“皖美追寻”团队深信:“这里本就是一块红色沃土,出新芽儿、开新花儿只是时间问题” 连日来,红色微视频合辑走进了安徽省军区党史学习教育大小课堂,“牺牲”“信仰”“传承”……一个个关键词背后的故事鲜活起来,直击灵魂,发人深省 为牺牲呐喊,把祖国装进心里 2020年6月,一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感动了万千国人,也重新引发人们对“牺牲”这个词汇的思考 一路追寻,团队成员感受“牺牲”的痛感神经一直在跳动 始终让团队成员王勇耿耿于怀的是,87岁的烈士后代王金如和他“20多岁父亲”王绍叶的故事 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第五次反“围剿”,北上抗日的红七军团到达皖赣交界时,人员锐减当时,刚刚20岁出头的王绍叶和当地500多名村民一起加入了红七军团,先后参加多次战斗后来在一次突围中,王绍叶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那时的王金如才两个月大 “爸爸个子长(高),拿着两支手枪,非常勇敢”87岁高龄的王金如对父亲所有认知,都来自姑姑的描述80多年来,王金如在内心喊过无数次父亲,却从未真正喊过一声“爸爸”当被问及“在梦里见过父亲吗?”,王金如红了眼眶,“有时候能在梦里见到一个背影,可我看不清他的脸我知道父亲很勇敢,他牺牲自己是为了让更多人活下来”一句话,精准击中了大家的泪点一位网友在后台留言:“突然觉得能喊一声‘爸爸’很幸福,希望先烈们在天堂能看到祖国的盛世繁华” 骨肉分离的切肤之痛让“牺牲”可感可知,他们本可以做一对平凡的父女 “我爷爷说过最多的话就是,太惨了,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金寨县南溪镇文化站站长吕祥峰讲起了家门口的故事文化站门前曾是当年国民党残害共产党员和红军将士的地方,“手段太凶残了,村民只敢夜里偷偷去收尸” 52岁的吕祥峰,研究地方史30年,经常被请到机关、学校讲党课,这些年他不愿再讲了,他说:“每讲完一堂课,都要好久才能从那些惨烈的故事里走出来……”话没说完,吕祥峰摆了摆手,把头转向一边,用手擦了擦眼泪 结束当天走访,团队成员个个心情沉重,车厢内气氛有些凝重驾驶员朱善文提议改道去东至烈士陵园陵园里,烈士纪念碑遍布整个山坡,山坡下一所小学传来琅琅读书声“以前我有点不理解,世间百色,为什么形容革命的颜色偏偏是红?这些天近距离听故事,终于明白,那段历史是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写就的”文职人员朱怡蘅轻轻擦拭着墓碑,“你听这读书声,不就是先烈们用牺牲自己换来的可爱中国吗?”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3月初送兵前,太湖县人武部政委陈德荣打来电话,说在‘皖美追寻’影响下,该县68名新兵,有20人主动申请去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团队成员郭伟峰介绍,随着今年征兵工作展开,团队制作的微视频,被各地作为“军营第一课”带进役前训练课堂 为信仰奋斗,把人民举过头顶 “全靠党,个人啊,起针尖大个作用”“皖美追寻”第一站来到102岁老红军熊玉坤家40多秒的镜头,熊玉坤只说了这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让视频“弹幕”密集起来 追寻越深入,思考越深刻出身地主兼商人家庭的刘淠西,23岁参加革命,28岁牺牲;大地主叶氏兄弟,卖光家中田产支持革命,年轻的兄弟俩在战斗中相继牺牲;张漫萍,岳父是国民党高官,21岁加入共产党,被捕入狱后受尽折磨却拒绝岳父相救,牺牲时年仅37岁……团队成员心中的疑问在堆积,为何那些家境富裕、接受新思想、有着大好前程的青年男女,面临生死考验时,依然果敢决绝,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明知是一条赴死的路,为何还要坚持走下去?”团队不断追问 “别难过,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野兽动摇不了我钢铁般的意志,玷污不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动,就决不停止对敌人的斗争”这是身负重伤的新四军机要员、女战士施奇在集中营里对狱中战友说的话 施奇16岁参加革命,在皖南事变突围中和部队走散,被百般摧残后关进了集中营,最后被生生活埋施奇最终没能看到革命胜利,也没能等来与恋人团聚 多少个日夜,团队成员含着泪听故事、流着泪制作视频因为有了信仰,共产党人便成了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信仰是崇高的,又是朴素的”团队带队人、省军区副政委杨学伦向团队年轻成员道出了自己的感悟:“信仰的关键在信、在做、在奋斗,核心是看有没有把革命放在心上,把人民举过头顶” “信仰”系列视频推出后,金寨县南溪镇文化站站长吕祥峰跟团队联系,告知他又重新走进了党课课堂不仅如此,他还加入了当地修建红军墓的队伍,他说:“信仰是一束光,能驱走心中黑暗我要坚持把红色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许就能在哪个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爱党爱国的种子” 为历史擎旗,把重任扛在肩上 “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史实,挖掘更多不为众人知晓的故事,是活动的初衷”杨学伦说,我们的祖辈父辈都是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过来的,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最能打动人 