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窗边的小豆豆每一个孩子)

如果孩子刚去上学几天,就被学校老师说有问题,遭到退学怎么办?如果换成你,会不会对孩子失望?就此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哪里出了问题?

《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书中的主人公“小豆豆”),小时候就是这样,她在刚去上一年级几天,就因为在上课时,无数次不停地开关课桌的盖子,站在窗边和路过的宣传艺人打招呼,和燕子对话,结果被老师认为不能安静坐下学习,会干扰到其他同学听课,被劝退了。

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窗边的小豆豆每一个孩子)(1)

但小豆豆的妈妈向老师了解情况后,并没有因为孩子在学校的糟糕表现,就失望焦虑,而是在潜意识中,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只是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需要想办法找到一所能理解孩子性格的学校,让她学会和同学一起学习就可以了。

怀着对孩子无限的包容和爱,小豆豆的妈妈,开始四处奔波,为孩子寻找一个适合她的学校。

最终她带着孩子找到了巴学园,一所与当时大多数的学校秉持不同教学理念的小学,也为孩子找到了一个适合她个性成长的地方,让孩子在这里奠定了自己人生的基调,成长成为一个自信乐观、友爱、懂规矩的孩子,也为她长大以后精彩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基础。

最终,这个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女孩,成为了日本著名作家、NHK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畅销书作家,最受欢迎的电视人物之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此外还拥有众多社会机构头衔,获奖无数,并被《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赞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窗边的小豆豆每一个孩子)(2)

由此可见,一个人想成长成为她本来想要的样子,童年的教育和引导对他多么重要。

虽然,书中并没有专门花某个章节描述小豆豆的妈妈对孩子采用什么样的教育,但是从她和孩子的碎片性对话以及她对孩子所做的每一件小事,能让人感受到她在生活点滴中,对孩子秉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在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感受,并发掘孩子的优秀个性,理解孩子潜在的成长需求,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让她快乐成长。

美国著名儿童专家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中曾说,无条件爱孩子的家长,会爱孩子本身,而不是附加任何条件才去接受和爱他们。

这句话通俗地说,其实就是指父母若是无条件爱孩子,会爱他本来的样子,爱他只因他的独一无二,而无关乎孩子的个性、长相或者表现优劣,也唯有这样,才能看见孩子的感受、看见孩子的闪光点,看见孩子成长的需求,犹如小豆豆的妈妈一般。

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窗边的小豆豆每一个孩子)(3)

一、无条件爱孩子,才能“看见”孩子的感受

小豆豆才去上学几天,就因为表现不好遭到退学,本来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但她的妈妈,并没有因此减少对她的爱。

相反,她选择与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不仅从行动上,为孩子换学校的事情奔走,且在心理上,担心的是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

为了避免小豆豆因退学而产生自卑心理,童年就此蒙上阴影,妈妈选择暂时不告诉小豆豆她被退学的事情。即使妈妈自己在替小豆豆的现状担忧,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更没有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好,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甚至强行纠正孩子,让孩子做出改变。

而小豆豆,则因为心情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十分开心地跟着妈妈,去了新的学校,马上就开启了新的学习和生活。

且不管小豆豆的妈妈,是不是懂儿童心理学,但她在孩子做出了看似“不良行为”之后所采取的行动,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因为从心理学看来,儿童的大脑受情绪主导,缺乏理性的控制,所以他们经常会因为自己好奇心和冲动的驱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也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出现行为偏差,所以,想让孩子合作,或表现更好,往往要先考虑孩子的感受,先评判他们的行为。

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窗边的小豆豆每一个孩子)(4)

可惜,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常常“看不见”孩子的感受。

不管是不是孩子的行为真的有偏差,还是家长自己情绪不佳,或者是家长自己的育儿观念有问题,反正当孩子表现让自己不满意时,家长总喜欢先入为主直接纠正、评判孩子的行为,在有意无意中,忽略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受伤。

在《爸爸去哪儿6》节目中,杨烁用“霸道总裁”的方式对待儿子,就把父母完全不顾孩子感受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雨辰走路有点外八,杨烁纠正他,“走路都不会走了吗,脚尖向前”。

当杨雨辰按照自己的幸运数字,选择了1号房间,结果没想到那是最差最远的,杨烁嘲讽他,“下次还选1号吗”“下次你还可以选更远的”。


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窗边的小豆豆每一个孩子)(5)

但平心而论,因为太累走姿不正,很正常啊,只是大人看不惯而已,想让他走好一点,可以先关心他累不累啊。而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断去选择,也没什么不对,但大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孩子的选择能力不满意,所以冷嘲热讽。

也许是因为时常受到爸爸的否定和批判,杨雨辰在节目中的眼神很多时候,都充满委屈和忧伤,但不知为啥,爸爸好像并没有看见?

最后,杨雨辰终于在一次捡牛粪任务结束后,崩溃大哭,连续大喊“妈妈,妈妈,妈妈……”,让人十分心疼。

像这样不管孩子感受的家长,现实生活中并不少。其实,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的行为表现,家长不能“居高临下”地单纯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衡量,不管孩子的行为,是否能让父母满意,父母都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关注他们真正动机和感受。

因为,养育,并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压制和纠正,而是要在关注孩子的感受中,用爱与孩子建立联结,去引导成长。

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窗边的小豆豆每一个孩子)(6)

二、无条件爱孩子,才能“看见”孩子的优势

无法想象,如果当小豆豆的妈妈,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后,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同样认定小豆豆就是一个问题孩子时,她还会不会这么积极帮孩子去寻找新的学校,而小豆豆的成长,没有了巴学园,会不会是另一番样子?

