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舌战群儒(批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

批《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董卓之功,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舌战群儒?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舌战群儒(批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舌战群儒

批《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

董卓之功

话说孙坚身亡的消息传至洛阳,董卓大喜。十八路诸侯中,董卓唯独忌惮孙坚,其余诸侯,董卓压根不放在眼里。为何?因为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功在孙坚,其余皆呐喊助威而已。董卓视孙坚为心腹之患,其它不过是皮癣之忧。

《三国演义》说,董卓在长安,闻孙坚已死,乃曰:“吾除却一心腹之患也!”问:“其子年几岁矣?”或答曰十七岁,卓遂不以为意。自此愈加骄横,自号为“尚父”,出入僭天子仪仗。

先回顾一下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说的十八路诸侯。其实,这十八路诸侯里,其中,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这四路诸侯并未参加讨伐董卓,是罗贯中杜撰的。

另外,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这四路诸侯的官职,都是董卓进京之后,董卓提拔任命的。

还有,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这袁术的后将军官职,也是董卓掌权之后,由董卓加封的。董卓同时加封的还有张咨,张咨为南阳太守。后来,孙坚杀张咨之后,袁术跑到南阳,霸占南阳,自封为南阳太守。

再者,董卓入京之后,提拔曹操为骁骑校尉。

试想,这十八路诸侯当中,一多半大佬,都是董卓提拔的。即董卓有恩于这些人,而这些人反过头来,讨伐董卓,董卓在心里就鄙视这些人。这董卓能把这些人放在眼里吗?

董卓虽残暴无道,凌霸欺主,但一个政权要运转,总需要一个决策者。董卓霸占洛阳之后,这个最终的决策者,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是董卓。“天下事在我”。董卓做的一件最正确的事,就是解除党锢。起用曾经因党锢之祸而被诛杀的陈藩、窦宪的后人;还起用很多名士,比如,蔡邕,等人。

什么是党锢?简单点说,就是永远禁止某一个党派的人当官。

东汉末年,尤其桓帝、灵帝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常痛恨于桓灵也。”这里的“桓灵”就是指桓帝和灵帝当政的时候。

一个国家,太监掌握一个人的选拔、升迁、降职处分,太监掌握生杀大权,这还得了?所以,很多读书人,很多士大夫,对这种情况非常不满意,于是就上书建议改革。但是,皇帝不听这些建议,皇帝就听太监的。而太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四处掩盖自己的荒谬之处,就设法打压士大夫,就网罗罪名杀害士大夫。皇帝就按照太监的意思,把某一类人宣布为“反动分子”,永不录用,这就是党锢。致使很多忠义之士,被诬陷,被罢官,被流放,被杀害。

清朝末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有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的张俭和杜根都是东汉末年人,都是被太监迫害过的忠义之士。《后汉书》都有其列传。

所以,董卓掌权之后,就平反冤假错案。命人“沙汰秽恶,显拔幽滞”。“董卓率诸公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

《后汉书.董卓列传》原文如下:

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珌、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董卓早都听说国家的一个弊病是,宦官残害忠良。等到董卓掌权之后,虽然董卓行为乖张无道,且尤其克制性情与众不同,(但他能够)选拔任用名士。任命汉阳人周珌为吏部尚书,任命汝南人伍琼为侍中,任命(开封人)郑公业为尚书,任命(南阳人)何颙(yong)为长史,任命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荀爽为司空。其中参与党锢的陈纪、韩融等人,都被任命为九卿。隐沦而未被擢用之士,很多都被提拔重用。董卓关系密切的人,并没有担任特别重要的官职,仅仅(在军中)是将校而已。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原文如下:

初,蔡邕徙朔方,会赦得还。五原太守王智,甫之弟也,奏蔡邕谤讪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积十二年,董卓闻其名而辟之,称疾不就。卓怒,詈曰:“我能族人!”邕惧而应命,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为侍中。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

开始的时候,蔡邕迁徙到很寒冷的北方,遇到天子大赦才回来。五原郡太守王智,是太监王甫的弟弟,上奏朝廷,说蔡邕诽谤讥讽朝廷。蔡邕(畏惧),于是逃跑,在社会上流浪(躲藏),时间长达12年之久。董卓知道蔡邕是当代名流,于是就起用他,(但是蔡邕知道董卓残暴无道),称病不就职。董卓很生气,骂道:“(你若不来就职),我杀你全家”。蔡邕畏惧,只能来为朝廷效命。到了政府之后,被任命为担任祭祀的官员;蔡邕祭祀时,一举一动都很敬重,(很称职)。通过考核,蔡邕名列前茅,三日之间,蔡邕经历了三个政府部门,被升迁为侍中。

蔡邕,何许人也?

蔡邕,字伯喈(jie),生于公元133年,卒于公元192年,河南尉氏县人, 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史书上说,以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

由此可见,董卓提拔和重用的一些人,并非都是其私党和死党。反而是当时社会上比较有名望、比较贤能、比较正直的人。

在此假设一下历史,如果董卓不废黜少帝,不拥戴陈留王为帝,那么社会将怎样演变呢?试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凡是君王强大的时候,则国家兴盛、吏治清明、百姓安康、属民自豪;凡是君王弱小的时候,则国家衰弱、官吏贪腐、外族入侵、百姓遭殃。

试想,如果皇帝昏聩无能,贪图享乐,治国如游戏,视民如草芥,奸臣当道,卖官鬻爵,腐败横行,贤能不仕,百姓水深火热,黎民怨声载道,如此,国家能兴旺发达?

《后汉书》、《资治通鉴》都没有“少帝”的“纪”,即史书上没有给这位皇帝立传。由此可见,这位“少帝”是多么多么的微小。微小到,连史笔如铁的史家都不值得写一句。

天子懦弱,则好欺;天子精明,则难奉。可以断言,东汉末年,汉朝气数已尽,不是董卓,就是赵卓,或李卓,孕育而出。这正如十月怀胎,婴儿的出生,这是必然的。

欲知后事,且看下回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