为还原历史本来的模样,团队请来30多位党史军史专家,对历史事件进行挖掘、考证,力求让细节更丰满 4月底,记者随团队来到蒙城县黄庄,找到黄庄阻击战见证人——93岁老人黄金志1948年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在黄庄阻击国民党12万精锐,4天4夜的战斗,战况惨烈村里保留的三间土房、几面残墙以及数不清的弹孔,成为那场战斗的记忆经党史专家考证后,团队将这场战斗制作成视频推出,有网友感叹:“如果没人去挖掘,这页历史又残缺了一角” “今年还在讲故事的人,明年可能就不在了”这是传承红色历史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在党史专家协助考证下,该省各军分区(警备区)纷纷展开战例、战斗英雄深入挖掘活动从事党史研究25年的方庆寨为最近的忙碌感到幸福,他欣慰地说:“我要更努力把党史资料整理好,把红色故事讲好,也算对得起拿命去换民族独立复兴的革命先烈” 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在接力传承5月中旬,“皖美追寻”收官在即,该省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六安市裕安区民兵应急连,披挂上阵,毅然走上抗疫一线副连长李国辉是一名红军后代,从小就听长辈讲太爷爷参加起义的故事“这一棒已经到了我们手上,请党和人民放心,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誓要向先辈看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坚持到底,直至胜利”李国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先辈的誓言 用这样的方式追寻先辈的脚步、记录先烈的故事,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收获了成长“在追寻中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让现实回应历史,我辈定不负山河、不负信仰、不负时代”90后军官袁伟健说 穿越时空重回战火硝烟的故土,在时空转换中感受信仰的力量杨学伦告诉记者:“我们会继续追寻的脚步,挖掘更多红色事迹,让历史少一些残缺,让这些记忆保留得更久一些、传播得更广一些”,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铁马冰河入梦来上一句是什么意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铁马冰河入梦来上一句是什么意思(铁马冰河入梦来)

铁马冰河入梦来上一句是什么意思

时值初夏,“皖美追寻”的脚步暂时定格在皖南的一个小村落。这是安徽省军区开展的一场红色资源挖掘活动。历时82天,行程近2万公里,打卡16个地市红色地标,制作100期红色微视频……一串串数字,把28年红旗不倒的鄂豫皖苏区、威名远扬的新四军、小推车“推”出的淮海战役等红色历史通过新媒体矩阵,多侧面带进大众视野。 点击量超千万,多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留言逾10万条……“皖美追寻”团队深信:“这里本就是一块红色沃土,出新芽儿、开新花儿只是时间问题。” 连日来,红色微视频合辑走进了安徽省军区党史学习教育大小课堂,“牺牲”“信仰”“传承”……一个个关键词背后的故事鲜活起来,直击灵魂,发人深省。 为牺牲呐喊,把祖国装进心里 2020年6月,一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感动了万千国人,也重新引发人们对“牺牲”这个词汇的思考。 一路追寻,团队成员感受“牺牲”的痛感神经一直在跳动。 始终让团队成员王勇耿耿于怀的是,87岁的烈士后代王金如和他“20多岁父亲”王绍叶的故事。 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第五次反“围剿”,北上抗日的红七军团到达皖赣交界时,人员锐减。当时,刚刚20岁出头的王绍叶和当地500多名村民一起加入了红七军团,先后参加多次战斗。后来在一次突围中,王绍叶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那时的王金如才两个月大。 “爸爸个子长(高),拿着两支手枪,非常勇敢。”87岁高龄的王金如对父亲所有认知,都来自姑姑的描述。80多年来,王金如在内心喊过无数次父亲,却从未真正喊过一声“爸爸”。当被问及“在梦里见过父亲吗?”,王金如红了眼眶,“有时候能在梦里见到一个背影,可我看不清他的脸。我知道父亲很勇敢,他牺牲自己是为了让更多人活下来。”一句话,精准击中了大家的泪点。一位网友在后台留言:“突然觉得能喊一声‘爸爸’很幸福,希望先烈们在天堂能看到祖国的盛世繁华。” 骨肉分离的切肤之痛让“牺牲”可感可知,他们本可以做一对平凡的父女。 “我爷爷说过最多的话就是,太惨了,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金寨县南溪镇文化站站长吕祥峰讲起了家门口的故事。文化站门前曾是当年国民党残害共产党员和红军将士的地方,“手段太凶残了,村民只敢夜里偷偷去收尸。” 52岁的吕祥峰,研究地方史30年,经常被请到机关、学校讲党课,这些年他不愿再讲了,他说:“每讲完一堂课,都要好久才能从那些惨烈的故事里走出来……”话没说完,吕祥峰摆了摆手,把头转向一边,用手擦了擦眼泪。 结束当天走访,团队成员个个心情沉重,车厢内气氛有些凝重。驾驶员朱善文提议改道去东至烈士陵园。陵园里,烈士纪念碑遍布整个山坡,山坡下一所小学传来琅琅读书声。“以前我有点不理解,世间百色,为什么形容革命的颜色偏偏是红?这些天近距离听故事,终于明白,那段历史是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写就的。”