幸亏小豆豆,遇上了一个好妈妈,她能辩证看待孩子的行为,从孩子看似偏差的行为中发现闪光点。

比如当老师告诉妈妈,小豆豆上课时爱摆弄书桌,妈妈想起小豆豆曾对自己说学校的书桌跟家里的不一样,于是明白了小豆豆并不是故意捣乱,而只是好奇心比较强,对书桌感兴趣而已;

当小豆豆在放学路上,因为好奇跳进了抹墙灰泥堆中时,妈妈也没有大发脾气,只是提醒她,“看见有趣的东西,要看清是什么东西,才能往里跳”,因为她知道小豆豆只是因为觉得有趣才这么做;

即使当妈妈听小豆豆讲述自己掏粪池找钱包的过程,她也没有严厉批评孩子。而在妈妈和校长的包容下,小豆豆从这次“不可思议”的经历中,从校长身上学会了什么叫信任。

正如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所说的,无论哪个孩子,在出世时,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把他们培养成有个性的人。

而《优势教养》一书则进一步指出了家长应该如何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书中提到,家长应该发散思维,发掘孩子的优势,从技能、能力、兴趣、特征和天赋多方面去考虑,而不只是狭隘地关注技能、兴趣优势,比如老是过多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会不会绘画、弹琴、写作、算术等等。

比如,单就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性格优势来说,每个孩子身上的性格优势就多达24种,而若是这24种性格优势用更多的词汇延展开来,居然总共有100多种优势,比如真诚、好奇、勇敢、热情、乐观、坚毅、能言善辩等等。

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窗边的小豆豆每一个孩子)(7)

可见,孩子身上并不是缺少闪光点,而是父母缺少发现的眼光。不过,这也与人类大脑天生的选择性关注和负面偏见机制有关,这两种机制会导致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更加关注孩子的消极行为和缺点。

因而,父母在生活中,要懂得用辩证和一分为二的眼光去发掘,孩子优秀的个性,很多行为,从一个角度看,是偏差行为,甚至挑战性行为,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视觉,从优势出发,我们仍然可以妥善处理。

比如,孩子上课老爱说话,不能保持安静,从一个角度看,确实是问题,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就表明孩子喜欢表达,这在现代社会,能言善辩可是个很好的优势啊。家长可以在课后,让孩子去参加主持人、演讲、辩论培训,让孩子喜欢表达的欲望得到释放的同时,还可以顺便培养孩子的核心优势。

又比如,我的侄女,有一段时间,穿衣服裤子非要自己挑,并且不是她自己选择的鞋子,就算买回来,她怎么也不肯穿,她奶奶就说她“怎么这么倔”,但其实换个角度,孩子只是比较有自己的看法,想发展自己的审美观和独立性。

所以,从优势出发的父母,总能从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用更长远的目光,采用更有建设性的方法,鼓励孩子运用优势发展自我。


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窗边的小豆豆每一个孩子)(8)


三、“看见”孩子成长的需求,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孩子的左右脑结构决定,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要依靠自己的感觉认识和探索世界,他们成长的过程,就是感觉和知觉上升为道德和智力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大人的纠正和灌输的过程。

小豆豆曾因在课堂上不懂规矩而被退学,但由于喜欢在巴学园电车教室中,每天可以自由选择座位和同桌,以及自由安排学习内容的体验和感觉,她入学第一天就学会了安静坐在座位上学习。

而在与残疾同学泰明交友和玩耍的过程中,她学会了友爱;

在九品佛寺庙和墓地夜行“试胆量”活动中,则学会了如何克服恐惧;

此外,还在游泳、外出散步、外出旅行等小事中,学会什么叫羞耻,什么叫尊重、什么叫信任……

所以,家长看到孩子在做任何离经叛道的、稀奇古怪的事情时,在不涉及安全、底线和原则的前提下,不要马上盲目干扰,评判、纠正、阻止,因为你不知道这是不是孩子正在以他自己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和发展自己。

就如孙瑞雪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很多例子一样,上幼儿园的孩子要把自己的粪便装回家,把别人的玩具抢过来说是自己的,其实他是在发展自我意识;孩子非要自己吃掉在地上的红薯,非要拿着影碟穿衣服,那是秩序敏感期到了等等。

太多的例子证明,孩子需要在自己的体验和探索中,不断成长。

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窗边的小豆豆每一个孩子)(9)

但很多父母,总喜欢武断地说教、训斥、评判、纠正、阻止,比如,

孩子自己吃饭,他嫌吃得太慢,

孩子想吃肉,他说一定要多吃青菜才健康,

孩子要自己选衣服,他训斥孩子不懂节约……

这样,孩子不开心,亲子关系也拧巴。

所以,每当自己想喋喋不休地提醒和教育孩子时,不妨让自己停下来,从大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去觉知,“我为什么要提醒和教育孩子?是真的为孩子好?还是为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抑或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和正确?”

先放下大脑中的评判,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成长的需求。为人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是,关注而不打扰,陪伴而不干涉,在爱和规则的边界中,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成长。正如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看他从容把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是啊,孩子不会扎蝴蝶结,那就让他慢慢来,做不好,那就让他多试几次,他最终总能做好。同理,孩子所不会做的其他所有事情,经过他自己的探索,他终能学会,他自己所犯过的所有错误,所走过的所有弯路,最终都会成为见证他成长的印记。关注@艾羊育儿,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