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集推荐(散文系列报道之七)

【散文系列报道之七】

乡土散文集推荐(散文系列报道之七)(1)

棉花田里的声音

作者:丁康权

长棉花的如东农场养育了我,在没有巧克力、娃哈哈的日子里,唯一能够与城市沟通的就是一个又大又方的红灯牌收音机。它是父亲省吃俭用在一个月只有23元工资的年代,托一位炊事员从大城市上海特意买回来的。

左邻右舍的小孩都来我家看新鲜,我激动得两夜没有睡着。特地用皮壳子包好,不允许弟弟乱动乱摸。农场的一位副连长劝诫道:收音机容易收到敌台,晚上9点以后就不允许收听,不然,公安局会有人来抓的。我两只大眼睛直瞪着看他,只好把收音机放在被窝里提心吊胆地听,小学二年级的我,第一次知道外面有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农场是专门种植棉花的。每次在田里拾棉花,我便将红灯牌收音机放在一只小书包里,一边拾着棉花一边旋转频道,也许是便宜货,性能不怎么好,只能收听到中央台、上海台,江苏台有时还收不到。在收听过程中,一天里最难熬的是下午,这时的电台一般都休息,十分无聊,因而拾起棉花也觉得格外地无聊乏味,索性干坐在排水沟中间,不停地调转频道。

我特别喜欢星期日,因为从早晨开始就有广播剧可以收听,在整片的白色世界中,从我书包中发出的声音向天空弥漫。我爱好文学的习惯,便是从这棉花田里的声音开始的。在缺乏文化气息的农场,我记忆中最深的就是收听广播剧《人生》,共八集,我收听了两遍,每一集第一天上午播放,第二天下午又重播。那《人生》广播剧感动了我,我心血来潮,充满万分感激但毫无文学色彩地写下12页稿纸,投寄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组。

开学了,一位同学对我说,从广播里听到我写的广播剧评的片段,我的名字和地址,广播里还说我是最年轻的投稿者,那是我的第一次……夜晚,我把收音机摸了又摸,对父亲宣称,从今以后在晚上九点钟后不在被窝里收听了。

乡土散文集推荐(散文系列报道之七)(2)

此文在1993年4月24日《江苏农垦报》发表

从遥远而亲切的棉花田的声音里第一次认识了大作家路遥,他的《人生》深深地影响了我,我慢慢地懂得人生,懂得生活。感谢恬静幽远的棉花田里的心灵之声,这声音使我对英年早逝的路遥更怀有一片虔诚的敬意。棉花田里弥漫的声音,伴我度过枯寂艰涩的童年生活,并且抹上文学艺术的亮色。

——【发表于1993年4月24日《江苏农垦报》】

——2022年9月21日修改

作者简介:

乡土散文集推荐(散文系列报道之七)(3)

丁康权,笔名逗号。著名诗人、电视记者编导兼制片人、文化学者、经济评论家。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无锡市滨湖区作家协会主席、无锡市新三角经济研究所所长、逗号书院创始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