文职人员朱怡蘅轻轻擦拭着墓碑,“你听这读书声,不就是先烈们用牺牲自己换来的可爱中国吗?”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3月初送兵前,太湖县人武部政委陈德荣打来电话,说在‘皖美追寻’影响下,该县68名新兵,有20人主动申请去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团队成员郭伟峰介绍,随着今年征兵工作展开,团队制作的微视频,被各地作为“军营第一课”带进役前训练课堂。 为信仰奋斗,把人民举过头顶 “全靠党,个人啊,起针尖大个作用!”“皖美追寻”第一站来到102岁老红军熊玉坤家。40多秒的镜头,熊玉坤只说了这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让视频“弹幕”密集起来。 追寻越深入,思考越深刻。出身地主兼商人家庭的刘淠西,23岁参加革命,28岁牺牲;大地主叶氏兄弟,卖光家中田产支持革命,年轻的兄弟俩在战斗中相继牺牲;张漫萍,岳父是国民党高官,21岁加入共产党,被捕入狱后受尽折磨却拒绝岳父相救,牺牲时年仅37岁……团队成员心中的疑问在堆积,为何那些家境富裕、接受新思想、有着大好前程的青年男女,面临生死考验时,依然果敢决绝,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明知是一条赴死的路,为何还要坚持走下去?”团队不断追问。 “别难过,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野兽动摇不了我钢铁般的意志,玷污不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动,就决不停止对敌人的斗争!”这是身负重伤的新四军机要员、女战士施奇在集中营里对狱中战友说的话。 施奇16岁参加革命,在皖南事变突围中和部队走散,被百般摧残后关进了集中营,最后被生生活埋。施奇最终没能看到革命胜利,也没能等来与恋人团聚。 多少个日夜,团队成员含着泪听故事、流着泪制作视频。因为有了信仰,共产党人便成了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信仰是崇高的,又是朴素的。”团队带队人、省军区副政委杨学伦向团队年轻成员道出了自己的感悟:“信仰的关键在信、在做、在奋斗,核心是看有没有把革命放在心上,把人民举过头顶。” “信仰”系列视频推出后,金寨县南溪镇文化站站长吕祥峰跟团队联系,告知他又重新走进了党课课堂。不仅如此,他还加入了当地修建红军墓的队伍,他说:“信仰是一束光,能驱走心中黑暗。我要坚持把红色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许就能在哪个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爱党爱国的种子。” 为历史擎旗,把重任扛在肩上 “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史实,挖掘更多不为众人知晓的故事,是活动的初衷。”杨学伦说,我们的祖辈父辈都是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过来的,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最能打动人。 为还原历史本来的模样,团队请来30多位党史军史专家,对历史事件进行挖掘、考证,力求让细节更丰满。 4月底,记者随团队来到蒙城县黄庄,找到黄庄阻击战见证人——93岁老人黄金志。1948年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在黄庄阻击国民党12万精锐,4天4夜的战斗,战况惨烈。村里保留的三间土房、几面残墙以及数不清的弹孔,成为那场战斗的记忆。经党史专家考证后,团队将这场战斗制作成视频推出,有网友感叹:“如果没人去挖掘,这页历史又残缺了一角。” “今年还在讲故事的人,明年可能就不在了。”这是传承红色历史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在党史专家协助考证下,该省各军分区(警备区)纷纷展开战例、战斗英雄深入挖掘活动。从事党史研究25年的方庆寨为最近的忙碌感到幸福,他欣慰地说:“我要更努力把党史资料整理好,把红色故事讲好,也算对得起拿命去换民族独立复兴的革命先烈。” 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在接力传承。5月中旬,“皖美追寻”收官在即,该省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六安市裕安区民兵应急连,披挂上阵,毅然走上抗疫一线。副连长李国辉是一名红军后代,从小就听长辈讲太爷爷参加起义的故事。“这一棒已经到了我们手上,请党和人民放心,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誓要向先辈看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坚持到底,直至胜利。”李国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先辈的誓言。 用这样的方式追寻先辈的脚步、记录先烈的故事,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收获了成长。“在追寻中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让现实回应历史,我辈定不负山河、不负信仰、不负时代。”90后军官袁伟健说。 穿越时空重回战火硝烟的故土,在时空转换中感受信仰的力量。杨学伦告诉记者:“我们会继续追寻的脚步,挖掘更多红色事迹,让历史少一些残缺,让这些记忆保留得更久一些、传播得更广一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