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华亭寺遇雨即事(待寻谢公屐来往庐山游)

游华亭寺遇雨即事(待寻谢公屐来往庐山游)(1)

作者:盈昃,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有人曾说庐山是最浪漫的山。沿径直上,绿树环抱,登高望下,云雾锁绕,奇山秀水,僧庐候旁。于是,千百年间庐山吸引住无数文人骚客来往于此,精工妙笔,铺纸为画,诚心留有笔墨让世人知晓庐山之秀、庐山之美。

庐山自来便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因其地势和气候影响,庐山有很多举世闻名的景点,三叠泉、五老峰、含鄱口等等,从古至今,赞不绝口,留有美名。

李白可谓是庐山的忠实爱好者,他曾这般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览山水甚富,然俊伟诡特,鲜有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李太白一生高傲不凡,斗酒篇诗,白衣飒飒,但是却愿为山水自然低下头来,如此行为只为能看看诡怪山峦,看看流水瀑布,然后用最美的文字将其记载。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已是妇孺皆知,成为庐山的经典之作。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是李白五十多岁隐居庐山时所作,全篇气势磅礴,使人叹服。虽只二十八字,但是不管从描写,色彩,亦或是气势,修辞等方面,都将庐山瀑布的高、声描写的淋漓尽致。

阳光斜斜照耀在香炉峰上,雾气袅袅,远处望去,似紫气升起,色彩鲜艳。

再往下观,远山崖旁悬挂着的便是庐山瀑布了,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水势宏大,吟似龙虎。溅出的水花,浸润着周边的植物,吟出的气势,轰动着整个峡谷。

山势险峻,瀑流垂挂于此,似白练,似银河,仿似九天仙女遗失的锦带,掉落庐山,为庐山劈开一出缺口,任山顶洪流泻出于此,力透纸背,气吞山河。

游华亭寺遇雨即事(待寻谢公屐来往庐山游)(2)

九江前日暴雨,有人观看到庐山瀑布水势浩大,自山泻出,遂将视频发至网上。

但见雨丝斜斜,雾气弥漫,唯高处瀑布映入眼帘,异常显目。诸君观此景色,纷纷评论道“诗仙李白诚不欺我,他其实是写实诗人吧”。

远山寒黛,黑云压顶,庐山瀑布果真如李白笔下那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不禁叹曰:“其实是庐山的如画美卷赋予李白诗情,《望庐山瀑布》才有如此的浪漫。”

哪怕历经千年,于别人屏中窥到庐山之貌,还是令人泪目,那刻,仿佛千年前李白的感受瞬间汇入胸膛,汨汨泻出的尽是暖流,以及无以言表的激动。

说过庐山瀑流,我们再跟着李白登高而上,观庐山全景。很多奇山吸引人的地方,便是那早起朝阳,当云霞席卷整个天空时,太阳自山际升起,晨曦渲染山峦,那种满足那种澎湃不言而喻。

亦或是那锁山云雾,当我们自山脚驻杖而起,行至山腰时,回顾所来径,云雾早已然将路径掩盖,于云深不知处中,不辨所踪,但是越往上走,云雾似被符咒抵挡,全在半山腰汇聚一堂,自山顶看去,真的似杜甫登泰山那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白是这般描写他登高所望的: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此番画面,总让人不禁这般想象。

当时唐肃宗大赦天下后,李白自流放途中归来重游庐山,某日清晨,他披着满身朝露,踏着青石板岩,趟过泥泞石梁,去往高处游。待他攀登至顶时,才发现太阳慢慢升起,日出景色渐渐展现出来,暖色将云层渲染,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之感。山间云雾徘徊在山峰旁,似鲲鹏,似野马,徐徐铺展,缓缓向前。

山顶实在是太高了,仿佛鸟儿也无法越过,风吹过,又将万里黄云吹皱,朝霞无止,云层似峦。站在高处就是好啊,李白可以肆意欣赏江流奔腾,白涛似雪,一任狂风卷衣袍,高处长啸震林梢。

这就是庐山,以其最宽广的胸怀包容了这个被生活诸般打击的诗人,李白似以往爬天姥山那般,在万物都寂的破晓中,看见最好的景,写下最好的诗。这是大唐的骄傲,是他绣口一吐的辉煌。此刻,庐山无言,李白歌赞,肆意妄为,留笔抒怀。

游华亭寺遇雨即事(待寻谢公屐来往庐山游)(3)

李白不管写什么都夸张的要命,庐山在他笔下仿似是天际的通道,高耸入云,鸟飞不到。但现实中,庐山也有一千四百多米,委实不低。所以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他怎么能不去庐山,怎么能不留有诗篇呢?

并且在秀丽的庐山上,他还认识到了一种地理现象,那首诗便是家喻户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初夏时,白乐天来到庐山大林峰,早在暮春时节,人间芳菲早已落入地上,零落成泥,莫说还是初夏,江南都准备迎接接天莲叶了。但是我们的白乐天却在大林寺旁看到了桃花。夭夭桃花还在轻声绽放,粉嫩嘟嘟,花瓣含水。活力模样,使人怜爱。

被贬此地,本来便尽是烦忧,可是自然总是令人欢喜。看到桃花的时候,那种惊讶,狂喜,透过纸笔便扑面而来,活力四射。于是兴致大发的白乐天提笔写下“花径”二字,此后人们将这处唤为“白司马花径”。

渐闻蝉鸣,初夏时分都能来这里观花赏景,山峦如翠,湖光悦人,实乃陶冶情操之好去处,再轻读《大林寺桃花》,其间欢喜,其间诗意,无声道来。

我仍记得“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老师如下说道:“看了李白的诗,听了李白的诗,我们就立刻想去庐山,想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个三千尺的瀑布,从银河坠下。苏轼的诗读了之后,让我们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再反思我们的人生,看问题是不是还不够全面。”

的确如此,唐人主情致,宋诗主理趣,当我们看到李白的描写后,真的有那奔头想去看看他笔下的景致到底如何,是否真的是“高楼危百尺,手可摘星辰。”再去看宋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为有源头活水来”后我们则会思考诸般道理,路途如何?

游华亭寺遇雨即事(待寻谢公屐来往庐山游)(4)

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这么个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从整体来写庐山,却没有具体描写庐山的景观。赏山其实也是赏人生百态,人生百态亦是如此。正面去看庐山,那是重山叠嶂绵延不绝,山脉置此,宛如帷帐,侧面来看,庐山则似一座孤零零的山峰,四周山峦,遮挡不见。不管从哪里看庐山都不一样,近看苍翠欲滴,远看寒山如黛。这不就是人生嘛,登顶去望,一派明朗,置身其中,迷雾缭绕踪迹难寻。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如此吧。

这是苏轼给我们的道理,也是庐山静坐的哲思。后来,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寒来暑往,雾凇沆砀,庐山看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代又一代人用脚印登上庐山,谈笑风生,又用泪眼告别庐山,闻钟声离去。庐山云雾每日都有人来,每日相看都不一样,历史更迭,唯感情永存。

后来人们登上五老峰啊,有人会惊呼,说李白曾经来过,留有诗篇: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也有人在东林寺静心,众人里总会有几人闻钟泪目,口中缓缓道出黄庭坚诗句:

白莲种山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

禅律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

还有唐代诗人徐凝企图挑战诗仙太白《望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以及被苏轼所嘲讽的故事: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似乎都在庐山淡淡的眼眸中成为过去。而后青山依旧,故事书写,纸笔再谈。

其实吧,我还没有去过庐山呢,不知何时有缘趟过石梁,越过泥水,登上山顶,于亭台中品庐山云雾,然后观云雾舒展,就此道来。

-作者-

盈昃,一个爱诗词、爱江南的人。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愿望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